唐朝宰相魏百策曾對李世民治國有言「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
學習歷史,可以治國是可以肯定的。
歷史的意義在於學習與借鑑,在學習中借鑑,在借鑑中進步。
且不單說李世民,縱觀中華五千年,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不讀史治國?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都曾自詡以一部《孫子兵法》打天下,自稱與「歷史無用論」勢不兩立。
說到《孫子兵法》,自春秋末年孫武著之起,而來兩千多年的浩瀚煙塵,哪個軍事家兵法家乃至政治家不曾一夜一夜又一夜地秉燭夜讀,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琢磨借鑑乃至應用其中的道理?
顯而易見,《孫子兵法》對晚於它時代的人而言,便是歷史。美國西點軍校將之定為軍官必備軍策。這部歷史,起於軍事,但可借鑑地地方卻不限於軍事,包括政治、商業等等,乃至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他的影子。
這算是對歷史無用論反擊的最好例子,也算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代表意義。
比如我們關於人的幾乎所有美好品德與處世良言,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以前孔子講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儒家有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論語》,千百年來薪火相傳,教導我們,鞭策我們,使我們民族之所以是一個有傳統美德的君子之國,禮儀之邦。
這種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傳承,是別的國家所羨慕不來,學習不來的,他是我華夏子孫屹立於東方,世界民族之林所驕傲的資本。
過去,我們的先人通過讀史,知道春夏秋冬應該幹什麼,何時春耕,何時秋收。現在,我們讀史,知道我們的民族發展史,是什麼使我們之所以成為了我們。
古人用無數血汗史,諄諄教誨我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至如何活著。
時至今日,幾乎可以這樣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歷史,是沒有底蘊,沒有傳承,沒有驕傲資本的,是腰杆子不硬的。
一個人不讀史,是不能算作是一個有內涵、學識的人,乃至不能算作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
雖然歷史向前發展,但是我們今天所發生的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縮影,我們學習古文的意義,不止有傳承,還有借鑑,更有我們對下一代子孫薪火相傳的民族重任。
點擊關注不書,了解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