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昱寧: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簡奧斯汀

2021-01-09 中國作家網

文學藝術一向與女性關係十分密切。歷史上文藝作品塑造了數不勝數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女作家、女藝術家自身的經歷和創作也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近年來,女性議題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受關注,女性的困境和訴求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如今,我們仍可以通過經典文學、影視文學重新審視、深思女性面臨的問題,並通過文學創作中的女性形象來探索女性「自我生長」的話題。

近日,上海圖書館舉辦系列雲上外國文學講座,聚焦西方小說與女性形象,關注女性成長。本期邀請到翻譯家、作家、出版人黃昱寧講述「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奧斯汀」。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

簡奧斯汀

作者 | 黃昱寧

整理 | 馬媛慧

註:講座內容已獲上海圖書館授權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黃昱寧

提到簡奧斯汀,大家都會想到《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世界名著。如果要形容簡奧斯汀在全世界,尤其是在英國究竟重要到什麼程度,其實打開英國人的錢包就可以了。在新版的英鎊體系中,十英鎊的紙幣上就印著簡奧斯汀的形象,由於大部分英鎊的紙幣上都印著英國女王的頭像,所以這樣一個舉措就顯得不同尋常,好像這位世界聞名的女作家和英國女王能夠平起平坐。

儘管簡奧斯汀大名鼎鼎,但在很多人心目中,她其實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提起簡奧斯汀,可能會想到她寫的是婆婆媽媽的談戀愛的事情。可是,這些談戀愛的事情並不像一些言情小說那樣,特別誇張,特別感人。翻開簡奧斯汀的著作,會發現裡面有很多瑣碎的家常裡短,我們經常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舞會,牌局,串門,接著就是沒完沒了的聊天。如何從這些家常裡短中理出來龍去脈,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透過家常裡短,小說究竟想表達什麼?奧斯汀及其作品為什麼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我們嘗試通過幾條最簡單的線索,看看她在文學,尤其是女性文學中究竟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出身牧師家庭的奧斯汀小姐填補了小說史空白

我們來看一看簡奧斯汀和她的時代。要進入兩百多年前的故事,首先必須具備大致的時空概念,不能完全以現在的眼光去看過去的故事。只有進入這個時代,才能理解故事裡的家常裡短到底是什麼意思。

簡奧斯汀1775年出生,1817年去世,歷史上大致處於喬治王時代向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過渡的時期。奧斯汀的小說基本上都發生在英國農村,這個時期在英國農村,圈地運動已經發展了好幾輪,《理智與情感》中的男性人物就經常談到圈地的話題。另外,開闢新航路事業方興未艾。

著名的工業革命這時候已經開始了,可是離高潮還很遠,還要再過十幾年,蒸汽機才能開上鐵路。這一時期日不落帝國處於最輝煌時代的前夕,各種新興的生產模式也在催生與之相匹配的生產關係、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等級制度、人際關係以及文化內涵。城市化尚未高速發展,但無論是在城裡,還是在鄉村,中產階級越來越成為一股固定的舉足輕重的力量,像牧師、商人、律師、鄉紳,這些頭上沒有爵位,不是貴族,但是手裡卻有越來越多新錢的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創造出可觀的財富之後,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政治地位、品位、話語權得到提升。

就小說這種文體來說,雖然前面已經有斯威夫特、笛福、菲爾丁,但是從文學史角度來看,小說在當時的英國還處於青春期,不算主流的文體,難登大雅之堂。在文學史的劃分中上,奧斯汀所生活的時期是浪漫主義時期,文學創作的主將不是小說家,而往往是像華茲華斯那樣的詩人,所以奧斯汀小說裡的女主人公經常談論的話題是詩歌,尤其是《理智與情感》裡的二小姐經常提到當時一些著名詩人的詩歌。可見在沙龍裡也好,在小姐們談論的話題中也好,浪漫主義詩歌是非常走紅的。

雖然當時已經出現大量有較大流傳度的小說作品,也能獲得一些實際收入,但是小說家本身地位並不高——很多男作家、男讀者不一定樂於表現他們是在讀小說、寫小說,這就促成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當時讀小說的很多是女人,寫小說的很多也是女人。奧斯汀就是一個寫小說的女人。

奧斯汀本人的經歷和生活對她的作品有直接的影響。她成長在英格蘭南部一個還算體面的教區牧師家庭,排行第六。牧師階層也是當時社會中產階級中比較重要的一股力量。和當時標準的中產配置一樣,家裡孩子包括她在內都能接受相對較好的教育,有條件閱讀很多當時的小說、詩歌。但家裡不指望她在這方面功成名就,而是希望她按部就班地談婚論嫁,她也確實去談婚論嫁了。

據說她跟一位愛爾蘭律師談過戀愛,雙方家庭條件都比較一般,但是雙方家長對於這場婚姻的投資回報率還是有些期望的,但兩家的期望沒談攏。在當時,因為在就業上處於壟斷地位,男性在婚姻市場上佔絕對優勢,所以對律師來說,談不攏也沒什麼大損失,很快就忘了這段插曲,繼續努力工作,娶到別家千金。奧斯汀小姐卻因此「耽誤了終生」。但奧斯汀小姐被耽誤了終生對於文學史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本該用來應付繁重家務和生育的時間,奧斯汀全用來讀書、觀察、寫作,也才有了今天的世界名著。

寫什麼是個大問題,奧斯汀時代最流行的小說通常是比較狗血的,情節誇張。簡奧斯汀小姐肯定在很多當時流行的哥特小說裡讀到鬧鬼的城堡,或者在感傷小說裡讀到千篇一律的脆弱女性形象——這些女性總是眼淚汪汪的,動不動就要昏過去。我覺得奧斯汀小姐肯定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日常生活裡是不是隱藏著更為複雜的戲劇性,這種戲劇性有沒有可能比古墓荒野或傳奇故事更有趣?

當奧斯汀決定要突破套路,寫一點不一樣的東西時,她真正改變了文學史。後來的評論家發現,如果沒有她的推陳出新,這段時間其實很難找出一個代表性的作家和像樣的作品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我指的是小說史上承前啟後。可以說,深藏在閨閣之中的簡奧斯汀其實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個案,與19世紀中後葉狄更斯、薩克雷、勃朗特姐妹等群星璀璨的情況大不相同。奧斯汀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發表,她所有的文壇聲譽都是來自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直到現在的追認。對當時的她而言,幾乎是單槍匹馬、渾然不覺地填上了小說史上的一個空白。

用喜劇基調書寫「一戰定生死」的女性故事

大致了解奧斯汀所處的時空環境後,再進入她的故事,就能更深入了解她的文學成就。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奧斯汀的小說裡有那麼多急著出嫁的女人?

《傲慢與偏見》的故事一開場,我們走進英格蘭南部一戶鄉紳家庭,我們能看到班內特太太興高採烈向班先生報喜說,附近的一個莊園終於租出去了,新主人是來自英格蘭北部的闊少爺,重點在於這個少爺是一個單身漢,而班家膝下無子,一共有五個待字閨中的女兒。

一開場,矛盾或最主要的內容都交代了清楚了。班太太為什麼這麼高興,因為她家裡有五個閨女都還沒有出嫁,為什麼她急著嫁女兒呢?這就牽涉到英國18世紀非常盛行的繼承制度,它綿延多年,也直接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包括小說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以現在的眼光看,這一繼承制度很複雜,也相當奇葩和不近情理,它造成了大量糾紛,可以說是過渡歷史時期的產物。

18世紀的英國採用財產繼承制,動產和不動產的繼承奉行不同規則。動產的繼承比較合理,通常分成三份,妻子、兒女和教會各得一份。按照這個規則,我們來看一下《傲慢與偏見》,班先生如果去世,班太太和五個女兒一共可以在動產部分得到五千英鎊,而班太太自己有一筆從娘家帶來的四千英鎊的嫁妝。

但和今天一樣,當時家庭的主要財產也是不動產——房子。從奧斯汀小說的很多細節中已經可以看出,當時的房地產交易和租賃市場比較活躍,房價總體上也一直上漲,所以說日不落帝國最輝煌的時期即將到來。

班家的小日子之所以目前過得還湊合,就是因為他家有一處地產,每年可以帶來兩千英鎊的收入。你想,他們的動產總共九千而已。但根據不動產繼承規則,這筆收入只能領到班先生去世為止,因為當時英國土地制度從中世紀封建宗法傳統延續下來,把長子繼承製作為第一原則,好處就是保持土地和房產的完整性,有利於國家管理,長子在繼承基業的同時,還得承擔教養其他家庭成員的責任,想起來比較省事,實際落實起來沒那麼簡單。

比方班太太,她一直生到第五個女孩之後才發現這下完了,沒有長子可以繼承不動產,她早年吃穿用度也不節省,如今卻為此日夜焦慮,這成了班先生和班太太的心病。

而比長子繼承制更糟心的是限定繼承權。英國的土地權屬錯綜複雜,相當長一段時間與古老的封地義務有關。封地義務源於一千多年前的諾曼王朝,簡而言之就是國王將自己的土地一層層分封,拿到土地的家庭在打仗的年代要有男人服役,不打仗的年代就只是一個形式。但是有了這個形式之後,在限制繼承權上男性就變得非常重要。限定繼承的地產是不能空置的,如果沒有直系的男性繼承人,那麼有關部門就會按照親緣關係來指定男性繼承人,這就非常混亂了。以班家為例,家裡不是沒有兒子嗎,如果班太太比班先生死得晚的話,那麼理論上班先生的遠房表侄柯林斯就能隨時把五個女兒趕出門,而五個女兒手裡一共只有九千英鎊的動產。這樣不公平的繼承法延續多年,讓英國很多有類似情況的家庭都是氣急攻心,還引發了不少倫理公案,直到1925年才被徹底廢除。大家如果看過英劇《唐頓莊園》的話就能發現,它第一集裡就出現了與《傲慢與偏見》類似的情節,20世紀初的貴族莊園仍然要面對一模一樣的問題,膝下無子而只能把家業傳給表親,同樣為這些事情搞得雞飛狗跳。

解釋這麼多只是為了說明,雖然班太太性格不討人喜歡,但她的焦慮是實實在在有道理的,也是事出有因的。因為這樣的繼承制度,加上那個時代的女性沒有工作,所以婚姻對女性而言非但是頭等大事,而且用奧斯汀的話來講是「唯一的大事」。它不僅關乎生計,甚至關乎生存。很多女性通過社交手段來求愛,愛相親,相當於現在的女性把接受教育、求職以及戀愛結婚的機會全部都打包在一起,可以說是一戰定生死。這也是為什麼奧斯汀後來一直沒有嫁人——一戰定生死之後,很難有翻盤的可能。仔細想想,這樣的命運是有一些悽涼的,其中的明爭暗鬥十分激烈。但奧斯汀並不打算用悽涼來寫悽涼,用激烈寫激烈,她更願意把整個事件都看作一個笑話,所以從開始就非常堅定地為所有小說鋪好了喜劇的基調。

「傲慢與偏見」和「理智與情感」

奧斯汀短短一生當中一共創作了6部長篇:《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諾桑覺寺》《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故事的背景都在英格蘭鄉村,人物分屬於不同階層,主體,是新興中產階級鄉紳。

六部作品當中最重要,也最廣為人知的是前兩部《傲慢與偏見》和《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出版於1811年,比最著名的《傲慢與偏見》還早兩年。實際上,這兩部作品可能是在相同時期創作的,因為這兩部作品分別改寫自奧斯汀在1797年左右寫的兩部書信體小說。

兩部作品在故事走向、寫作風格和人物設置上都有相似之處,兩部小說有非常緊密的聯繫。最直觀的表現在書名上,「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兩組詞彙不僅在意義上有對仗關係,而且在英文原文中還壓了頭韻,pride and prejudice壓頭韻,sense and sensibility不但壓頭韻,且兩個詞本身就是同一個詞源,sensibility加了詞根。需要說明的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後,只能在意義上把對仗忠實表現出來,可是形式上無法完全再現英文原文中的頭韻和同一詞源的特點。

之前講到《傲慢與偏見》的故事動機是複雜的繼承制度,《理智與情感》開篇也這個繼承制度關係密切《理智與情感》開場就寫到達什伍德家老先生去世了,根據限定繼承權,他應該把產業留給侄子亨利,而且亨利一直在照顧他。根據這項法令,老先生去世前就立了遺囑,這個遺囑加了一條規定:產業現在傳給侄子亨利,但亨利去世之後不能傳給他的女兒,而是必須保證傳給兒子。這下麻煩就來了。

亨利繼承這份地產主要是為了照顧他的第二任妻子以及他們的三個女兒,否則他就覺得沒有意義。小說寫到這裡,我們也大致能猜到走向。果然沒幾年,亨利因病去世,去世之前,他讓和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大兒子答應照顧三個同父異母的妹妹,但人性總是比較自私,繼承法已經把地產給了兒子,他就不把在老父親病床前的承諾當回事了。

剩下的四個女人怎麼解決眼前財務上的矛盾,大女兒埃莉諾和二女兒瑪麗安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最現成的辦法就是婚姻。就像前面講到的《傲慢與偏見》一樣,施加在這些女人身上的社會壓力是實實在在的。

兩部小說在相似的表層之下,各有什麼最突出的特點?最值得注意的,最值得分析的是哪些部分?

《傲慢與偏見》的情節構建非常巧妙,是聰明小說家的魔術,通過對時間、地點和人物關係的排列組合,在有限的篇幅裡給事件的起承轉合、給人物的喜怒哀樂以最大的戲劇空間。前面講過轉型時期新興中產者不但掌握了很多新錢,他們也需要重新定義婚姻關係,需要在金錢和感情之間摸索到一個平衡之道,這是貫穿在奧斯汀多小說中的一個隱性主體。

《傲慢與偏見》裡的伊莉莎白就是這類人的代表。小說有段著名的情節,伊莉莎白父親班先生的表侄柯林斯天然擁有地產繼承權,所以柯林斯當時就懷著這個預設來向伊莉莎白求婚,他跟伊莉莎白講,你如果嫁給我,那麼你們家的產業就不旁落了,生活也就有保障了。他覺得他有議價權,拿這個條件來換取伊莉莎白的愛情。

伊莉莎白是怎麼回答他的呢?我覺得這段話直到今天聽來也仍然是擲地有聲。她說,承蒙不棄,您向我求婚,但感情上絕對辦不到,請你不要把我當成一個故意作弄你的高貴女子,而要把我看作一個說真心話的平凡人。說真心話的平凡人,在當時女性完全處在被動的狀態下,「說真心話的平凡人」是非常不容易的。與此同時,她卻一度對另一個長相出眾、言詞動人,但是也具有欺騙性的男性威克姆的故事深信不疑。這就是奧斯汀小說情節的巧妙之處。因為有了她對柯林斯的宣言,所以她需要通過同情並信任威克姆來強化自己的信仰。此時的伊莉莎白與其說是愛上了威克姆,倒不如說是愛上一個能夠獨立思考,不為金錢所左右的自己。奧斯汀洞察人性的本領在這類情節的安排當中可見一斑。

整部《傲慢與偏見》最要緊也最精彩的部分也就在這個階段,大概橫跨十五章,事件接連發生,人物衝突非常強烈。由於誤會疊加,伊莉莎白對於達西的傲慢形成了深刻的偏見。對整部小說而言,這部分情節有像交通樞紐一樣強大的功能,一旦打造結實了,那麼前面的鋪陳字字不虛,後面的發展也能水到渠成。十五章之後的一系列陰差陽錯,讓班家陷入最低谷,而此時也正是小說情節峰迴路轉的開始,之前撒出去的線索一條一條有條不紊地收回。

相比之下,《理智與情感》的情節線其實比《傲慢與偏見》簡單,喜劇基調略淡;書信體小說的痕跡也比《傲慢與偏見》稍重,很多關鍵情節靠書信推動,且對話在小說文本中佔比更大。《理智與情感》並不是縮水版的《傲慢與偏見》,它的好看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回味。在人物塑造上,《理智與情感》就花了更大的心思,由始至終,大女兒埃莉諾和二女兒瑪麗安的性格都在刻意的互相對照中顯得非常鮮明。

瑪麗安一心追求浪漫脫俗的情感,她的行為和價值判斷都受到浪漫主義時代文學藝術作品的影響。瑪麗安擇偶的標準包括必須要會朗讀詩句、欣賞繪畫,還得長得漂亮,對於不符合標準的男人,瑪麗安起初毫無興趣。瑪麗安天生麗質,敏感熱情,這種不設防的坦誠既是她的可愛之處,也是她容易受到傷害的軟肋,如果碰到品行不好的浪蕩子弟,她就可能會吃苦,當然後來她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不過,很多人並沒注意到,瑪麗安的情感從頭到尾都沒有完全失控,在每個關鍵時刻,她都會在姐姐的勸說下回到正常軌道。在很多細節裡可以看到,瑪麗安對於婚姻的現實基礎有基本認知,雖然她說婚姻不能只是商品交換,財富除了能提供充裕的生活之外,並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但同時她還表示過,自己的基本需求是每年1800英鎊到2000英鎊,她的浪漫實際上是需要物質基礎的。

這一細節並不意味著人物自身的矛盾,而恰恰豐富了人物,讓人物更立體。同樣,如果看小說不夠認真,你也可能只會對埃莉諾的表層性格印象深刻——冷靜、有耐心、心平如鏡。但仔細分析她的言行就會發現,埃莉諾的理智不是一味隱忍,更不是懦弱無能,她的冷靜中其實蘊含著事事洞明和人情練達。她的自我克制裡往往具有一定的策略導向,在處理與情敵露西的關係時,她迅速而準確地分析出露西唯利是圖的本色,也很快堅定了對心上人愛德華人品的信任。在此基礎上,埃莉諾靜觀其變的態度以及暗中幫助心上人愛德華尋覓職位的行為,就既得體又明智。

不管是埃莉諾的理智,還是瑪麗安的情感,我們都要看到人物的豐富性,這體現一個成熟小說家塑造人物的本領。儘管《理智與情感》從書名到內容都把兩個人物做了鮮明的對比,但奧斯汀仍然把握了現實邏輯,沒有讓人物的行為溢出身份邊界。

敏感尖銳但深諳平衡之道

第四個方面,時至今日我們再研究奧斯汀價值觀的時候,有時也會困惑,很難將她的看法納入任何一種現成的觀點或體系。很多研究經濟史的專家可以從她作品的細節裡得到很多一手材料,女權主義者可以通過分析埃莉諾、瑪麗安、伊莉莎白的思想活動來衡量18世紀女性意識的溫度和活性,看看18世紀的女性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世界。但是任何意識形態都不能很有把握地說奧斯汀就站在自己這一邊。

奧斯汀的文筆尖銳,有深刻的社會批評,又很幽默。但她把人物局限在很小的圈子裡,我們只能看到鄉紳家庭裡的主人,英國莊園經常分樓上樓下,樓上是主人,樓下是僕人,樓下的世界根本不在奧斯汀的視野範圍裡面。奧斯汀鼓勵個人價值,提倡精神自由,但她幾乎以同樣堅決的態度否定私奔。小說裡質疑魯莽的浪漫,強調沒有經濟基礎的愛情毫無出路。雖然她讓伊莉莎白等女主人公都選擇要愛情,但是前提是有基本的經濟基礎,這是奧斯汀非常強調的一點。

奧斯汀對於社會經濟狀況非常敏感,小說中有非常詳細的財產數目記錄,很有史料價值。了解當時鄉紳家庭需要多少錢能夠過得比較從容,什麼樣的情況他們就過不下去了,這些第一手材料在小說裡得到忠實描述。英鎊上印奧斯汀畫像非常恰當,很難在文學史上找出哪個作家比她更適合印在錢上面,所以我覺得不僅僅是因為她是名作家,而且與她對經濟狀況的敏感是有微妙聯繫。

奧斯汀對上流社會冷嘲熱諷,也從不放棄挖苦或打趣新興中產者時不時會犯的幼稚病。她的玩笑很尖刻,同時又對社會福利的基本保證和合理的個人幸福的可能性抱有相當積極的態度,所以在總體上調子還是樂觀的,喜劇性的。對奧斯汀的一個基本認識是,她是洞察秋毫的社會批判者,但從來不是大張旗鼓的叛逆者。假設換另一個寫得不那麼成熟的人,把一些互相矛盾的元素統一在一起,很可能就會自亂陣腳,最終成為一個分裂的文本。但奧斯汀不會,她戲謔的口吻、半真不假的調笑,都提醒你辯證看待眼前的一切,在看硬幣正面的時候,也要看看它的反面。

奧斯汀似乎總在平衡互相矛盾互相衝撞的東西。在奧斯汀之後的很多英國作家身上,都能看到基於經驗主義的平衡之道。我個人認為它是深深烙在了英國文化的基因當中。很難說奧斯汀是不是這一脈的開創者,但至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如果我們試圖理解英國文學,理解英國人的國民性,那麼奧斯汀和她的作品是一面很有用的鏡子。即便我們只是出於功利性想學會一點處事哲學,甚至女性想要知道理智與情感之間到底怎麼掌握分寸,看看奧斯汀的小說,多多少少都會獲得一些啟發。

自由間接引語技術和「象牙微雕」

第五個方面我們來看看奧斯汀的寫作技術,需要指出的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小說技術,基本上是作家自我修行的產物,沒有文學理論,也沒有寫作創意班,因此在面對像《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以及《愛瑪》《曼斯菲爾德莊園》等文本時,我們不能不感嘆奧斯汀對於技術創新的自覺性和與生俱來的分寸感。

文學研究者認為奧斯汀是最早在文體中使用自由間接引語技術的小說家。自由間接引語是一種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但它結合了第一人稱直接引語的本質,具有第三人稱的某些特徵,也就是說,有些句子看似用第三人稱的上帝視角敘事,其實已經悄悄轉用小說人物的主觀視角來觀察思考。比如說一個人很美,並不是說客觀上這個人有多麼美,而是與前文另一個人物,比方是一個男人的心理活動有關。但是她不會清晰地表述A想B很美,而是省略了「A想」這兩個字,只是從對A的思想活動的敘述中讓人感覺B很美,這就是所謂的自由間接引語。

自由間接引語的特點是,敘述簡潔靈動地在主客觀視角之間來回穿梭,與前後文融為一體,就像攝影機機位的變化。攝影機的機位一直在變化,表達效果自然要比通篇呆板的一問一答好得多。這種小說技術,別看現在很常見,但在小說剛剛草創的年代裡,在創作中運用這樣的技術很不容易。到現在,很多文學評論家都認為自由間接引語大量的使用是從奧斯汀開始的。

還有一點,奧斯汀在短短42年人生中創作的長篇小說,題材都是日常生活,但奧斯汀的妙處就是「善於在象牙上微雕」,這也是一些評論家對她的讚譽。如果用放大鏡看的話,微雕的細部都纖毫入微,甚至能看到手起刀落處的鋒芒畢露。但是在象牙上雕的,與在花崗巖上雕肯定不是一回事。所以奧斯汀面臨的困難是如何在流水帳似的生活當中製造懸念,引導讀者在瑣碎的家長裡短中體會驚心動魄。

她在用小題材來製造懸念上有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辦法。舉個例子,《理智與情感》雖然始終都以第三人稱敘視角敘述,但非常節制。大部分故事情節都是通過大女兒埃莉諾的個人視角展開的。讀者跟著埃莉諾的眼睛來觀察事情,體會她在複雜局面中如何應對。

體面人家的社交圈往往充滿了虛與委蛇的套路,可能把真正的意思埋在話的最深處。年輕男女對彼此心思的拿捏,對婚姻前景的揣摩,都得通過分析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來操作。故事由埃莉諾的視角展開敘述,埃莉諾本人也是一個局中人,她同樣會被撲朔迷離的傳言幹擾情緒,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錯覺。我們有的時候會跟著埃莉諾提心弔膽,有的時候進入她帶有反諷意味的自我排解,有的時候解開謎團……通過她的視角,原本瑣碎平淡的日常生活就顯得險象環生,回味悠長。如果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想像一下奧斯汀是怎樣設計情節、怎樣在對話當中藏著小心機,這是非常有趣味的,也是小說這種文體迷人的時刻。

現代其他學科視角下的奧斯汀

最後一個方面,今天重讀奧斯汀有什麼現實意義。在兩百多年後,除了文學角度,現代其他學科的專家發展出很多角度重讀她的六部著作,重新解釋奧斯汀。

比如美籍韓裔學者崔碩庸寫的《簡奧斯丁的謀略》,是近年來研究奧斯汀的著作中比較特別的一部。他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解讀奧斯汀。博弈論基於理性選擇理論,考量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運用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方式去解釋人們的行為。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恰恰是小說家們最好奇的問題之一,通過這一點,最流行的博弈論和最古老的文學就連接在一起了。

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廣闊無邊的虛構人際場域,通過閱讀小說,人們可以學會如何在不完全信息的狀態,甚至是遮蔽的狀態下了解他人的意圖,以便達成溝通和合作。這對於複雜的現代城市生活結構其實是很重要的。

經濟、思想等領域中一些比較時髦的詞如模型、思想實驗,實際上也是虛構一種狀況,將人放在裡面來考慮怎麼解決問題,與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內涵的深度和廣度上,小說有更豐富的空間。基於這一點,再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解釋奧斯汀就很有意義,從她身上能尋找到某些有利於形成策略自覺意識的特質。

奧斯汀整個文學生涯都集中在書寫同一個命題——女性如何在一個並非為了她們而設計的世界裡儘量更好地生活。當時,女性處在一個「一戰定生死」的不利局面中,在只是第二性的世界裡她怎樣才能更好地生活,奧斯汀沒有把這句話寫在小說裡,但她在文本中一直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根據《簡奧斯丁的謀略》提出的觀點,主流社會的強者因為佔據著主導地位,對博弈論的需求比較少。而從被壓迫土壤中開花結果的博弈論更傾向為弱者利用,這放在奧斯汀的小說裡就更好理解了——通過該理論根據情勢採取正確行動,結果就會非常顯著。

比如《傲慢與偏見》裡,當隔壁花園的單身漢給大女兒發來請柬時,班太太很有意思,她堅決不讓吉英坐馬車去。馬車是當時鄉之間最常見的代步工具之一,班太太為什麼不讓吉英坐馬車呢?因為有一個非常有英國特色的日常場景——天眼看著要下雨,吉英只有單人騎馬去才有可能被留在賓格萊家裡過夜。我們不得不感嘆班太太的細密心思——她還打聽到這時賓格萊家的馬車正好也有別的用處。鄉村各家間消息傳得很快,有些是對的,有些是以訛傳訛。這些信息班太太都掌握,然後她就排兵布陣讓大女兒單人騎馬去做客。臨走時班太太說,預祝天氣變壞。從博弈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典型的策略儀式,根據條件預測事情可能的走向,從而採取相應對策,來促成事情的發展。後來事情發展也確實印證了班太太之前的策略,因為天下雨了,吉英淋雨後還感冒了,不但留在賓格萊家過夜,而且過了好幾天,感冒痊癒後才回家,超額完成了任務,此間,吉英和賓格萊相處非常融洽,雖然二人後來還有一些波瀾,但這個策略是成功的。

再舉個例子,《理智與情感》裡的達什伍德夫人也有一些小心機。她的二女兒瑪麗安決定獨自在家接待一見鍾情的浪蕩子威勒比,按照習俗這有點出格。但母親非但沒有阻止,乾脆還出手相助,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家太需要婚姻了。她迅速找個藉口,替瑪麗安拒絕了另一個家庭聚會的邀請,促成兩人能夠在家裡見面。很小的一個段落,實際上已經很能體現策略儀式。

《簡奧斯汀的謀略》一書,至少從奧斯汀小說中找出了上百個案例做分析。如果帶著博弈論的觀念、從策略儀式的角度重讀一遍奧斯汀,會發現很多以前漏過的細節在暗處閃光。在《傲慢與偏見》裡,起初的一些重重誤會當中,伊莉莎白和達西已經發現有些彼此認同的準則是需要共同捍衛的,有好多小默契,雖然伊莉莎白不喜歡達西先生,但他們倆在細微的互動中已經建立了雙贏的合作模式。而在《理智與情感》中,儘管波蘭敦上校和埃莉諾最終並不是一對,但他們是真正的策略合作夥伴,制定了很多策略,對關鍵情節也起到推動作用。在合作關係上,《理智與情感》的情況與《傲慢與偏見》是不同的。

至於小說中的「反面人物」,都是一些小奸小壞的,而不是徹底對立的。比如伊莉莎白拒絕的柯林斯牧師,埃莉諾的情敵露西等,他們也是策略家,也時時處處在採取策略。這樣的人在成功獲得眼前利益時,奧斯汀也埋下很多伏筆,這些伏筆是在文本外的,你可以想像他們之後的婚姻是否會幸福,他們的策略是否能處處奏效……對此奧斯汀是有疑問的,她認為他們會有潛在的危機,因為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由此可見,博弈論的內涵在無形中悄悄溢出了數學和經濟學的邊界,這也是為什麼以博弈論來分析奧斯汀的創作會顯得多麼特別。人性的複雜微妙不光靠公式圖表或者數學模型就可以精確計算的,也不會有哪個簡明扼要的思想實驗能夠涵蓋人類社會種種偶然與必然交織的景象。我認為,包括該書作者也認為,共情能力、換位思考、合作意識等素質可能在博弈論中起到真正關鍵的作用,而這些能力需要更豐富的細節、更立體的人物和更逼真的場景來塑造,如果要擁有這樣的能力,最現成也最合適的教材,可能就是奧斯汀那樣的小說。

可以這麼說,通過跟許多新學科的嫁接,通過很多新的角度來認識奧斯汀,我們可能會越來越發現奧斯汀小說的價值,必然會在當下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相關焦點

  • 200年前,成為簡的奧斯汀
    到今天,已是200周年。本文節選自《三聯生活周刊》2013年第21期封面故事。簡·奧斯汀畫像。在其妹卡桑德拉所作畫像基礎上完成。關於簡·奧斯汀的名字,特裡林(Lionel Trilling)曾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論述:「圍繞簡·奧斯汀的傳奇非同尋常,耐人尋味。人們甚至覺得她的名字也很不一般。
  • 《成為簡奧斯汀》:為什麼說人生不能將就?這是我聽過最好答案
    文:千雅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目光,哪怕是愛情。"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出生在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正如無數個年輕的少女一般,她充滿活力,善良熱情,更為難得的是,她有一顆獨立勇敢的心。
  • 毛尖/黃昱寧/小白:英美文學那聲「我愛你「純真又世故
    人類需要文學,世界需要文學,文學提供了另一個更為浪漫、深刻的世界,在特別的2020年,文學讓我們溫暖情感、升起希望、獲取能量、走向升華。 感謝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的神策劃,感謝將每位視頻做文字轉換的講堂聽友,感謝撰稿的海內外小夥伴們,縱然跨越千山萬水,我們依然可以在這裡(文學裡)相遇、神交。
  • 「剩女」的鼻祖&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告訴你鄉村少女Jane是如何...
    夕夕的聊天記錄之成為簡奧斯汀13:31來自陽光DJ主播|夕夕編輯|Lyndon歌曲|成為簡奧斯汀ost我們可能未曾謀面 ,但也許我們早已相識簡奧斯汀的一生是否如她的文字那樣充滿曲折的過程和完滿的結局?「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用傳記方式描述她的一生:她的母親竭力為她撮合婚事,對象是上層社會的有錢人。但是簡不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認為女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去養活自身。於是,她拒絕貴族瓦斯萊先生的求婚,愛上了心靈相通的湯姆勒弗羅伊。好事多磨,有人從中作梗,導致湯姆家人並不贊成二人婚事,湯姆決定攜簡私奔。
  • 《成為簡奧斯汀》與《傲慢與偏見》居然有這樣的關聯!
    大家好,這裡依然是追啦,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世界名著電影版《傲慢與偏見》與她背後的《成為簡奧斯汀》,牆裂建議兩部片連起來食用效果更好哦。相信看了或者沒看過的小可愛們都知道《成為簡奧斯汀》與《傲慢與偏見》是愛情故事,一個悽美悲涼讓人遺憾,一個宛轉美滿令人流連。
  • ...簡奧斯汀」告訴你鄉村少女Jane是如何成為偉大的作家Jane Austen
    主播|夕夕編輯|Lyndon歌曲|成為簡奧斯汀ost我們可能未曾謀面 ,但也許我們早已相識 ,不同的城市 ,我們聽著同樣的音樂 ,我是夕夕 ,這裡是夕夕的聊天記錄!簡奧斯汀的一生是否如她的文字那樣充滿曲折的過程和完滿的結局?「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用傳記方式描述她的一生:她的母親竭力為她撮合婚事,對象是上層社會的有錢人。但是簡不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認為女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去養活自身。於是,她拒絕貴族瓦斯萊先生的求婚,愛上了心靈相通的湯姆勒弗羅伊。好事多磨,有人從中作梗,導致湯姆家人並不贊成二人婚事,湯姆決定攜簡私奔。
  • 《成為簡奧斯汀》:認清現實,但不屈服於現實
    文:海小溪《成為簡奧斯汀》這部經典影片,講述的是18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不屈服於現實,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寧願捨去也不勉強自己委屈求全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女人嫁一個有金錢、地位的男人才能體現她們的價值,只有嫁的好,她們才能過好這一生,否則將困苦渡日。簡奧斯汀出生在英格蘭鄉下叫漢普郡的地方,父親是位牧師,有一個哥哥、姐姐、弟弟。
  • 《艾瑪》:簡.奧斯汀筆下的英國鄉村愛情
    八月開始讀簡.奧斯汀作品《艾瑪》。 原計劃是跟以往讀英文原著一樣,花上十天左右的時間,泛泛而讀,能讀懂大概意思就行,不認識的單詞只要不影響理解,就通通放過,然後繼續再看下一本 。   然而當讀到一小半,我開始對艾瑪這個角色感興趣——她應該算是目前我接觸過的奧斯汀筆下的女主角裡最俗氣的一個——其他書中女主角多少還具備的諸如冷靜、理智、智慧等等這些優點,在艾瑪身上幾乎看不見;相反她有著市儈女性的一切弱點:自戀、虛榮、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然後就開始發現,這本書完全就是英國版的「鄉村愛情」,書中人物除了幾位先生因為生意上的需要偶爾去倫敦走走
  • 「成為簡奧斯汀」告訴你鄉村少女是如何成為偉大的作家
    >編輯|Lyndon歌曲|成為簡奧斯汀ost 我們可能未曾謀面 ,但也許我們早已相識 ,不同的城市 ,我們聽著同樣的音樂 ,我是夕夕 ,這裡是夕夕的聊天記錄!「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用傳記方式描述她的一生:她的母親竭力為她撮合婚事,對象是上層社會的有錢人。但是簡不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認為女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去養活自身。於是,她拒絕貴族瓦斯萊先生的求婚,愛上了心靈相通的湯姆•勒弗羅伊。好事多磨,有人從中作梗,導致湯姆家人並不贊成二人婚事,湯姆決定攜簡私奔。但是這樣一來,湯姆的經濟來源就會被切斷,簡亦將面臨著世俗的壓力和貧困的生活。
  • 《成為簡奧斯汀》:沒有愛情的婚姻還不如單身
    她就是——簡.奧斯汀,英國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傲慢與偏見》的作者,有學者認為她是唯一一個可以和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今天,介紹一部關於簡奧斯汀生平事跡的傳記翻拍的電影——《成為簡.奧斯汀》。揭開了這位女作家一生未婚的神秘面紗。該片由導演朱利安·傑拉德指導,安妮海瑟薇主演,就連配角都是演藝圈的大咖。
  • 從《傲慢與偏見》到《成為簡-奧斯汀》:愛,不能將就
    在作者簡-奧斯汀看來: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傲慢與偏見》的影視版本非常多,只說我看過的三個版本。下面來八一下簡-奧斯汀。影片改編自自英國作家喬恩-斯彭斯的同名奧斯汀傳記。
  • 看英劇讀名著:英國瓊瑤奧斯汀教你談戀愛!
    奧斯汀教你如何擒獲和守護幸福。如果你依舊單身,請仔細觀看以下三部視頻教材,絕對讓累覺不愛的你再一次相信愛情!PS:如果大學把談情說愛設成必修課程,你會接受嗎?《愛瑪》: 奧斯汀最後遺作,俏美紅娘亂點鴛鴦嫁對郎,愛幻想的妹子,只要你認真審視,會發現幸福就在身邊。凱特?貝金賽爾的古典美叫人動容。
  • 《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是一部,在社會地位和愛情之間的選擇
    簡拒絕嫁給有錢人家的繼承者,最終選擇靠她自己去創造財富而不依靠任何人。簡最終還未出嫁。《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愛情有時候就是要說走就走但是很多事情完全不是說走就走那麼簡單的,一定要走得迅速徹底不給自己留下反悔的空間。看到他回來找她我真的想說求你了跟他走吧,可是她還是回去了。不圓滿的感覺太糟心。是賭注太大所以沒有辦法放手一搏吧。很多事還是講個如果,會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啊。
  • 《成為簡奧斯汀》:一個獨立女性的愛情觀,無愛的婚姻還不如單身
    簡.奧斯汀,英國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傲慢與偏見》的作者,有學者認為她是唯一一個可以和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今天,介紹一部關於簡奧斯汀生平事跡的傳記翻拍的電影——《成為簡.奧斯汀》。揭開了這位女作家一生未婚的神秘面紗。
  • 《傲慢與偏見》與《成為簡奧斯汀》,愛情和現實,你會如何抉擇?
    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電影《成為簡奧斯汀》,總覺得這部影片的風格特別熟悉,後來才知道原來簡奧斯汀是《傲慢與偏見》的作者。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傲慢與偏見》的故事,原著和電影看了好幾遍,只是從來都沒有去了解過名著背後的作者----簡奧斯汀。
  • 電影 | 品樂下午茶·跟著電影讀文學作品——《奧斯汀樂園》
    跟著電影讀文學作品,在電影與文學的碰撞中,感悟人生,啟迪心靈!《奧斯汀樂園》改編自英國作家Shannon Hale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一個30多歲的女人沉迷於簡·奧斯汀小說塑造的「達西先生」,她認為現實中沒有任何人能比得上達西先生。這位追求浪漫的女人現實中的愛情不斷受挫,直到一封來自英國的邀請函徹底改變她的生活。
  • 看完《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看完《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我知道在你面前,我很無知,因為我沒有看過你看過的世界,我的經歷蒼白又輕薄。我也很無奈,我虛度了那麼多年的光陰。我只想嫁給我愛的,我想要的男人。在奧斯汀最後一刻決定不跟湯姆私奔到愛爾蘭並且做了最後的道別的時候,她就知道,他們的路走到頭了。她嫁不嫁人是她自己的事,他等不等她都與她無關。從此,他的喜怒哀樂她已無權過問。不敢說湯姆能像愛簡一樣愛現任妻子,也不能說湯姆不愛他妻子,更不能說奧斯汀完全因為湯姆而終生未嫁,只是分手之後二人的人生選擇不同,未來道路的方向不再交匯,這兩條不同的人生軌跡不再有交集。
  • Jane Austen簡奧斯汀全部作品集(英劇+電影)
    學文科的同學對Jane Austen簡奧斯汀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 《成為簡·奧斯汀》:願每個成為簡奧斯汀的女孩,不負愛與自由
    簡奧斯汀一生共寫過六本長篇小說:分別為《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一人一筆,靜靜地坐在窗邊的書桌旁,嬌小的身軀裡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她一生未婚卻優雅高貴,沉穩且眼裡有光,終生奉獻於文學中,她筆下的每個人物都如此生動形象,有血有肉,每一場愛情都是她所期盼與滿心歡喜的。
  • 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這兩種女人哪個更容易獲得幸福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愛情小說,描述了性情迥異的兩姐妹對待感情的不同態度,在感情中所面臨的不同困難,最終雙雙找到幸福的故事。老莊園主去世後,由於當時的遺產法規定家產只傳男不傳女。他巨額的財產都歸前妻的兒子約翰所有,而他的女兒們和第二任老婆每年只能獲得500磅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