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張建松)當微信的啟動畫面換成「風雲四號」衛星在中國上空拍攝的地球全圖的時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正從上海趕往西安基地,將衛星進行南北向「反轉調頭」。
「作為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的定點崗位在距離地球36000公裡的高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由於採取定量遙感,為了避開冬至和夏至,每半年需要調一次頭。」董瑤海在電話裡介紹說,「26日晚,我們順利完成了最新的一次調頭任務,從地面操控僅用了一個小時。」
打開微信,風起雲湧的地球全圖畫面氣勢磅礴,小小的人類身影深情凝視,仿佛在說:「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如今,地球家園的美照換成了最牛的「地球攝影師」風雲四號的攝影作品,作為總設計師的董瑤海心裡別提有多自豪。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回首帶領上海航天團隊研製「風雲四號」衛星所走過的七年漫漫長路,董瑤海感慨萬千。
「有時,大家也感覺堅持不下去了。就來找我們訴苦,壓力太大了,好像看不到成果,也看不到未來。」董瑤海回憶說,「但牢騷過後,大家又默默地拾起自己的小情懷,接著鑽進看不見底的技術深淵。」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人生往往就是這樣。如今,每天打開微信都能看到風雲四號拍攝的地球美照,無疑就是一切付出的最好回報!
「任它虐我千百遍,我待航天如初戀」,這是「風雲四號」衛星團隊溝通群的名字。懷抱著對中國航天事業初戀般的熱情,董瑤海帶領這支團隊同甘共苦,在技術的深淵中摸爬滾打,志如磐石、鍥而不捨,終於在2016年12月11日,讓「風雲四號」衛星成功遨遊蒼穹,日夜守望著人類的唯一家園。
對董瑤海而言,衛星發射成功並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這9個月來,他帶領「風雲四號」衛星團隊的核心成員,每天匯報交流衛星在軌運行的各項指標和數據。大家隨時溝通,相互配合,確保「風雲四號」一直處於最佳運行狀態。
在團隊裡,董瑤海對細節追求極致是出了名的,甚至被稱為「摳細節的魔頭」。討論會,一旦他的提問沒人回答,第二次開會他還會接著問,如果還沒有聽到滿意的回答,第三次開會還會再追問,直到團隊成員把問題解釋得令他滿意。每天試驗結束,他都會把所有的數據瀏覽一遍,尋找問題,刨根究底。幾十年如一日,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自從1986年進入上海航天,董瑤海就與「風雲」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經擔任「風雲一號」A、B星的主任設計師。有一年,「風雲一號」B星在軌道上遭遇空間粒子,星載電腦程式紊亂,衛星在太空不斷「翻跟頭」。董瑤海臨危不亂,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對衛星進行動力學仿真和姿態確定,最終使衛星恢復到穩定對地的狀態,重新發回了氣象雲圖。
在「風雲一號」C、D星的研製中,董瑤海提出了「表格化管理控制衛星技術狀態」的工程管理方法和「720小時可靠性增長試驗」,為衛星實現「高可靠、長壽命」目標奠定了基礎。
董瑤海還先後擔任「風雲三號」A、B星的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使「風雲三號」衛星實現了全球、全天候垂直探測,開啟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定量被動微波遙感。
正是基於「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和「風雲三號」的深厚積累,董瑤海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了「風雲四號」的研製重任。「就算扒層皮,我們也一定要把『風四』打上去。」在他的人生字典裡,從沒有「退縮」二字。
2017年2月27日,「風雲四號」衛星雲圖正式發布。從太空俯瞰地球,人類的唯一家園如此美麗,海洋廣闊、陸地多彩、山川巍峨、河流蜿蜒。但同時她也如此脆弱,沙塵、暴雨、颱風,甚至地震,輪番登場、頻頻光臨。每天,地球上發生的一切風雲變幻,「風雲四號」衛星都盡收眼底,如實稟報。
目前,「風雲四號」衛星所有的載荷都處於開機24小時運行狀態,後續還將提供包括雲、輻射、溫溼度、大氣、導風、閃電等50多種數據產品,為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保駕護航」。
董瑤海常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趕上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大發展的最美好時光。40年多來,我國已成功發射了15顆氣象衛星,現有8顆在軌穩定運行,形成了世界矚目的「風雲衛星大家族」,是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和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預計未來十年,我國還將發射10餘顆「風雲」氣象衛星。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畢生奉獻。「我國氣象衛星之所以能經過兩代十幾顆衛星,就能達到美國三代60多顆衛星的水平,正得益於我們始終不忘的初心!」董瑤海說。
新聞連結
關注微信「換臉」背後的科技創新
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 微信雲圖更換的背後
今晚,微信歡迎界面要換圖了!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