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殼蟲是城市園林綠化中的主要害蟲,種類多、危害大,植物一旦感染就容易出現黃葉、落葉現象,嚴重時整個植株都有可能會死亡,因此發現後要及時治理。
【形態特徵】
卵:橢圓形,初產淡粉紅色,後轉變淡黃褐色
若蟲:扁卵圓形,淡黃褐色,蛻皮後眼、觸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開始分泌蚧殼。
雌成蟲:橢圓形,較扁平,長5mm,寬3mm左右,淡粉紅色,有較厚的白色蠟粉。
雄成蟲:體紫褐色,體長約1mm,翅展約2mm,翅1對,透明。
【發生規律】
蚧殼蟲蟲體小,繁殖快,1年繁殖2~7代,蟲體被厚厚的蠟質層所包裹,防治非常困難。蚧類喜蔭蔽環境,枝葉過密,利於其生存和繁殖。每年4月上旬後氣溫較穩定,便有大量幼蚧孵化出來,至4月中下旬 出現全年第一次幼蚧發生髙峰期,以後每隔40多天便有一次 較為明顯的幼蚧盛發高峰期。該蟲的危害被列為園林「五小害蟲」之首。
【防治措施】
1、加強養護管理:定期施肥,增強樹勢,結合修剪,剪除病枝,並及時清除園區。
2、生物防治:針對不同蚧殼蟲,利用天敵進行防治。
3、化學防治:在害蟲發生前或初期,選擇淇林齊伐在無風晴天將本品稀釋800-10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