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至1831年和1863至1864年的波蘭起義遭到了野蠻鎮壓

2020-12-25 陳胤樸說遊戲

儘管除了在波蘭之外,俄國似乎免疫於曾困擾著其他國家的政治革命,但事實上,該國的民族、語言和地理分化早已在19世紀就呈現出重大問題。隨著克裡米亞戰爭的爆發,俄國開始要面對這些問題。這其中的許多問題已經超出莫斯科人的能力之外,也非專制傳統可以處理。首先是現代化問題,即假如俄國想繼續躋身於強國前列,那麼為了使社會富足和提供必要的力量,就會產生發掘和有效使用能源的問題。1770年後的40年,俄國的人口是原來的兩倍多。一個曾經多樣化且不斷增長的社會現在極端落後,大部分城市都成了巨大農村擴張的一部分,而農村擴張經常顯得毫不充分且是非永久性的,更像是暫時性的安營紮寨,而非形成固定的文化中心。

最大的擴張是南部和東南部地區嵌入亞洲,亞洲土地上新的精英被包容於帝國結構之中。因為與拿破崙的衝突已消磨了法國及啟蒙運動的懷疑觀對俄國產生的舊有的威望,尼古拉統治下的俄國基於新的意識形態掀起了對宗教的新一輪重視。因在國家需要什麼這一觀點上的不同,微小的知識分子階級分裂了。「西方派」提倡來自西歐的理念和制度,「斯拉夫派」提倡東正教經過更新後產生的能量、傳統和原有的制度。意識形態作為俄國和西方國家分歧的來源而愈發重要。直到1991年,它才放棄發展意識形態作為統一力量。然後無論對於文化階級還是落後的大眾來說,這並不意味著19世紀中期俄國的日常生活和歐洲東部和中部的其他地方非常不同。這就是俄國知識分子爭論俄國到底是否是歐洲國家的原因之一。尼古拉給這樣的分歧做了決定性的強調。

至少在其他王朝和在19世紀上半葉可以感受到的變化的可能性(在亞歷山大一世時期已經慢慢地滲透入日常生活)在尼古拉統治初期,絕不允許在俄國出現。嚴格的審查和警察表明這塊土地拒絕任何現代化的可能(儘管俄國社會的其他障礙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同樣重要)。短期來看,這些政策是成功的。整個19世紀,俄國並沒有革命。1830至1831年和1863至1864年的波蘭起義遭到了野蠻鎮壓,並且由于波蘭和俄國懷有互相厭惡的傳統,鎮壓就更容易了。繩子的另外一頭是野蠻原始的農業社會下的持續暴力和無秩,並且越來越多的陰謀、暴力使俄國變得更加無能,甚至越來越遠離他們要求的文明政策和共同提出的設想。對於尼古拉的統治,有一些很有名的總結,比如「冰時代」、「瘟疫區」和「監獄」,表明這個時代無法淹沒批評了。儘管對俄國歷史來說,這不是最後一次,俄國國內強烈而又不妥協的專制主義與其扮演強大的國際角色是毫不衝突的。

俄國的軍事潛質很大。當軍隊滿足於前裝炮時,當雙方間沒有重要的科技差距時,俄國所具有的龐大的軍隊數量是佔絕對優勢的。正如1849年所展現的那樣,這些數量龐大的軍隊足以支持並維繫國際反革命安全體系,直到克裡米亞戰爭的爆發。同時,俄帝國在歐洲外的地區也獲得了成功,主要以中亞、波斯和中國的犧牲為代價。俄國甚至企圖在北美擴張,直到1840年,俄國在阿拉斯加的要塞仍然存在,並且在北加利福尼亞仍有據點。然而,俄國外交政策的繁榮仍然集中在歐洲西南的奧斯曼歐洲地區。

經過1806至1812年和1828年的戰爭,俄國的疆界已經跨越比薩拉比亞,到達了普魯士和多瑙河口。比起瓜分波蘭對18世紀外交的重要性來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的命運對19世紀外交更為重要,因為越來越多的大國捲入其中。儘管在克裡米亞戰爭之前,它並未導致大國之間的衝突,但是這樣的和平使俄國為了一個可見的未來在黑海地區重申了它的傳統目標。戰爭中期,尼古拉一世去世了。

這簡化了其繼承者亞歷山大二世的問題。戰爭的失敗明顯地表明變化必須來臨。克裡米亞戰爭對於俄國內部事務的影響遠大於其他國家,因為現在表明1815年重建後的軍事大國不再享有毫無爭議的優勢,甚至對於其自己的領土而言也是如此。假如俄國想再成為一個和其強大潛力相匹配的大國,那麼其傳統模式如果不改變的話,這一目標似乎已經不可能實現了,因此俄國制度的現代化已是必須。當克裡米亞戰爭爆發時,莫斯科南部地區仍然沒有鐵路。自從1800年,俄國曾經對歐洲工業生產所作的巨大貢獻已經不再增長,現在已被其他國家遠遠趕超。俄國是世界上農業生產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但是俄國人口緩慢上升,對其資源產生了很大的壓力。

在這些不利的情況下,俄國開始現代化。事實上,比起其他地方,這裡發生的更可以稱為革命。在尼古拉的統治下,農民起義、襲擊地主、焚燒穀物和傷殘牲畜的事件層出不窮。甚至尼古拉都承認農奴制是俄國社會的大魔鬼。農奴制使農民沒有動力去做更好的種植,使可以為新工廠提供工人的勞動力的自由移動毫不可能。貧窮也使農民對貨物的需求量減低。另一方面,農奴制在俄國社會紮根如此之深,以至於突然消除農奴制可能意味著政府本身的倒臺。獨裁依賴於地主承擔了當地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

然而騎在大象身上的人想要跳下來是很難的。大多數的俄國人是奴隸,他們不可能僅僅因為法律而在一夜之間成為領取工資的勞動者和小地主。同樣,有產階級也不會因為強徵而馬上成為窮人。國家也不可能馬上承擔起莊園體系倒臺後而落在其身上的行政負擔。

相關焦點

  • 波蘭音樂家蕭邦:生於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於世界
    1830年,那個陰雨綿綿的日子,有一位瘦弱的男人,眼含熱淚,戀戀不捨地離開了自己的祖國波蘭。「波蘭,我的祖國,無論我在何方,你永遠在我的心裡。」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一一「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蕭邦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愛囯的熱血青年。
  • 1916年為鎮壓愛爾蘭起義 英軍自製的鍋爐裝甲車
    從1801年英國吞併愛爾蘭作為最初的殖民地開始,愛爾蘭人對英國就一直沒有屈服過。在被英國吞併的第二年,愛爾蘭就在艾米特的領導下,在都柏林舉行了起義,雖然遭到了鎮壓,但卻掀起了愛爾蘭追求獨立的浪潮。19世紀50年代,愛爾蘭又在芬尼黨的領導下開展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曾在加拿大和愛爾蘭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最終還是被英國軍隊鎮壓。
  • 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的鬥爭——七月革命以後的起義
    引言七月革命之後不久,爆發了著名的1831年的裡昂工人大起義。雖然起義最後被政府鎮壓下去,但它在法國歷史上表明了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力量出現,並且顯示了自己的威力。1831年起義後,法國工人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漲,工人階級的鬥爭逐漸超出了經濟鬥爭的範圍。1832年,巴黎工人支持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派「人民之友社」反對七月王朝的政治綱領,在巴黎築起了街壘,樹起了紅旗,與政府的軍隊進行了英勇的戰鬥。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日,華沙市民發動起義,參加人數達37600人,幾乎全部來自波蘭國家軍。德國的鎮壓異常殘酷。黨衛軍、在押罪犯、親德的卡明斯基旅在5天內射殺了40000名波蘭人。盟軍飛機試圖空投救援物資,但最終由蘇聯在9月1日開始向華沙空投物資。 起義持續了63天,15000名波蘭國家軍士兵陣亡,20萬到25萬平民喪生,德國一方死亡17000人。
  • 在1856年至1863年間,約十五萬克裡米亞韃靼人和約八萬諾蓋韃靼人
    聯軍撤離後,原來向彼列科普方向撤退的俄軍又回到了克裡米亞南部的城鎮和平原。這裡的戰場再次成為農田和放牧地,牛群在聯軍的墓地邊遊蕩吃草。漸漸地,克裡米亞從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中恢復過來,塞瓦斯託波爾獲得重建,修復了道路和橋梁,但是在其他方面,這座半島卻已經發生了永久性的改變。
  • 川普在波蘭:一幅名畫背後的歷史故事 | 世相
    這張由白宮所發布的官方照片,記錄著 2017 年 7 月 6 日,美國總統川普(右)在前往德國漢堡、參加 G20 元首峰會的前夕特別訪問波蘭,並在首都華沙的皇家城堡博物館裡,與波蘭總統杜達(左)相談甚歡,兩人肩並著肩,一同欣賞 19 世紀的波蘭愛國名畫——《雷伊坦——波蘭的衰亡》。
  • 演繹了1944年華沙起義的全過程
    時至今日,這場二戰史上最慘烈的民間抵抗運動,已經過去了將近八十年,也許用不了多久,所有的親歷者將會離開這個世界,而這部電影會長久的留下來,將是了解這次起義的一個側面——《浴血華沙》本片的導演是八零後,幾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後,主創團隊的年齡構成,使這部電影基本可以代表,絕大多數現在波蘭年輕人對於華沙起義的認知
  • 中國歷史上唯一由女人領導的農民起義 絕世美人唐賽兒
    對於唐賽兒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畢竟作為一介女流,發動了史上著名的唐賽兒起義,這太令人印象深刻的了。一般農民起義都發生在亂世,但唐賽兒起義卻發生在明朝興盛的朱棣時期,所以它不到二月就被鎮壓,但其影響卻很大,一起去看看吧!
  • 【法老點金】11.25【黃金原油】亞歐盤:黃金昨1831空完美止盈_騰訊網
    【法老點金】11.25【黃金原油】亞歐盤:黃金昨1831空完美止盈,今日依託1833一線反抽繼續空,原油多頭強者恆強刺破1831一線空單最終完美捕捉利潤,目前來看價格試探至1800關口短暫獲得支撐企穩,目前下方將繼續考驗200日均線1795-1800
  • 天地會的興起和鎮壓與陳近南沒關係
    天地會最初僅僅是少數人自髮結成的組織,宗旨是互濟互助和自衛抗暴,具有較強的反抗意識。後來人數漸多,勢力日強,加之遭到官府的查禁,便開始反抗清朝統治。天地會初期所進行的兩次重要反抗活動,便是在提喜「暗中主使」下進行的。天地會初期的反抗鬥爭一、盧茂起事盧茂(?
  • 印度:國內多重 「反莫臥兒帝國」起義,使其走向衰落!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早期印度莫臥兒帝國國內多重起義的文章,希望你們會喜歡!印度:國內多重 「反莫臥兒帝國」起義,使其走向衰落!1656-1674年,印度中部德幹高原的馬拉特人在其領袖西瓦吉的領導下起義,爭取民族的獨立1661年他們挫敗了莫臥兒帝國軍隊的進攻。
  •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復活節閱兵 紀念百年前的復活節起義
    愛爾蘭華人志接受愛爾蘭吃喝玩樂類各種投稿,無論是心情,風景,經歷,攻略統統寄給我們,小夥伴投稿請發送至stories@huarenzhi.com
  • 蕭邦:琴聲裡的情懷和夢想
    從近期在華沙眾多沙龍舉行的蕭邦演奏會,到將在盛夏舉辦的蕭邦音樂季,再到舉世矚目的、每五年一屆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紀念蕭邦誕辰將是今年波蘭文化界和全球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盛事。然而,蕭邦在波蘭的生活並非晴空萬裡。蕭邦在華沙時,正是歐洲列強三次瓜分和吞併波蘭的動蕩歲月。時局的不安和亡國的恥辱成為當時波蘭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創作的母題。蕭邦的父親也曾參與過反抗侵略者的起義運動,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對本土文化的感情,都如絲如縷般影響了蕭邦的成長和創作軌跡。
  • 野蠻的衝突:19世紀時期,美國西部與「蘇族」之間的戰爭
    早在內戰前和內戰期間,美國陸軍與印第安人在南起新墨西哥州至加拿大邊界的廣闊地域便衝突不斷,其中在1862年美國「明尼蘇達蘇族大起義」的浪潮中,蘇族人的激烈反抗迫使美軍損失慘重。10萬多印第安人中只有100分之一為戰士,其餘均為老人女人和小孩仍然讓美國人頭疼不已。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需要從北起加拿大邊界,南至墨西哥的區域的哨所裡出發,清剿印第安人。
  • 【東歐研究】王曉菊:波蘇邊界劃分與波蘭人口遷移
    1648年烏克蘭哥薩克統領鮑格丹•赫麥爾尼茨基發動的民族起義是波蘭由強轉弱的分水嶺。1654年,為了奪取烏克蘭,俄國發動了歷時13年的侵波戰爭。最終,俄波兩國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安德魯索沃籤訂停戰協定,以自北向南流入黑海的第聶伯河為界,將富饒遼闊的烏克蘭分割成兩部分:左岸烏克蘭(東烏克蘭)連同基輔及其近郊區域劃歸俄國,右岸烏克蘭(西烏克蘭)仍歸波蘭。
  • 打破鎖鏈:從古代到19世紀的9次關鍵的奴隸起義
    在維蘇威,叛軍選擇斯巴達克斯和他的同胞克裡克斯和歐諾馬斯一起領導他們。在那裡,他們希望他們能確保前往西西里島的通道,因為在人們的記憶中,西西里島已經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以便擴大他們的追隨者。羅馬元老院的回應是在馬庫斯·李西尼烏斯·克拉蘇的指揮下召集了八個軍團來鎮壓叛亂,後來傳奇的龐貝軍團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 《救國同盟》真實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貴族軍官成立革命組織,謀划起義,主張建立共和國或君主立憲政體。1825年12月14日,乘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先後在彼得堡和烏克蘭發動起義,均遭失敗。後五百多人受審,五位首領被處死,一百多人被流放。他們因此被稱為「十二月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