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雲南昭通機場,下午6時,當日救災飛行任務結束後,士兵在檢查飛機,準備明早繼續執行任務。
8月5日,雲南昭通機場,官兵在往直升機上運送救災物資。
軍機LH92748的救援之旅
過去兩天飛行密度或超汶川救災;目前十餘架飛機從事傷員、食品運輸
米171在空中轉向了,在灰濛濛的天空中劃出一道「L」形航跡。在這架隸屬於成都軍區陸航部隊,編號為LH92748的直升機從林立的高壓線塔和殘缺的樓房飛速掠過。
機艙端坐著四五名機組人員。駕駛室內,機械師安正義中校不時盯著發動機轉速表上乳白色的指針,他要提防發動機功率過大導致空中停車。
龍頭山鎮臨時著陸場的情況並不理想,對直升機而言這裡的山溝過於狹長,周邊的廢墟過多。
「這些對飛機降落都是很大的威脅。」LH92748主駕駛,中校時金盛說,「我們一定要降下去,飛機上載著供給災民的食物。」
LH92748,是參與災後救援的十餘架飛機之一。
空中「諾亞方舟」
LH92748的機型為米171改,它是中國陸航部隊針對高原條件在米171基礎上重新設計的直升機,它的馬力更強勁,擁有更出色的懸停能力和寬大的橢圓形機艙。機組成員說,這種飛機非常適用於震後搜救。
地震後,LH92748像一隻往返於蜂巢的蜜蜂,來回穿行在基地和重災區之間。
8月5日,LH92748又從雲南昭通機場起飛,約半小時後抵達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上空,它先運輸傷員,隨後空投救災物資。
地震發生後,由於一些災區的道路損毀嚴重,車輛難以進入,救援人員決定啟用直升機進行救援。專家們說,對急需救治的重傷員和因交通受阻而食品短缺的災民,直升機無疑是他們的「諾亞方舟」。
據成都軍區陸航部隊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直升機已為災區送去了505件水、1400件面、69頂帳篷,從災區運出了74位危重傷員。
LH92748一位機組成員說,對重傷員來說,米171幾乎是一座小型病房。
昨日是震後搜救第2天,救援人員說,他們準備繼續加大飛機起降密度,這樣可以幫助更多的受災人員。
險情常不期而至
然而,即便有成熟的裝備和熟練的機組成員,在災區飛行也是一件危險的事。
執行飛行任務時,機艙外是垮塌的山體和斷裂的橋梁,還有大朵烏黑的雲團。
在時金盛看來,上述景象都有危險,比如狹長的山體會帶來不穩定的氣流。
機械師安正義說,不穩定的氣流會讓飛機瞬間下降或上升十幾米。此時,機艙內的人會被死死壓在座位上。
大片的雲團更危險,儘管地面指揮人員會向飛機通告航行區域的天氣情況,但不期而遇的大片雲團,還是會讓飛行員措手不及。「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規避。」LH92748上的副駕駛說:「好幾次我們都看見了窗外雲團裡的閃電。」
為了確保飛行安全,時金盛說,兩名駕駛員會相互提醒以應對突發情況。
儘管機組成員採取了一切措施防範危險,但險情還會不期而至。
昨日下午,擁有3000飛行小時的安正義就經歷了一次險情。
當時,飛機正執行對光明村的物資空投任務,為避免扔下去的食品受損,飛機懸停在二十幾米左右的高度並緩慢下降,此時安正義眼睛的餘光捕捉到了發動機警告燈的瞬間閃亮,他立即提醒駕駛員修正飛機姿勢,避免了飛機在空中失速的可能。「也就是一瞬間的事」,安說。
有些降落場有建築物殘骸,有些有高壓電線塔,甚至有些降落場上空高壓線密集得像蜘蛛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一次降落機會」,副駕駛說。
飛行員的儀式
5日黃昏,執行完飛行任務的LH92748靜靜地趴在停機坪上。機械師安正義看著遍布機艙的上百個開關,「我閉著眼睛也能按操作手冊上的流程,依次打開這些開關」,只要發動機一響,他就能知道這架由幾萬個零件構成的鐵傢伙有沒有問題。
從早上6點30分到晚上7點,LH92748始終在執行飛行任務,這已超出了飛行員的安全飛行時間。
「在平時,類似目前這樣複雜的飛行條件,我們只要求飛行員飛五個小時」,時金盛說,可現在大家要飛到七八個小時,甚至更多。
如今,在執行繁重的飛行任務時,飛行員只能靠白水和「餅子」充飢。長期超負荷飛行,噪音還會對駕駛員的聽力產生破壞。一位駕駛員對新京報記者說,「現在你的聽力一定比我好。」
他的話引來了周邊飛行員的笑聲,雙腳踏上地面時,就是這些軍人們的休息時間。
此次災區的氣候條件相比汶川時要好得多。機組人員說,在過去的兩天裡,他們飛行的密度因此比汶川那次要大得多。
晚霞漸漸籠罩停機坪上空,地勤人員開始給飛機的螺旋槳套上軍綠色的保護套,另一些人則打開發動機弓著身子檢查零部件。
天色漸黑,LH92748號周邊更多的飛機依次降落,一個緊張的搜救日結束。
望著走下飛機的飛行員,一位機務人員說,所有飛行員都知道飛行的危險,他們甚至會用特殊的方式祈禱飛行平安,比如一雙具有特殊意義的鞋子,或是飛行前的一個屬於自己的儀式。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崔木楊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