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劈柴餵馬文章來自公眾號:pichaiweima234
俄羅斯電影《救國同盟》出了最新預告,真的是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錯過了什麼,配樂,畫面,服裝,電影主題,觀眾代入感,都堪稱一流水準,對比下,國內導演拍的歷史題材電影,從各個方面都被無情碾壓。
《救國同盟》講述19世紀20年代十二月黨人軍官們帶領起義軍反抗沙皇專制為國家求變革的事跡。
沙皇駕崩,這是俄羅斯百年一遇的機會,改變殘暴的沙俄統治在此一舉。
十二月黨人是沙俄歷史上少有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年輕的心臟在為祖國跳動,鮮血染紅了冰冷的湖面。
參加起義的人都是貴族,議員之子,家境殷實,為什麼要起義?
但他們不是為了爭權奪利,更不是為了光耀門庭。
他們要用一種新思路去改造俄羅斯,即使這樣會讓他們走向毀滅。
預告片幾個簡單的鏡頭,就讓人們對這個民族肅然起敬。
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隱忍,是犧牲,是對自由的嚮往,是無數默默無聞的人無私的奉獻,革命的意義在於推動歷史向前,讓人們朝著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進。
「人們都嚮往自由,卻沒有人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大革命洪流下,人命如草芥,演員表現出來的恐懼真實可觸碰,同時人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和推翻舊世界改變歷史的決心又在搖晃的鏡頭中得以充分的表達。
電影是傳達普世精神,無需刻意歌功頌德,回歸人性的本真就足以震撼世界。
看完了這個預告片,我羞愧的刪掉了電腦裡的國產同類型歷史題材電影,中國電影真的需要警醒了,在這麼墮落下去,我們和人家的差距就要隔著銀河系了。
不禁要問,到底差在哪裡?
我們明明有比別人更加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華民族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遜色,在血雨腥風中,在革命的吶喊聲中,在無聲的電波中,無數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鮮血構築我們新的長城。
電視劇《一把青》中國軍飛行員,幾乎全部在抗日戰爭中戰死,他們哪個不是出身書香門第,很多都是獨子,他們本來可以擁有衣食無憂的未來,卻選擇在國家危難當頭挺身而出,這種為理想而戰,為信仰而戰的感人事跡比比皆是。
日本兵圍了上來,年輕的飛行員請求隊友給自己一槍,戰友飛回來,扣動扳機,又無奈調轉機頭飛走,此後餘生都在自責中度過,一封封家書,寄出去的都是噩耗,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這個民族所承載的比任何一個民族都要沉重。
為什麼我們的電影連那段歷史萬分之一的精彩都無法表達出來?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明星一部劇能賺幾千萬,我們應該不缺錢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人口14億,就找不出幾個有著極高藝術審美和人文情懷的導演嗎?
簡直就是聞著傷心,聽者流淚。
每每看到外國優秀的歷史戰爭片,小編就羨慕到昏厥,氣到發抖。一群拿錢不幹人事的導演,整天就知道宮鬥和愛情。於媽搖頭晃腦,覺得自己才華橫溢,你行你上,整天逼逼。
今天小編就把話一次講清楚,讓觀眾明白中國的歷史題材電影到底問題出在哪了。
首先,對那段歷史沒有認真調研和準備,劇本不合格,導演缺乏對於這類型電影的駕馭能力。
每年國慶幾乎都會有類似《建國大業》這樣的歷史題材電影上映,我們應該銘記那段歷史,但是也請導演TMD用點心,在這麼流水線作業下去,觀眾就會慢慢的對這類電影格式化,程式化。
戰爭歷史題材的作品有著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不是說每次把各路明星往裡一湊,然後各種熱血場面安排起來,在槍炮聲中喊打喊殺,有犧牲,又流血就叫戰爭片。
還記得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小編點開《建軍大業》的預告片,看到歐豪飾演的熱血愛國青年葉挺,拿著槍,戰火紛飛中,歪著頭,扯了一下領帶,媽呀,這他媽的是在拍偶像劇嗎?
臥槽,一定是打開的方式不對。。。。。
再來一次,然後就是
「老蔣要屠殺我們,汪精衛要湊熱鬧,那就打!」
然後就看到一個霸道總裁,在槍炮齊鳴中轉身,他就不怕人家一槍爆頭嗎?指揮官在打仗的時候,真的可以站的這麼明顯嗎?
小編非常喜歡歐豪,他真的非常棒的演員,但是導演這麼安排也沒有辦法,歷史題材是要給後人看的,導演你確定這樣拍沒問題嗎?
其次,電影配樂是一部電影的靈魂。
《辛德勒的名單》電影配樂,導演史匹柏就請了猶太裔最負盛名的作曲家帕爾曼帶來那段震驚世界的小提琴獨奏曲。
身為猶太人的帕爾曼對這段歷史感同身受,琴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憂傷的旋律仿佛在訴說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但細聽之後,流暢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並非是完全的悲傷,正如片頭中黑暗的一點燭光,這是善良的辛德勒之人給予這些曾經災難深重的人們。
至今全世界的人聽到那首《Main theme》就會停下來想起猶太人的那段經歷,警醒著後人,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真善美與罪惡。
配樂賦予了電影靈魂,也直擊每個觀眾的內心。
國內的觀眾提起南京大屠殺,不免會想起《金陵十三釵》和《南京,南京》,這兩部都是導演的用心之作,感動了國人也提醒人們勿忘國恥,前一部影片是通過一群妓女的故事折射兵臨城下的殘暴和人性真善美。
但是小編真的不希望一提起南京大屠殺,迴蕩在人們腦海裡的是那首《秦淮景》,鶯鶯燕燕,有一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尷尬
如果說國內的交響樂團無法承載這樣一部史詩片的配樂,可以花錢,花點!請國外的團隊來做。對於我們這段歷史,什麼時候能夠有《辛德勒的名單》那樣史詩級配樂啊。
好的電影不要多,一部就夠了,《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反應二戰這段歷史的其他同類型作品只是證明了史匹柏的高屋建瓴,你大爺就是你大爺,他二舅永遠是他二舅。
最後,急功近利。
國內大大小小的戰爭片拍過不少了,哪一步可以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認可?為什麼《拯救大兵瑞德》可以?《血戰鋼鋸嶺》可以,《辛德勒的名單》可以?
我們太急功近利了,不信大家算算,國內近些年歷史題材片,拍攝周期是多久?三個月?半年?
慢工出細活,付出才會有回報,國內的導演在慢慢透支國內觀眾對這種歷史題材片最後的耐心和忍耐力,繼續作吧。
目前國內對於一檔明星真人秀的投資超過十部電影,因為來錢快,保本,所以明星就像磨盤上的驢一樣,每天蒙著眼睛埋頭苦幹,各種轉場,各種綜藝。
忘記了一個演員本來的意義,慢慢的市場就變得很畸形,演員不上真人秀,就沒有話題度,沒話題度就沒有導演找你,沒有導演找你,演技再好也是白搭。
中國拍不出好的歷史題材電影,歸根結底都是錢鬧的,太有錢了就背離了電影的初衷,小編還是那句話,真實是電影的生命力,沒有什麼可以凌駕在這個之上。
伊朗那麼窮的國家,宗教控制和審查如此嚴格,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獲獎的作品不在少數。
我們整天嘲笑印度電影載歌載舞,鬼畜鬧騰,但是當我們看到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就閉嘴了,人家只是低調著玩,認真起來甩我們好幾條街,韓國電影都是小成本,但是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也是獲獎無數。
國內電影票房動輒過10億,真的跪著把錢掙了。恭喜!
最後送給那些迷茫的導演一句話,「活的像個人吧,錢是掙不完的」。
END關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