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閱評說
1966年,在北京門頭溝區發現了一座古墓葬。這座墓葬裡有兩個成年男人和一個少女的骸骨化石頭。他們被命名為「東胡林人」(距今約1萬年)。墓葬中少女的遺骸項部有50多枚小螺殼,大小均勻,用皮條貫穿起來,掛在少女的胸前。另外,這位少女遺骸的腕部發現有骨鐲。骨鐲由截斷的牛肋骨製成,用骨7塊,長短相同。
美,是人類自然形成的意識。當原始人開始用樹葉遮體,人類就已經開始有了美的感覺。一萬年前的東胡林人,已經開始意識到項鍊、手鐲能夠給女性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正如高爾泰先生說的那樣——「美是人對事物自發的評價,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主觀,就沒有美。」
讀高爾泰先生的《美是自由的象徵》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雖然書中有許多的哲學思想、辯證理論,內容有些深奧,我看得似懂非懂。但是,高爾泰先生對於「美」的內涵進行了豐富細緻的文字解讀,讀高爾泰先生的文字也是一份「美」的享受。
我很贊同高爾泰先生關於美的一些觀點,比如,人不可能憑空獲得美;比如,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為美;再比如,與本書同名的「美是自由的象徵」。
有人說,「美」由象形字演變而來,古人喜歡在頭上戴有羊角牛角之類的裝飾品,用現代漢語說就是美的,漂亮的,威風的。也有人說,原始社會崇拜祭祀時裝扮成羊的巫師,覺得美,羊大為「美」。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無論哪一種說法,「美」字都離不開自然,離不開萬物。高爾泰先生說:「美的本質,就是自然之人化。」
星星是無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運動著,然而我們覺得星星美麗,因為它純潔、冷靜、深遠。一隻山鷹在天空盤旋,無非是想尋找一些吃食罷了,但是我們覺得它高傲、自由,「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自然人化的過程是一個感覺的過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會存在審美差異。正如有人喜愛紅花,有人喜愛綠葉。「美」是一件相對自我的感官感受,人憑自已的知識和主觀愛憎來判斷事物的「美」或「不美」。
很喜歡高爾泰先生在《美是自由的象徵》一文中的一段文字。高爾泰先生說:「作為自由的象徵,審美也是一種創造……創造了一種價值尺度,也就是開拓了一種新的思維空間和精神維度。」
審美、創造,是與人類進步、時代發展密不可分的。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為了對抗北方遊牧族群的入侵,推行胡服騎射。當時,中原服飾寬袍、系闊帶,胡服束腰、褲子緊窄。初時,中原人很難接受這樣的更改,但是胡服的確輕便實用,很快被廣泛採用。漸漸地,中原文化對服飾審美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東胡林少女感受到了項鍊和骨鐲帶來的美,所以將它們佩戴起來;原始人感受到了牛羊生靈帶來的自然神奇,所以視它們為美的化身;山鷹可以到達人類無法到達的蒼穹,所以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詩句。
美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美,不同的人也會賦予同一事物不同的美,人類感受的多樣性造就了美的多樣性。不過,無論哪一種美,不被感受的美不成其為美。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