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追《羋月傳》,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美人、帥哥養眼,溫婉悠揚的古樂器也助推了劇情的波瀾。
會演奏箜篌的魏頤是不是氣質更出塵、更有魅力?當羋月最後一次為嬴政吹奏排簫的時候,你有沒有隨著悠揚的曲子潸然淚下?
近年來,深邃、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都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對大批的「鋼琴大軍」,家長是否考慮過讓孩子學習民族樂器?我們來說一下學習民族樂器的優勢。
1、通過學習民族樂器來了解民族文化一箭雙鵰
學習民族樂器,不僅可以學習音樂,更多地能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國家、民族的音樂特點,以及相應文化知識。中國民族樂器流派眾多,不同地域的城市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也和當地的人文風格有著密切聯繫,學習樂器的同時,學生也會了解該地區的音樂文化的特點。
2、民樂起步更簡單,半途而廢的概率減低
相對西洋樂器而言,民族樂器入門較簡單。西洋樂器例如小提琴、鋼琴等都是對照五線譜學習,需要讓孩子先掌握一定的樂理識譜基礎才可以上手,入門較慢;民族樂器啟蒙階段用到的都是簡譜,如果準備考專業類音樂院校,在高中時可以轉學五線譜。
相比之下,簡譜從客觀上讓年紀小的孩子更易入門。比如古箏,學到基本指法稍加熟練,兩個月就可以演奏出一首簡單的《小星星》,有成型的曲目演奏孩子便會很有成就感,主動請纓再接再厲也就不在話下,愈戰愈勇指日可待。
從技巧方面講,在中國學樂器,當然是自己的民族樂器演奏水平與教育水平更勝一籌,就象中國功夫一樣,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學也不如在本土學習更具優勢,這是西洋器樂教育在中國無法企及的。
3、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氣質修養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音樂開發智力的潛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古今中外所證明並實踐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學習民樂的孩子提供積墊和潤養的土地。潛移默化之中孩子的氣質便趨於古典優雅。
4、培養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動和貪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己刻意的克服這天性的「毛病」簡直是太難了。那怎樣才可以呢?讓孩子學習民族樂器!民樂大都節奏悠揚婉轉、纏綿悱惻非常磨練孩子浮躁的性情;並且民樂大都是敘事抒情曲目,能夠較好的培養孩子豐富的想像能力、理解能力,一部民樂就可以在腦海中幻化成一個劇情,寫出來就是一篇美輪美奐的文章,那個媽媽不想孩子具備這樣的超能力?更別提孩子在學習樂器過程中必備的專注力、大膽的表現力、優秀的記憶力、自主自覺的學習力,上臺表演合奏時天衣無縫的協調力,大氣沉穩的自控力了。
5、為升學、留學加碼,讓孩子成長為複合型人才
應試教育讓「分數」成為壓在家長和孩子心裡的一塊大石。單憑死讀書走獨木橋對孩子來說無異於單刀赴會走入死胡同。讓孩子有一個特長備用,萬一將來學習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的時候,可以以音樂特長生的方式走出去。或是憑藉專長加分,或是考取相應的民樂專業將來作為一名自立門戶的民樂教師,都具有相當可觀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很多留學機構也表示,在國外,獨特的個人特長不僅在申請院校時佔據優勢,而且能夠在今後的社交中給個人的形象加分,尤其是民樂等深具中國傳統文化的技能,更備受海外院校的青睞。隨著近年各國對中國社會文化、經濟了解地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中國學生若能在留學前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或者掌握某項代表中國特色的技能,不僅能增加社交談資,更重要的是,能讓別人感覺你是一個有顯著民族特點和內涵的人,從而也會備受尊敬和欣賞。而這所謂的「民族特色」,就包括中國民族樂器,如琵琶、二胡、古箏、笛子、嗩吶、簫等等。
羋月吹排簫吸引贏駟,魏頤奏箜篌迷倒嬴蕩,所以說我們也該考慮讓孩子學一項民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