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要專心做好一件事就好了
二0一五年十一月,那年我們十八歲
抱著想要專心做好一件事的心情
在這個高中社團的三號琴房
我跟徐維均決定成立傻子與白痴
傻子代表的是內心裡最不社會化的那個我
白痴是被眾人與潮流影響的自己
一個很傻,一個很白痴
玩團兩年多了,有朋友離開,有新的夥伴加入
沒變的是傻子與白痴這個名字
還有三號琴房裡面的夢想
━ ━ ━ ♫ ━ ━ ━
很久之前就很想寫寫這個少年,可總是不敢下筆,很怕我的文字會詞不達意。
沒有構思,沒有主題,沒有目的,就想亂糟糟的寫寫我認識的這個少年(我可不是在掩蓋我沒有邏輯沒有思想沒有內涵的文風)。
蔡維澤,這個名字就很好聽啊,讀起來很順。
當然還是要說到明日之子,這個被我一邊吐槽一邊一期不落看完的選秀節目,讓我認識了蔡維澤。其實說實話我一直看的是重播,也就沒有參與那個「瘋狂點擊手機屏幕統計分貝值的那個我要煩死的評分規則」,赤裸裸的要流量不要質量,但是我有投票(僅存的求生欲)!我覺得追星或者是單純的喜歡一個人,最終目的不都是要自己開心嗎,如果覺得反感了,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嗎,當然每個人的方式不同。我會很開心的去聽演唱會,買專輯,買同款,可是讓我去刷票刷數據,或者去應援(具體的不也不太了解)我就會有些做不到,我當然知道流量對現在的明星藝人有多重要,所以我一直不敢標榜什麼,我只是單純喜歡這個少年。
在《明日之子》新手站裡第一次看到蔡維澤,一下子就被這個酷酷的少年吸引了,那首《5:10am》就是我喜歡的曲風,就覺得歌詞旋律聲音怎麼都那麼和我的胃口,一切都剛剛好。
再到後來和曾育茗合作的那首《彼此》,第一次聽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後來看到了蔡維澤和曾育茗創作的花絮,蔡維澤最後給小風車寫了封信,我竟然看哭了。再後來看著歌詞再聽這首歌,我就聽到了心裡。「你的安靜,因豎滿了高牆,寧缺毋濫,也不肯破防」。我們都不敢輕易把自己內心展示給別人,只好用冷酷或者是笑容來偽裝自己無助。有些歌很神奇,我的腦袋我的耳朵沒有聽懂,但是我的心好像懂了。
後來的原創《你媽沒有告訴你的事》,我好像看到了蔡維澤在音樂與世俗之間的掙扎,「請為我撐著,也為我先承認」,好在,他踏出了這一步。
和文兆傑合作的《給點掌聲》又唱出了自己內心的變化與矛盾,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就這樣莽莽撞撞的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從前所憧憬的現在好像都實現了,可是好像又失去了些什麼。到底要用一種什麼樣的面孔來面對大家,如何與過去的自己的解釋呢。「揮別那張純真笑顏,要怎麼去分辨是是非非,面對掌聲種種的考驗,早就回不到起點」。
《美好前程》我是越聽越喜歡,曲風很特別。
《十九》是蔡維澤送給徐維均的生日禮物,「朋友和我聊聊疲倦,悲傷的瑣碎非必得面對,有時稍微厭世一些,稍微談笑眷戀…」。傻子與白痴樂團分分合合,前前後後來了很多人,也走了很多人,唯獨他倆沒變,隊名也沒變。
蔡維澤的歌好像是從安靜到嘶吼最後回歸寧靜,直戳心底。所有的歌詞都表達了他的內心以及處事態度,消極卻主動,不論喜悲。很符合當下年輕人生活的調性,我們都是生活在軟爛中,一邊頹廢一邊掙扎,一邊自嘲。
蔡維澤,長著一張厭世臉,說話也是惜字如金。
《明日之子》期間蔡維澤的採訪簡直就是一股泥石流,我還記得主持人問他那麼多選秀節目為什麼最後選擇《明日之子》,他說因為只有《明日之子》找他。不論什麼問題他總是能用幾個字就簡單回答。但是一問到歌曲方面的問題,他就會滔滔不絕的講下去。當然現在的蔡維澤也是越來越官方了,但也絲毫沒有掩蓋耿直的氣質。
想不到舞臺上的那個酷酷的少年,一個字都不會多講的「酷仔」,私下竟然喜歡吃甜甜圈,習慣用寫信來表達感情,會在微博下和粉絲互懟,是一個那麼可愛又溫暖的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所謂的「人設」,現在的網際網路已經讓人看不到真相,可是我仍然相信這就是蔡維澤。他如果沒有登上舞臺,可能就是一個有音樂才華的普通學生,他的性格他的內心都是他自己的,只是現在被放大了而已。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獨立個體,每一面都是真實的都是他自己。
蔡維澤也從來沒有說一些所謂的夢想。他說來參加《明日之子》只是因為臨近大學畢業,如果樂隊沒有什麼發展的話就要解散了;他說他沒有明確的概念說主流音樂和地下音樂有什麼區別,他只是在不失自己的特色下,一點點磨合;他說他不知道自己的音樂水平到底是怎樣的,對自己的音樂也沒有什麼定義…
蔡維澤或許沒那麼優秀,但他的的確確為一些人打開了一扇窗,我希望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路途,慢慢的走下去,不要被打擾。
蔡維澤,日後小巨蛋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