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比京劇還要雅致的戲曲,關於它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2020-12-25 江湖談客s

近年來,江湖上頗興起一股國學復興的熱潮,詩詞茶道、讀經讀史、學書學劍、拱手作揖等古老文化似乎都在如火如荼地掀起一股群眾關注的狂瀾,有時甚至演化成螢屏內外、自媒體上下的全民文化盛宴,或者僅僅是一場狂歡而已,這其中不免魚龍混雜,比如有些封建糟粕的弟子規、女訓女則等都有人煞有介事地奉行了起來。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戲曲的關注、認識、喜愛甚至繼承發揚似乎還是局限在業內人士和票友圈子裡的事。

談及戲曲文化,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哪些呢?比如「國粹」京劇,從晚清民國以來就是中國戲曲頭面人物,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眾多,「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這樣著名的唱段已為我們耳熟能詳。又比如川劇的花臉,每次大型晚會若要表演戲劇,來他一手經典的川劇大變臉,氣氛頓時迎上高潮。其他諸如黃梅戲、豫劇、秦腔等,各有特色,各佔勝場。然而,今天我們都覺得京劇是一種很高雅的文化了,我們平常人不經過深入了解都聽不太懂了,其實中國古典戲曲中還有一種類別才是真正的雅文化,那就是崑曲。

從時間上來說,崑曲的誕生比京劇要早上幾百年,崑曲最初是種地方戲曲。我們知道元代不是盛行雜劇嘛,雜劇普遍的內容是四折一楔子,很少有突破其藩籬的,不過藝術成就最高的《西廂記》是二十折,雜劇屬於北方戲曲。雖然雜劇當時很有一統曲壇的氣象,不過南方戲曲也在蓬勃發展之中,元代就有了著名的「四大南戲」,即「荊劉拜殺」。到了明朝,曲壇上雜劇就不再是主流了,南戲開始厚積薄發,並最終誕生了一個新的品種的戲劇,即著名的明傳奇。

明傳奇,與唐傳奇不同,唐傳奇是小說發展成熟的一種過渡形式,而明傳奇則是戲曲發展到特別文雅化的一種形式,與雜劇相比特點,或者說是優點,至少有三:

一是內容廣博的多,前面說過雜劇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傳奇就不同了,動不動就幾十齣(出和折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不過雜劇習慣說折,傳奇習慣用出),所以在明清時代,傳奇演出半天一天的時間還演不完呢!那怎麼辦呢?一般就會選擇演出其中一出或者幾齣特別精彩特別著名的,比如《牡丹亭》大家就看《遊園》《驚夢》,《桃花扇》就看《卻奩》《罵宴》,這也就是「折子戲」的由來。二是演出效果更好,為什麼呢?因為雜劇分為旦本和末本,一般只由一個人主唱,男主角或者女主角,這樣戲曲效果、戲劇衝突就不那麼激烈了。而傳奇就不同了,每個角色都可以有唱詞。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傳奇一般都是經過文人創作的,所以賓白和唱詞都很典雅有韻味,劇本的邏輯和衝突的設置一般也有水平上的保障。

傳奇和我們要說的崑曲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明代傳奇在當時有「四大聲腔」,江蘇崑山就是其中一支,用崑山腔演唱的傳奇就稱之為崑曲,後來在戲曲傳唱過程中,崑曲以其獨有的特點又戰勝了其他三大聲腔,徹底坐穩了雅致戲曲的代表和頭牌。許多當時的著名文人創作的傳奇劇本,都是用崑曲演唱的,著名的自然有湯顯祖的《牡丹亭》、《南柯記》,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等。

崑曲相比於京劇,確實還是要更能代表戲曲中雅的那方面屬性,在清朝中葉徽班進京京劇逐誕生發展起來之後,京劇很流行,頗能和崑曲分庭抗禮,當時也就有了所謂的「花、雅之爭」,很顯然,雅指的就是崑曲,或許今天我們看似曲高和寡的京劇,沒想到與崑曲相比,在當時的文人心目中顯然屬於比較通俗的藝術。崑曲也有一些獨特的講究,他的氣口、唱腔尤其優美,「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杜麗娘只消一聲便足以讓人肝腸寸斷。崑曲的聲腔講究到什麼地步呢?為了聲律的和諧優美,有的演唱者在演唱之時連湯顯祖寫的這麼優美的詞句都可以改動,一定要做到字字渾圓清澈、「圓美流轉如彈丸」,正是明代戲曲音律大師沈璟說的:「寧協律而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為中之之巧。」其餘身段、樂器、唱詞、服裝等 的優柔華美則更可知了。

詞、小說、戲曲的誕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帶有通俗性是它們生命力至關重要的體現,然而最終使它們得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還是要一定程度上向雅文化靠攏。對詞來說,是李煜、是蘇辛,使之變成「士大夫之詞」;對於小說來說,是蘭陵笑笑生、是曹雪芹的雍容華美的創作;對於戲曲的雅致化,那必定就是崑曲的榮耀了。

相關焦點

  • 戲曲音樂理論研究|張剛:戲曲音樂「改革」在路上——崑曲、京劇音樂改革歷史掠影及現代啟示
    遑論上下九百年歷史(從宋宣和南渡「溫州雜劇」①算起)、縱橫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不包括299.7萬平方公裡的中國海洋面積)上的戲曲音樂改革,顯然不是本論文篇幅能夠容納的,謹從崑曲、京劇兩個劇種音樂改革的幾個大關節點著眼一探。歷史上有據可考(主動)進行戲曲音樂改革的第一人是魏良輔,改革的對象是即將成為一代藝術、一代文學的崑曲。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這些藝術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中國的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梅蘭芳在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後人還把他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不論如何,梅蘭芳都是京劇近現代歷史上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
  • 北京的地方戲竟然不是京劇?關於戲曲的6個真相!
    戲曲看似大家都熟悉,細究起來,卻說不定對它有不少誤解!有一些和戲曲相關的說法由來已久,看似合理,但卻是個「美麗的誤會」,或者本該是錯的,但錯誤代代相傳,弄假成真成了對的。 不信?看看下面這幾個與戲曲相關的真相,有幾個顛覆了你的認知呢?
  • 中國戲曲:既是歷史的故事,也是當下的寓言
    作為梅蘭芳紀念館的館長,您會如何推廣介紹梅蘭芳和京劇梅派藝術?劉禎:梅蘭芳是京劇藝術發展達到巔峰、京劇表演藝術走向爐火純青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表演之美在於思想內容的揚善進步、人物塑造與人物關係的鮮明、合理以及表演的雅致中和。梅蘭芳集50年之力打造的梅派,是「美派」;美是梅派藝術最高的境界和追求,梅蘭芳也就成了「美的創造者」。
  • 全男班崑曲反串版《牡丹亭·遊園驚夢》,在當代劇場邂逅傳統戲曲!
    2015年2月25日於比利時皇家學院崑曲是「百戲之祖」,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男班崑曲在歷史上活躍了很長一段時間,如今基本銷聲匿跡。乾旦的表演要求「傳神」、「美媚」、」雅致「等,他們擅長塑造古典的女性角色。
  • 崑曲丨戲曲傳統「一桌二椅」裡的大千世界
    京劇《九龍杯》《刺巴傑》《三岔口》《通天犀》、粵劇《武松大鬧獅子樓》、祁劇《秦府抵命》、川劇《活捉三郎》對於「一桌二椅」的使用各具特色,「一桌二椅」不僅成為武戲演員展示深厚功力的重要工具,讓戲曲舞臺驚險奇絕、動人心魄,而且服務於人物形象的塑造,配合故事情節的進展,展示了各個劇種的藝術特色和地域色彩。
  • 陳維昭:國粹與當代性——從京劇歷史談起
    青年副刊為《復旦青年》學術思想中心出品:共分為思緯、研論、天下、讀書、專欄、同文、詩藝、燈下八個欄目,與你探討歷史、時事、藝術等話題。藝術是謊言,但它說出真相。我們的選題廣涉文學、音樂、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希望自己能成為穿梭在閃耀的人類群星中的旅行者一號。提到京劇,「啊呀!
  • 原來這些女演員都是學戲曲出身!誰最讓你感到意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不少女明星都是學戲曲出身的。今天我就整理了一波學戲曲出身的女演員,個個都是英姿颯爽的大美人,不知道誰讓你感到意外。
  • 英語崑曲《哈姆雷特》 | 戲曲洋涇浜?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說,這很顯然是一種中西文化碰撞中產生的「涵化」現象,通俗地說就是融合,類似於語言學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洋涇浜英語」。融合的目的在於實現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接納。經典的戲劇故事其實可以被各種演繹,電影、電視劇、話劇、音樂劇,包括中國戲曲,這一點沒有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戲劇作品,如《趙氏孤兒》也曾經在歐洲的舞臺以歐洲人熟悉的戲劇樣式上演。張軍的《哈姆雷特》與一般的融合不同於的是,他力求在很多表達形式上保持各自文化的頑固民族特性,而且是穿插並行,共處一處。
  • 崑曲藝樹在臺開枝散葉不容易(臺灣戲曲訪談錄①)
    面對熱情又專業的臺灣觀眾,蔡正仁便有了開篇的感慨,並深得大陸崑曲界認同。此後大陸六大崑劇團輪番來臺演出,幾乎年年不輟。劇團也紛紛使出看家本領,「都把壓箱底的好戲拿到臺灣來演,出出是經典」。在溫宇航看來,因為看到的都是精華,當時任何地方的觀眾都不如臺灣觀眾懂行。
  • 2017江蘇中秋戲曲晚會,今晚約嗎?【荔枝說】
    小編悄悄告訴你們, 今年特別不一樣 :你們根本想不到,今晚來了多少「名角兒」: 國寶級崑曲大師張繼青、蔡正仁,國家京劇院江其虎,上海越劇院錢惠麗,安徽黃梅戲劇院何雲,日本京劇團吳汝俊,戲曲梅花獎得主李亦潔、陶琪、李政成、黃靜慧、陳明礦、龔莉莉、楊霞雲,你們沒看錯,他們真的都來啦!小編就問一句,陣容是不是「豪華」到驚呆銀河系?
  •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IP如何盤紅?
    清朝乾隆年間,已經形成了北方以北京為中心,南方以揚州為中心的全國兩大戲曲中心,戲曲市場上,也形成了&34;不同種類的戲曲。雅部獨指崑山腔,作為朝廷正樂,已經演出了四百多年。崑曲以外戲曲全部劃為花部,包括京高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 羅羅腔、二簧調等腔調,統稱為亂,對於有身份的人而言,起碼在公開場合,對這些是不屑一顧的。
  • 中國戲曲文化,京劇歷史,藝術經驗研究
    關於京劇學的組織架構,建議成立「一所」、「三部」、「十二組"。我希望中國戲曲學院能成為一個中心,首先把京劇學研究抓起來,成為京劇學研究的領軍和基本陣地。當然這不是排斥別人,搞山頭主義,把學派變成宗派,這不利於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還是要百家爭鳴。中國戲曲學院進行京劇學研究應該堅持科研。創作、教學三位一體的大方向,把這三者扭成一股繩,科研不能脫離創作,脫離教學。
  • 傳統戲曲在臺灣:京劇入臺沉浮70年的浴火重生
    1993年《樓蘭女》(改編自古希臘悲劇《美狄亞》)問世,裡面一點京劇鑼鼓都沒有,也完全尋不到傳統唱腔的痕跡。而去年上演的創團30周年大戲《仲夏夜之夢》(改編自莎翁同名喜劇),「它是什麼形式呢?時尚傳奇音樂劇嗎?還是留給專家去說吧。」吳興國說。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皮影戲  又名「燈影子」,是我國民間藝術中包含美術、凋刻、唱腔、音樂、戲曲、表演...中國皮影戲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粵劇中國戲曲文化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粵劇大全 中國戲曲文化...崑曲六百年 中國戲曲之母
  • 第四屆深圳戲曲名劇名家展演 ▎京劇《魔俠吉訶德》
    全劇採用京劇表現手法,演員的唱腔、武打以及部分服裝都是京劇風格,一些情節還借用中國京劇傳統手法來展現,也引入一些西班牙元素
  • 京劇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劇種
    朱先生所說的皮簧戲,就是京劇。京劇之所以能夠為雅俗所共賞,有它的先天原因。京劇本身雖來自花部裡的皮黃戲,卻受了雅部崑曲的長期薰陶。京劇第一代演員中的程長庚、余三勝,固然是昆亂兼擅;而小生演員徐小香、醜行演員楊鳴玉,則本身即為昆班出身。第二代演員中的旦行如時小福、梅巧玲,也都是昆旦兼亂。在崑曲藝術裡,積澱著數百年來戲曲舞臺藝術的精萃,擁有大批由古代知識分子寫作的劇目。
  • 身為中國人,中國戲曲你都知道哪些?這是國人的驕傲
    戲曲是指我國傳統戲劇形式。它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它淵源於秦漢的樂舞、俳優和百戲。經過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加工,各地方劇種廣泛產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政策鼓舞下,創造了豐富的戲曲文學和完整的舞臺藝術體系。
  • 京劇戲曲
    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而湧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無石不成班京劇行當石牌是安慶市懷寧縣一個古老的集鎮,「無石不成班」的「石」即指這裡,也泛指安慶及其所屬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紛紛在此設館駐節。
  • 崑曲丨戲曲史上的「花雅之爭」
    傳承崑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在路上!/ 花雅之爭 /  清代乾隆年間的北京劇壇,南北各種戲曲聲腔劇種聚集於此,出現了「花部」與「雅部」聲腔劇種之間的較量與爭勝,史稱「花雅之爭。「花雅之爭」的實質是花部諸腔對佔據劇壇統領地位的雅部崑曲發起的挑戰與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