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別等他死了,你才懂得什麼叫作愛情!經典電影《面紗》

2020-12-28 歷史知心人

在大多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是圓滿的。

但是熟悉毛姆的朋友都知道,他的筆下沒有感人的愛情與美滿的婚姻,因為他自身未曾擁有過。

毛姆10歲的時候,父母就過世了,他小時候身材矮小,又有嚴重口吃,常常被人欺負,自幼養成了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情。

41歲那年,他與有夫之婦茜瑞生下一個女兒,第二年兩人結為夫妻。

他們雖然一起生活了十年,但雙方都覺得這是不幸的十年。毛姆覺得是茜瑞設下陷阱讓自己娶她的,他對茜瑞的恨伴隨了他的後半生。

通過《面紗》中的人物設定與婚配組合,可以明顯看出毛姆對愛情持有懷疑與渴望的矛盾態度。

凱蒂嫁給瓦爾特,是為了擺脫給妹妹做伴娘的尷尬處境;查理不離婚,是為了保住仕途前程;凱蒂的母親當年嫁給父親也只是看重他的律師身份。

正如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煙火夫妻一樣,他們的結合不是出於兩情相悅和三觀契合。

在他們眼中,婚姻不過是謀求生活保障亦或是提高身份地位,改善個人處境,甚至是擺脫他人異樣眼光的手段和工具。

但毛姆的愛情觀並不是十足消極的,通過韋丁頓與滿洲格格的婚姻,我們也看到了他對愛的渴求與嚮往。

愛一個人到了極致是無底線的卑微與妥協

瓦爾特的語言裡,藏著愛的卑微,也為「無話可說」埋下了伏筆

我竭力去喜歡那些討你喜歡的東西,忍受折磨也要對你隱瞞起自己,實際上我並不無知粗俗,不愛散播醜聞也不愚蠢,我知道你何等害怕智慧,並盡我所能讓你覺得我是個大傻瓜,跟你認識的其他人一樣。我儘量不讓我的愛來煩擾你,我知道那會讓我承受不起,所以我一直察言觀色,留意我的愛,讓你厭煩的最初跡象。

這一段是凱蒂出軌的事情,被瓦爾特發現後,瓦爾特怒火之下的「告白」。瓦爾特非常愛凱蒂,儘管他知道凱蒂和自己不是一種人,也還是對凱蒂一往情深。為了能討好凱蒂,瓦爾特甘願藏起真實的自己,變成一個「傻瓜」。因為凱蒂並不聰明,而她也討厭面對一個聰明的丈夫。

但是,越是卑微的愛情,越容易適得其反。瓦爾特的「假裝」,非但沒有打動凱蒂,還令凱蒂更加厭惡,她討厭瓦爾特只展示給自己,他想要展示的一面;也痛恨瓦爾特面帶譏諷地看著自己喜歡的一切;更受夠了瓦爾特的不解風情。在凱蒂的心裡,瓦爾特愛得越卑微,就越心虛,而這樣的瓦爾特,讓凱蒂惱火不已,所以便再也不願與「虛偽」的丈夫多說什麼。

在《面紗》中,毛姆所塑造的三角關係的三個人物,極具現實意義。

這三個人物分別是凱蒂、瓦爾特(凱蒂的丈夫)、查理(凱蒂的情人)。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獨具「魅力」的花花公子查理。

「他深沉、渾厚的嗓音裡帶著愛撫,那親切、明亮的藍眼睛裡充滿愉悅之情,……他身材高大,在她看來至少六英尺二英寸。體型也很漂亮,身材很好,渾身上下沒有任何多餘的贅肉。他穿著考究,整個房間裡數他最會打扮,衣服也很合體。……」

外表只是迷惑人的一部分,查理斯還有另一個迷惑人的「才華」:他會打馬球,也當過運動員,曾經還得過當地的網球比賽冠軍;他也是她遇到的最好的舞者,跟他共舞如入夢幻之境;他鋼琴彈得不錯,也可以演唱戲劇歌曲……

這樣的男人,放在當今社會,依然是女人眼中的「萬人迷」。

而瓦爾特卻幾乎樣樣與查理相反——他的品格如此偉大,身懷無私與榮譽,聰穎而又富於感性,可他偏偏不可愛。「他很無趣,毫無幽默感,盛氣凌人,冷漠,自我克制,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感興趣,他跳舞很爛,在聚會上只能掃別人的興,既不會演奏也不會唱歌,不會打馬球,網球也贏不過任何人。」

這就已然難以讓凱蒂愛他了,更要命的是,瓦爾特卻十分愛凱蒂,而且愛得很卑賤。

瓦爾特和查理的對比,也是將故事帶入更深層次、用以剖析人性的關鍵。

情節進展到這裡,我們就可以預知,反轉的時刻到了。

「死亡讓一切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在來到霍亂盛行的湄潭府之後,人物臉上的面紗一一被撕開:

木訥愚蠢的瓦爾特,其實是大智若愚;熱情浪漫的凱蒂,不過是愚蠢無知的「二流貨色」;英俊多才的查理,除了魅力一無所有。

作為細菌學家,瓦爾特在遭遇妻子的背叛之後,在精神上懲罰了妻子,在肉體上懲罰了自己。到湄潭府之後,他將全部精力用於愛廣大人民之上,為了防治霍亂,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祭品,將自己作為獻給死神的祭禮。這正是瓦爾特本質中大愛的一面。正如毛姆所寫:

「如果說有哪個人能夠單槍匹馬阻止這場可怕的瘟疫,這個人就是他。」「真好像施了什麼魔法,只要他一到場,就能讓你的痛苦減輕不少。她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深情的眼神,而她曾對此習以為常,甚至感到厭倦。現在她知道他愛的能力是多麼甚廣,他以某種奇特的方式將愛傾注到那些可憐的病患身上,成為他們唯一的依靠。」這趟湄潭府之行,不僅讓原本粗鄙愚蠢的凱蒂經歷了生死,也讓她失去了生命中唯一愛他的人,進而多了幾分智慧。也正因失去了愛,她才看到了瓦爾特身上的閃光之處。

凱蒂和瓦爾特在湄潭府的這段經歷很耐人尋味。毛姆在這段經歷中插入了兩個死亡的插曲:

第一個死亡插曲,即是當凱蒂以為自己被感染霍亂面臨死亡時,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就形成了霍亂時期賤如草芥的生命與在死神地盤迎來新生的強烈對比。

第二個死亡插曲,即是凱蒂擺脫了霍亂的糾纏迎接新生與瓦爾特生命終結的強烈對比。

這樣的情節設置不免讓我們感到意外,像瓦爾特這樣一個博愛的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其實,毛姆在描述的過程中,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瓦爾特明明百般聰明,卻無法分清孰輕孰重。

因為他給一個布娃娃裝扮了華麗的長袍,把它安置在聖殿裡供奉起來,隨後發現布娃娃裡面填充了鋸末,他便無法寬恕自己,也不能寬恕她。他的靈魂撕裂了,他一直活在一種虛假的構想之中,當真相擊碎了幻象,他便認為現實本身也被擊碎了。這一點千真萬確,他不會原諒她,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

「當死神近在旁側,像園丁挖土豆一樣輕而易舉地帶走一條條性命,這種時候還去在乎哪個人做了髒汙自己身子的事情,實在是愚不可及。」

尤其毛姆在沃爾特臨終時一句描述,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短短幾個鐘頭,他竟變成另外一個人,真是不可思議。他看上去已不再像人,而像是死亡本身。」

相關焦點

  • 有哪些道理,是你失去對象之後才知道的,別等失去才懂得改變
    那麼在感情上有哪些道理,是你失去對象之後才知道的,別等失去才懂得改變往往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成為渣男渣女因為他們心中,最想要的是愛與認同感。童年缺愛的人,他們在感情上是殘缺的,是需要關愛的,所以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偏軌。在感情上你要知道人,終究因童年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往往這樣就會在劫難逃。
  • 死的卻是是狗——電影《面紗》
    死的卻是是狗——電影《面紗》作者:李銀海                          1:「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大話西遊》中菩提老祖化身的強盜自言自語地問至尊寶:需要嗎?需要嗎?需要嗎?「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無論何種文化下的人,對莫名其妙的一見鍾情是無法抗拒的。
  • 死的卻是狗——電影《面紗》
    死的卻是狗——電影《面紗》作者:李銀海1:「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 電影《面紗》,關於女性的愛情覺醒之路
    就像書名一樣,無非是想揭示每個人都一直戴著面紗生活,只是自己不知道。這個面紗它或許是虛榮、自私、淺薄、冷漠……,是你經意或不經意間塑造的自我形象,本質是掩蓋真實。只有在被撕裂和裸露之後,才幡然醒悟,發現另一個自己。 電影《面紗》,講述的兩個看似毫無共同點的靈魂在中國霍亂小鎮真正相遇並相愛的一段短暫愛情故事。
  • 這才是女人真正想要的「安全感」,男人別等分手才明白!
    在愛情裡,對女人來說,看似外表堅強,其實內心依然柔弱渴望依靠。這個時候女人真正的「安全感」就體現在男人行為處事和自身能力上。但男人總會走進一個誤區,認為自己讓女人累了有肩靠,餓了有飯吃,傷心有人哄就是給了她足夠的「安全感」。
  • 《面紗》:毛姆關於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作品,三次被改編成電影
    愛情與婚姻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話題,激情、纏綿、嫉妒、背叛,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拉起一張朦朧的面紗,讓我們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我們總是受什麼蠱惑,又因何而絕望,毛姆的《面紗》將為你一一揭曉。同名電影劇照男主人公沃爾特深愛他的妻子吉蒂,他說「我知道你愚蠢、輕浮、沒有頭腦,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的目標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貨色,但是我愛你。
  • 《面紗》:一段靈與肉的「錯位」愛情,一段生與死別的救贖之旅
    毛姆說,寫這部小說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故事而不是人物,因為人物和情節之間的關係很難理解,人物憑空想不好想,在你想的那一刻,總得想他身處的環境,他現在正在幹什麼,這樣一來,人物連同其主要行為才像是想像力同步行動的結果。但這一次,他是先把故事慢慢構思好,然後再挑選合適的人物進行填充、潤色。
  • 阿嬌離婚,賴弘國長文吐真情:別等失去了才說我愛你
    我很高興我們之間的感情遠遠超過愛情。 世界曾經薄待我,還好將你贈與我。」心靈上曾經受過傷的人,好的愛情是可以治癒的。阿嬌與賴弘國最終分道揚鑣,歸根結底是賴弘國並沒有給她這樣的愛情。似乎點點滴滴,他都記得。感人的是他在文末寫道:我想以後我跟嬌還會是朋友,她是我遇過最善良、最單純、最勇敢、最美麗的女人,只是她不愛我了。謝謝你曾經給我的一切,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跟你求婚,和你結婚。
  • 別等被拋棄才明白:女人最好的活法,只有三個字
    文:愛情搖籃用最簡單的文字,給你溫暖,給你陪伴,引你成長,助你堅強。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愛是相互的,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回應,都不想虧欠太多。這世間,只想自己享受,讓對方多付出的人,是存在的,是可能出現在你身旁的。與任何一個人相處,都得注意,都得多想一想。
  • 別等被人甩了才懂:你越「討好」一個人,越得不到他的愛
    文/雪落無塵我們都知道,愛情是兩個人相互愛慕和付出的,如果一段感情裡,總是需要你用討好對方的方式,才能讓你們和睦相處,那這段愛情一定不能長久。也許你會覺得,自己這樣做是深愛對方的一種表現,可是等時間長了,若對方還是一直享受著愛卻從來沒有給予你回饋,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疲憊不堪的。
  • 看劉德華電影:《獄中龍》,才懂得什麼是兄弟情,什麼是兄弟?
    看劉德華電影:《獄中龍》,才懂得什麼是兄弟情,什麼是兄弟。導讀: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很早就出了,只不過當時需要會員權限的限制就一直沒有看。今天下午沒有課,剛好宿舍的舍友有個開了一個月的會員兒。我就借過來用用啊,就馬上打開電影來看了看,把這部曾經沒有看過的電影看了一遍。
  • 經歷了3個女人,況天佑才開始懂得什麼是愛情
    不過最後正義還是打到了邪惡,正義光環的加持,才獲取了最後的勝利。況天佑對於愛情,也是畏首畏尾,猶豫躊躇。60年前對於阿秀的傷害令他一度痛苦不已,深陷懊悔中;60年後對於王珍珍的單純再次心如亂麻,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最後在面對馬小玲時,才稍微主動一些,最後經歷諸多磨難,終於有了結果。
  • 《面紗》:不是錢,就是性?那些沉迷婚外情的女人,究竟享受什麼
    在毛姆的諸多作品中,《面紗》知名度和評價甚高,且廣為流傳。在這部作品中,毛姆藉助婚外情中經典的三角關係,以及各人截然不同的婚戀態度與選擇,鮮活地揭開了婚外情的實質,啟示我們關於婚姻和人生的全新思考。凱蒂每次都喜歡興致勃勃地同他閒聊社交場上的風月,可是瓦爾特那頭迎接她的,只有洗耳恭聽的沉默。瓦爾特熱愛閱讀,醉心學術,他學識深厚,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而凱蒂則是個頭腦空空的世俗女人,終日流連於舞會、馬場,看重各種物質享受。但是瓦爾特仍在心中堅守自己的愛情理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
  • 偽裝者:汪曼春放棄了愛情,明樓才懂得失去愛情的女人不好欺負!
    王鷗憑藉汪曼春這個角色一炮而紅,之後推出的作品不斷,但小編認為王鷗唯有汪曼春才最成功,至少迄今為止小編是這樣認為的。汪曼春可以說是一個為愛情發瘋,為愛情而死的角色,雖然說汪曼春是個反派的角色,但是卻不怎麼讓人討厭,反而她最後的結局讓人有些唏噓,讓人有些可憐她。
  • 《面紗》:電影唯美感人,小說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回想起大學時曾經看過她的電影《面紗》,年輕的我被裡面悽美的愛情感動,買了原著書,想在書裡回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卻被同一個故事的另一面吸引,也意外喜歡上了作家毛姆。先說電影《面紗》: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女子凱蒂生在一個紳士家庭,美麗精緻,嬌生慣養,愛慕虛榮,矯情做作,喜歡玩弄男性感情,東挑西挑結果挑花眼,一不小心成了個剩女。
  • 《原諒他77次》經典語錄:你到底要心碎幾次,才懂得放手?
    《原諒他77次》經典語錄:你到底要心碎幾次,才懂得放手?離開真的很難,尤其當原諒已經成為習慣。原諒他77次出自聖經意思是完全地原諒一個人。不知你的生命中沒有出現過這麼一個人呢?他(她)能夠讓你不惜一切的原諒他(她)?他現在還在你的身邊嗎?
  • 《面紗》——「死的那個是瘋狗」
    「死的那個是瘋狗。」這是《面紗》中的男主沃爾特彌留之際對凱蒂說的話。這是《輓歌》中的最後一句。全詩講述的是好人與狗的故事,好人收留了狗,它們成為了好朋友,一天狗瘋了,咬了好人。鄰居們都說好人活不了,沒承想,好人後來康復了,那條瘋狗卻死了。
  • 張愛玲經典愛情語錄,告訴你什麼才是愛情
    1.愛情是盲目的,沒有什麼值不值得的問題。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還會理性的思考嗎?如果是,那只能說明這不是愛情!2.人的一生註定會遇到兩個人,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3.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4.當愛情來臨,當然也是快樂的。
  • 霍亂時期的恩典:電影《面紗》
    直到30年後,他與《魔戒》的作者託爾金結識,重返信仰。承認自己當時不過是把上帝當作魔術師,既無敬畏,也無愛神的心。不久他生命中那個最重要的女人又患上癌症,路易斯跪在病床前和她舉行了婚禮。三年後他的妻子去世。二戰中,路易斯在BBC的系列節目《真實的基督教》,令無數英國人在生死患難中認識了真正的「八福」。他始終跟隨那古舊的福音,沒有隨著時代的風潮起落,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基督徒作家。
  • 愛情、婚姻、出軌與女性覺醒——毛姆《面紗》
    毛姆的《面紗》,也是講了一個女人出軌的故事。常常聽到別人說又相信愛情了,也常聽到別人說開始懷疑愛情了。愛情是什麼?大概是兩個人相互喜歡,聊得來,想要一起生活,並且在一起也不會膩。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呢?毛姆在小說裡有一段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