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5日,在美國CNN網站的頁面上出現了一篇名為《陳魯豫:中國的「奧普拉」》的文章,文章將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陳魯豫冠以「中國奧普拉」的美譽,並對她所主持的節目《魯豫有約》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0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華時,拒絕了所以其他媒體的採訪,卻指定只接受魯豫的採訪。希拉蕊對魯豫說,&34;
這是曾經的魯豫,曾經當之無愧的採訪一姐、鳳凰臺的臺柱子。
顛峰過後佳境必下,極樂之歡必不長久。
2016年魯豫被清華大學教授罵傲慢沒文化,原因是魯豫在自己節目中,總是翹著腿採訪,一次跟老教授握手,魯豫也沒有站起身,而是直接坐著跟老教授握手。
而現在魯豫被罵的更多的是她的採訪能力。
從前在知乎上搜魯豫,大多數問題都是在問&34;而現在去搜魯豫,搜到更多的是問魯豫知道自己情商低嗎?&34;&34;
曾經的魯豫有多麼光鮮亮麗,現在就被網友罵的有多麼灰頭土臉。
魯豫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1994年,在美國留學的魯豫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了這樣一個節目。
節目舞臺上沒有什麼花花綠綠的擺設,只有一張米黃色的沙發和一塊充當背景的電子屏幕,節目的主持人長的黑黑胖胖的,一點也不起眼。
可是這個節目卻能請來各界大佬暢聊人生,這位不起眼的主持人也能和嘉賓們毫無芥蒂的談人生、談理想。
這檔節目叫《奧普拉脫口秀》,它是美國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而那個不起眼的主持人是大名鼎鼎的脫口秀女王奧普拉。
這位赫赫有名的脫口秀女王或許不知道,她的節目影響了叫做魯豫的一個中國女孩,點燃了她做主持人的理想,點燃了她想做一檔這樣節目的夢想。
這夢想足足過了6年才成了真,但這理想的種子早就在魯豫身上種下,只是那時的魯豫更像一片浮萍,飄到哪兒,就停到哪兒,對於自己的未來並不怎麼明確。
要做一位優秀的主持人,第一要素就是能說。
魯豫的父母都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主持人,父親是瓦西裡語主持人,母親是孟加拉語主持人。而魯豫出生在北京,但小時候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上海。
在其他孩子還只會說家鄉話的時候,魯豫已經能熟練的掌握字正腔圓和北京話和軟糯婉轉的上海話,還能是不是冒出幾句讓人聽不懂的外國話。
出色的語言天賦,讓魯豫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
這樣的魯豫已經具備了做主持人的第一要素能說,但是個人都會說話,只不過沒有魯豫說的多,那為什麼魯豫成為了著名主持人,而其他人沒有呢?
那是因為魯豫除了能說還敢說。
要做一位優秀的主持人,除了說之外更多的是要敢說。
魯豫從小就敢說,13歲時,只會幾十個單詞和幾個簡單句子的魯豫就敢在英語角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切磋口語。
長大後,在報紙上看到有舉辦申奧英語演講比賽的廣告,就能毫不猶豫的報名。到比賽時才發現,和她同臺競爭的全是北外的學生。她也並沒有氣餒退縮,而是迎面而上,最終她這個非專業的選手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她也因此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青睞。
在其他同學陷入被畢業論文支配的恐懼和對未來充滿迷茫時,魯豫就已經成為了中央電視臺《藝苑風景線》的主持人。
而魯豫更是在第二年憑藉這個節目,被評為&34;。
作為一個學生魯豫能獲得這樣的成績,就在一個敢字,敢於展現自己,敢於說。
法國著名學者巴斯德說過:&34;其實在它的下面還可以加上一句——&34;
勇氣的另一種說法就是敢。
要做一位優秀的主持人,比敢說更好的是會說。
汪涵和何炅一直以來就被稱為就救場王,每一次舞臺上出了問題,在其他人都還驚慌不已的時候,他們兩個就已經用三兩句話輕輕的化解了問題。他們也沒有三頭六臂,憑的只是一張能說會道的嘴罷了!而這恰恰是魯豫被人所詬病的地方。
私以為,魯豫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想去說那些虛假的話,她追求的是作為新聞人的真。
在去採訪嘉賓時因為沒有敲門,工作人員提議重新拍一下這個場景,但魯豫覺得這樣太虛假了並不真實,而拒絕了這一提議。
這種真實在她的採訪中更是展現了淋漓盡致。
在採訪國足時,敢於問出&34;這樣的問題。
在採訪沈騰時,沈騰苦惱的說自己怎麼也背不出書時,驕傲的說出&34;。
魯豫對於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或許不是主持人,而是新聞人。作為新聞人的要求是真實客觀,是理性佔主導;而作為一個主持人,特別是採訪型主持人,需要的更多是情感上的包容,照顧到採訪者的感受,而不是個人情感的自嗨,是感性佔主導。
魯豫所欠缺的就是和嘉賓的共情力。
2001年,《魯豫有約》在央視首播,第一期的採訪對象是曾漏稅風波的內地歌壇一姐毛阿敏。
在採訪過程中,魯豫並沒有像其他訪談節目的主持人一樣問一些不痛不癢,無足輕重的廢話。整場採訪魯豫都緊緊圍繞偷稅問題展開,節奏緊促,內容豐富。
從這期節目開始,觀眾知道了《魯豫有約》這個節目,也認識了這個瘦小的主持人。但其實《魯豫有約》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於當時同類型節目的稀缺,而且當時是周播,製作團隊有足足一周的時間,去策劃安排,而魯豫也有足足一周的時間,去了解採訪對象,這些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挖掘出採訪對象身上最吸引人的點,問出最具價值性的問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問不疏。
可是後來《魯豫有約》變成了日播,留給魯豫了解採訪對象的時間大大縮短。正因如此,魯豫總是會問出一些讓嘉賓難以回答、毫無營養的問題,而魯豫也因此被稱為魯尬聊。
屋漏偏逢連夜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綜藝、訪談節目層出不窮,《魯豫有約》的收視率大不如從前。
為了重新贏回觀眾的心,魯豫在推出了《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這個節目在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國內全新真人秀式訪談節目,在這個節目裡我確實看到了真,不過不僅僅是嘉賓的真,還有魯豫的真。
這種走出演播廳來到戶外的拍攝方式,意味著你沒有臺本,你只有一個大綱,很多的細節都要你自己去把控。
你在鏡頭前隨便一個不起眼的動作,都會被網友用八倍鏡找出來,從各種角度分析你的行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參加真人秀不被罵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而魯豫在演播廳拿著臺本問問題尚且被罵,更何況在戶外呢?
所以你在節目裡會看到:當印度國寶級影星阿米爾汗請魯豫吃當地特色手抓飯時,魯豫毫不掩飾的不情願;在採訪賭王四太時,魯豫對四太的打量眼神和對豪門生活的豔羨;當惠紅英帶魯豫去一家餐館吃飯時,魯豫不經思考的說&34;這樣的話...
但同時我也在節目裡看見了:採訪樸樹時,像知心朋友般交談的態度;與段奕宏旁若無人的暢談時刻;劉翔在魯豫面前真誠講述自己的樣子...
馬未都曾這樣形容魯豫的:&34;
這正是魯豫這麼多年依舊屹立在主持界不倒的原因,這也是別的主持人學不到的地方,這就是魯豫的真本色。
《藝苑風景線》是成名之作,《鳳凰早班車》是嘔心之作,《魯豫有約》是巔峰之作,而《豫見後來》是抗鼎之作。
在2019年年末,魯豫帶來了她的新作《豫見後來》。在《豫見後來》裡那個曾經尬聊的魯豫不見了,有的是一個會共情,溫柔耐心的魯豫。
《豫見後來》中魯豫採訪的人不再是各界大佬,而是各式各樣的素人。這個節目比起《魯豫有約》採訪各界大佬的高大尚,顯得更接地氣。
不高高在上,會像朋友一樣和採訪者聊天;
不喧賓奪主,會耐心的傾聽採訪者的講述;
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判,會客觀的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樣的魯豫,不在是網友口中只會說我不信的魯豫,在《豫見後來》裡的魯豫是有溫度,有風度的。
在這裡私心的分享一下魯豫在《豫見後來》裡的一些金句:
&34;
&34;
&34;
如果要形容魯豫,用這八個字恰好不過:亮點頗多,不足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