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趙倩男 影藝家 來自專輯流動的瞬間
© Joel Meyerowitz
2018年3月,恰逢喬爾·邁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80歲生日,英國勞倫斯·金出版社(Laurence King)出版了畫冊《喬爾·邁耶羅維茨:在此找到自己》(Joel Meyerowitz: Where I Find Myself),這是一次大師巡禮。
畫冊以倒敘的時間線索追憶了邁耶羅維茨的創作歷程,包括9·11之後世貿大廈遺址的《歸零之地》(Ground Zero),以及他最重要的街頭攝影,還有鮮少被提及的人像和靜物作品。
此次訪談既是對這本自傳性畫冊的針對性發問,也涉及喬爾·邁耶羅維茨作品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問題。
對話喬爾·邁耶羅維茨
採訪 | 達納·斯特靈(Dana Stirling)
受訪 | 喬爾·邁耶羅維茨
翻譯 | 趙倩男
Dana Stirling:這是一本回顧性、自傳性的畫冊,它從您最具代表性的街頭作品一直延展到現在,讓觀眾得以了解您幾十年的創作軌跡、美學風格,甚至是個人生活。編輯這樣一本畫冊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如此呈現您的攝影旅程又意味著什麼?
Joel Meyerowitz:任何一本書從構思到成型都是有趣的過程。大約五年前,Phaidon出版了我兩卷本的大部頭回顧性畫冊,他們製作了一些限量版,售價750美元,還有價格更低一些的商業版,但最終沒有全賣出去。那我就想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回顧畫冊,傳統方式是從過去講到現在。
我的妻子瑪格·巴雷特(Maggie Barrett)是名作家,和她談起這件事,她說:「何不從現在開始,一路回望過去。」這個提議讓我倆都激動不已,回頭去看我人生的很多轉變都是攝影帶來的,攝影成了經歷的媒介,我不僅是攝影師,也是一個有著55年攝影人生的老人了。畫冊的標題——在此找到自己,我也想弄清楚,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回顧作品的過程,也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就是這樣既私人又奇妙。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從第一頁(甚至從封面開始),整本書仿佛一本私人日記,娓娓道來。以往我們習慣在回顧類書籍中看到作者或者評論家對藝術家的一生侃侃而談,悠遠又迷離。但您仿佛帶我們走近了視覺的時光小徑,追索記憶中的故事。能談談這種感覺是為何如此深刻嗎?
JM:沒錯,你對這本書調性的感覺完全正確。很多時候,藝術家沒有信心,覺得不具備解讀自己作品的能力,要藉助他人。藝術家傾向於認為,自己說話就像「自吹自擂」,而不是悄然揭開藝術品的神秘魅力。在職業生涯中,我一直堅信攝影有種魔力,你需要一個黑盒子,知道光圈快門的組合,還需要躲進暗室像個巫師一樣擺弄藥水,這難道不神奇嗎?
當熟稔攝影的巫術後,我便帶著相機走遍世界,我回應世界的方式也定義了我到底是誰。因此,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呈現攝影作品和攝影技巧,而是強烈到想讓讀者看看是怎樣的洪流帶我走到今天。1962年我拿起相機時,並不知道路會走向何方,但如今以50年的職業經歷與過去對視,我明白這些看似偶然的瞬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順其自然的形成了我人生弧線。
人生總有岔路,你會糾結向左還是向右,我也一樣,一旦做出選擇就決定了下一段未來,這就是人生。重要節點會令人記憶猶新,我也打算以這種「小聰明」編纂畫冊,用短小的文章回顧50年來對我至關重要的七八次抉擇。這些經歷也能給年輕的攝影師們提供一些經驗,讓他們對自己的決定更有信心。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世界末日,只是一個讓生活從此開始的選擇而已。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書的開頭,您談到大畫幅和35mm的區別,認為它們是兩種語言,大畫幅就像古典樂,而35mm就像爵士樂,兩種語言都是您視覺表達的手段。這種說法可能有人同意,有人反對,您能再講講它們的區別嗎?或者它們是否可以融合?又是否存在打破傳統攝影規則的做法呢?
JM:我一開始使用35mm拍攝,後來一直用萊卡,這絕對是適合任何人的最出色的攝影器材,因為它安靜的快門和小巧的機身都太適合街頭了。我帶著它學會了如何在街頭隱身,快速而輕盈的鎖定眼前的人物和瞬間。但這些是器材帶來的自發性反應,並非刻意設計。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頭頂一塊黑布,操縱龐大繁瑣的8×10,就是截然不同的體驗了。很慢,而且我無處躲藏,所有人都注意到你頭頂的黑布隨風飄揚,堅實的三腳架和大塊頭黑盒子。因此,我需要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緩慢優雅如古典樂。
但兩者確有交集,作為一名街頭攝影師,我已經訓練出足夠的直覺和敏銳,對事物有快速抓取的能力和品味。我得承認,如果一開始就使用8×10,我可能永遠不會具備35mm那樣輕盈舞蹈的技能。
如今,我有時會以35mm的工作方式操縱8×10,相機裝在三腳架上,背著10張底片,當我看到某個瞬間時,迅速安裝、拍攝、換底片,然後繼續往前走。當然,拍一張大畫幅不止按下一個按鈕這麼簡單,但我嘗試讓思維的速度和35mm一樣快,用大畫幅緩慢沉思的特質去拍攝街頭,看看有什麼新鮮感。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書中您也談及近期在工作室拍攝的靜物項目,以及自己是如何發現這些無生命的日常用具之間的聯繫和美感的。我想這不僅是令人興奮的體驗,也是藝術之為藝術的原因。是否可以和讀者分享體驗?
JM:我沒收藏過什麼東西,當然在紐約的檔案庫中存著50000多張照片,所以只能說我收藏自己的照片,我也買一些書,但和馬丁·帕爾不能比。我一輩子都忙於拍照,對古董也不感興趣。
但幾年前,和妻子在普羅旺斯做項目時,去了不少法國南部小城的舊貨市場,為朋友淘東西。當我的手接觸這些舊物時,我意識到它們曾經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品被使用,然後丟棄,又因為我的發現重新變得有用,那一刻,無生命的物體好像有了靈魂。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共鳴,更有趣的是,我當時住在艾克斯,塞尚的畫室就在這裡。畫室中還遺留著七八十個當時他用來作畫的靜物,如今它們靜靜躺在架子上落滿灰塵。我想,如果把它們重新放在塞尚用過的桌子上,為它們拍肖像,會怎樣?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爭取到了拍攝權,把這些在時間裡靜止了很多年的老物件打亂順序,在灰色的背景裡重新布置,是的,如塞尚畫作的那種灰色。我不斷自問,為什麼塞尚將它們畫成灰色?絕對黑暗的中和色調是否有特殊意義,還是造成了空間的平面感?如果將塞尚作為現代主義繪畫之父去考慮,這種灰色是否在他平面化的風格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這一切,我想看看在攝影裡是否同樣奏效。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也對莫蘭迪的靜物產生濃厚興趣,因為目前住在義大利——莫蘭迪的家鄉。但我的靜物攝影已經超越了與塞尚和莫蘭迪的對話,變成對靜物肖像的純粹興趣,尤其是給簇擁著的一組靜物拍群像,我研究荷蘭傳統畫派的靜物畫,它們是對物體質感和光線的表達幾近完美。
我嘗試將在街頭學到的技巧用到靜物攝影,你知道,人們在街頭聚集,又分離,擦肩而過。我想看看街頭流動的能量是否也能在蒙灰的靜物中找到通感。首先,我安排每一個物體的位置和角度,使其展現它最有活力的一面,然後還要考慮整體組合的韻律感,就好像一群人在對我說話,每一個都充滿生命力,這種無生命體的動感令我著迷。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整本書中,您對街頭攝影師、風光攝影師等有著清晰的定義,在經歷了這麼多年,跨越多種攝影類型,如今又多了靜物攝影師這個身份之後,您覺得這種劃分還重要嗎?
JM:理解照片並不一定要區分攝影的類別,攝影意味著你是一名用相機這一媒介創造圖像、表達興趣和觀點的藝術家,「攝影師」這個身份就代表了一切。但有些人確有專攻,比如街頭攝影師,他們遊走在世界各地街頭,捕捉日常生活,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了這樣的拍攝方式,他們又如何加深對這一方式的探索以表達他們感興趣的世界,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隨著後現代主義、觀念主義、行為藝術的興起,藝術家更傾向於深耕自己的領域。
如果說我是攝影師,這沒錯,如果說我是拍照的藝術家,這也沒錯,如果更細緻的劃分,也是合理的,我也是這麼做的。現在我也不認為自己是靜物攝影師,只是通過拍攝靜物探索攝影的可能性。書中,我樂此不疲的談論攝影師的細分,只是想通過這種錙銖必較的追問與自己對話,弄清楚我是如何看待攝影的。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翻看這本書,仿佛進入時間膠囊,隨著照片走進了如今已不復存在的美好年代,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是如何走過幾十年的,我想聽聽您怎麼說?
JM:感謝你如此敏銳的提出這個問題,這確實是隱藏在圖片背後的線索,沒用文字講出來。從1962年我開始拍攝至今的50多年,不光是我們的歷史,攝影的歷史也發生了驚人轉變,從繪畫的陰翳下脫離並確立自己的地位,從黑白過渡到彩色,到如今火熱的圖像世界。
一開始,我便嘗試彩色攝影,確實是個冒險家,我堅信攝影這種媒介將逐漸變成嚴肅藝術,擁有價值。同時,攝影記錄了甘迺迪遇刺、越戰、月球衛星發射、女權運動、數字革命和計算機的發明。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在過去的照片中,也呈現了政治隱喻,但面對現在的川普美國,我並不知道要拍些什麼,也不確定持有怎樣的政治立場。這是因為,自攝影發明以來,當人們反觀歷史的時候,很自然的去影像裡尋找證據,人們穿的衣服、開的車,當時的社會風尚和價值觀,無論是都市、還是戰場、或貧民窟,攝影都提供了歷史演變的佐證。我們看著我們曾經的模樣,確實是這本畫冊的一條暗線。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很好奇,您為什麼從數萬張照片中選了這一張做封面?
JM:因為我把自己歸為街頭攝影師,想用一張攝於街頭的照片當代表。它清晰地定義了這樣一種攝影之眼,即對瞬間保持敏感,用相機凝固剛剛從你身邊流逝的那一刻。任何其他定位都會偏離這本書的主旨。
我想明確表達,即時性、自發性,觀察和預判是我攝影信條的核心。而這張照片畫面內本身就含有拼湊感,它貫穿封面和封底,打開與合上的時候,你都在看它。如果說讀者拿起書的一刻就捲入了我安排好的一趟旅程,那封面就是明信片,我期待讀者一同上路,這張照片就是「誘餌」。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站在一個街角看眼前人來人往,當一個拿著錘子的人正好踩在倒地男人身上的時候,我按下快門,不足一秒,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對我來說,這種類似案件現場的巧合還不是最令人費解的,我在想為什麼巴黎大街上的人都不去幫他呢,沒有一個人!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您提到了很多攝影界標誌性人物,比如羅伯特·弗蘭克,約翰·薩考斯基,當然還有老朋友加裡·溫諾格蘭德。他們是如何影響您的?現在您也是年輕一代的榜樣,但不管聲名如何,每個人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是榜樣塑造了我們的藝術觀。
JM:你也許會認為我是為攝影而生的,其實1962年,我所在的一家小型廣告公司的老闆僱傭了羅伯特·弗蘭克拍攝產品冊,我是平面設計師。那時,我對他一無所知。但是,看了他的照片我就想成為攝影師,於是放棄繪畫,放棄藝術史研究生的學習,借了臺相機走進街頭。
幾個月後,廣告公司的藝術總監離職,他給了我弗蘭克《美國人》法語版的影印本,我再一次被他震撼,決心做一名攝影師。《美國人》中蘊含的詩意,是我之前從未感受到的,弗蘭克本人並未對我說什麼,但確實是他影響我走上攝影之路。
© Robert Frank
© Joel Meyerowitz
過了不到半年,我當時的妻子維維安給我買了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砰!再一次被震到,原來世界可以以相機之眼,變得如此有力,這是充滿壓倒性的視覺體驗。那之後,沒什麼真正的攝影畫冊,多是年鑑和雜誌照。
第三本對我影響深刻的書是沃克·埃文斯的《美國照片》。這三本書幾乎就是我的攝影圖書館,描畫了無限可能,我想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創造這樣的圖像,也能出一本書。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1963年,我在曼哈頓大街遇見了布列松,當時我們剛拍完聖帕蒂遊行,他帶我和託尼-雷·瓊斯喝咖啡,那一年我25歲,和心中的偶像對面而談。和溫諾格蘭德相識於街頭,成了親密好友,還有黛安·阿勃斯和李·弗裡德蘭德,多年來我們相熟,但也謙遜。
薩考斯基是當時MoMA的策展人,通過策展和寫作來改變攝影的面貌,他是最具雄辯的演講者,是一位蘇格拉底式的觀察者。薩考斯基並未滔滔不絕遊說大家愛上攝影,他只是發掘這種媒介的力量、詩意和美感,將堅實的佐證和富有娛樂性的趣味帶入談話。我要感謝這些良師益友,幫助我從事具有創意的工作。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您如何看待街頭攝影對觀者的吸引力,何謂街頭攝影,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特定類型,凡是在街頭拍攝的照片都可以納入街頭攝影的範疇,您同意嗎?
JM:我認為,街頭攝影師需要有瞬間的意識,對在你眼前呈現的街頭場景有第六感或者超感官能力。比方說在20—30英尺的距離內,你需要眼觀六路,在10秒或者更短的時間意識到可能發生什麼,並參與其中,我稱之為「混搭(mashup)」,這就是街頭攝影。
很多事情偶然發生,但只有具備街頭攝影眼力的攝影師才能夠將看到其潛在聯繫,在瞬間將其視覺化。他們擁有閱讀街頭無形文字的才能,如果您能在街頭看到如文本一般的文字邏輯,並且知道如何向右、向左移動位置,去捕獲「混搭場景」,就具備了街頭攝影師的資格。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和科林·韋斯特貝克(Colin Westerbeck)撰寫的《旁觀者:街頭攝影的歷史》甚至研究了攝影的曙光期,彼時攝影師還沒有能定格移動物體的器材,但他們已經開始在街頭尋尋覓覓了。如果說其他所有攝影類型,風光、肖像、靜物都來源於繪畫,那麼只能街頭是與攝影相伴而生的新主題,因此也可以說攝影誕生於街頭,街頭是攝影的原生屬性。
通過《旁觀者》一書,我也試圖將街頭攝影納入藝術評論的語系,去分析其所蘊含的詩意美學和文化內涵。我認為街頭攝影始終是攝影行為的核心。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整本書以一張1964年拍攝的靜物結尾,題為「時間的本質:第一幅靜物肖像」,這似乎回應了您最近的創作,好像一開始就註定如此。能否談談這樣做的想法?是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埋下了種子?
JM:兩年前,我向紐約的一位藏家出售了3.5萬張照片,整理檔案的過程,也是我構思本書的過程。我在浩瀚的照片中發現了這張,那是拍廣告留下的,當時搜集了不少靜物拿到公寓裡擺弄,乾果碎片、向日葵、時鐘等等,我把它們放在窗邊的散熱器上,以便窗口投來的光線足夠打亮它們。我也確實從荷蘭畫派中尋找參照,讓它們看起來不錯。
這沒有多麼深遠的聯繫,只是讓這本書看起來首尾呼應,比較完美而已。但我曾斷定自己從未拍過靜物,這張照片真是赤裸裸的假證,它赫然出現在我的檔案裡,也讓我覺得,現在所做的似乎並不遙遠。
© Joel Meyerowitz
DS:我想很多年輕攝影師都想您給他們一些建議,包括我在內。
JM: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很難不分心,30秒不看手機,或者不回應此起彼伏的信息碎片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我們無法進入沉思模式。
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下,跟隨自己的直覺是至關重要的,攝影是時間的藝術,你相機的撥盤上標記著千分之一秒的刻度,它就像一臺時間機器。我們觀察和意識的速度被提升至不到一秒的時間,因此需要訓練自己的意識,激活它,你就像一臺90度的掃描儀,時刻觀察人群、物體、陰影或者動態,然後無需猶豫,憑直覺快速回應就對了。就是在這種頻閃式的訓練中,本能被激活了,觀察的能力會變得強大而具有瞬時性。
無論你從事何種藝術創作,去聆聽禪意鐘聲中最微弱的那一響,然後會發現它是如此響亮,勝過你逡巡以求的大多數,也唯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路。
-- end --
來源
http://lenscratch.com/2018/04/joel-meyerowitz/
譯者
趙倩男
寫作者、攝影師、雜誌編輯,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碩士。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曾任多年旅行和生活方式類紙媒編輯,策劃並實地採訪長三角、雲南、日本、紐西蘭等地的高爾夫旅行線路,與國內外知名攝影師長期合作。
她專注研究街頭攝影、家庭影像與拼貼藝術的創作,文章發布於《中國攝影報》等媒體,並在影藝家開設個人專欄「流動的瞬間」。
原標題:《喬爾·邁耶羅維茨:聆聽禪意鐘聲裡最微弱的一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