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智力問答節目。
最早接觸這類節目是香港電視臺的《百萬富翁》,那個時候還在上小學,看著裡面的選手不斷的闖關拿大獎,心裡也替他們感到高興。看著他們為了保險起見主動放棄往更大獎,又會感到惋惜。
其實智力問答節目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上演了。
在1955年的夏天,誕生了一檔名為《64000美元大挑戰》的智力問答節目,節目規則也和現在的很相似,由選手挑選問題類別,答題獎金從64美元起步,然後翻番成128美元,如果每個問題都回答正確,獎金最後將累積到64000美元。只要有一題答錯,之前所得的獎金將全部清零。選手可以在任何時候拿上所得獎金離開。當獎金達到16000美元和32000美元的時候允許中場休息,讓選手考慮是拿獎金回家還是冒險一搏獲取更多獎金。
節目播出後大獲成功,當時的人們都沒見過這類能夠如此調動他們神經的電視節目而被它深深吸引,首播幾周後獲得收視率第一名。當然了,節目在製造話題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仔細挑選討人喜歡的選手參加比賽,比如布朗克斯區的補鞋匠,他知道關於歌劇的一切;一位擁有驚人的拼寫才能的12歲非洲裔美國人(她帶走了32000美元);一位有魅力的白皙的心理學家,他知曉拳擊運動的所有事情。
節目的成功也引來了其他電視臺的競相模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二十一點》。
面對競爭對手,《64000美元大挑戰》節目把獎金直接翻了三番。隨後,一位10歲的男孩因為正確回答了一些數學、科學、電子學問題而贏走了224000美元的獎金。
作為回應,《二十一點》找到了一名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參加比賽。她像一個迷人的小精靈,思考答案時總會迷人地抬頭望著天花板。在16周的時間裡,她贏得了220500美元的獎金。
然而好景不長,1958年一個競賽節目《Dotto》爆出了操縱內幕,一位心懷疑慮的備選選手碰巧拿到了另一位選手的筆記本,這個筆記本裡寫了很多便條。而這些筆記是恰恰是此刻在電視直播中給出的答案。當真相被公之於眾後,節目當即被取消了。但是,這一切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這場醜聞終於牽扯到了兩檔最有影響力的節目:《64000美元大挑戰》和《二十一點》,國會展開了調查得知,這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