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馬》斬獲3項奧斯卡大獎這是一部導演獻給他小時候的監護工,情感流露、真摯可貴,很高興可以在戲院中看到這麼耐人尋味的電影。
我認為,本片的優秀之處其實都隱藏在細節之中,它不是哪種一看就懂的電影,也不是單看劇情就能掌握導演想要說的話,而是需要仔細品嘗、專注欣賞、細細摸索之中的每一個大小細節,才是本片出色的地方。
每一顆鏡頭下投射至銀幕的分量都相當飽滿,攝影角度的黃金比例配上一顆長鏡頭再加上角色的走位互動,你能想像一顆長鏡頭之中能夠帶出多少震撼嗎?這邊所謂的震撼,並不是衝突不斷、特效絢麗的哪種大場面,我只的震撼是在那顆鏡頭中都能隱隱約約看出角色的心境,也就是說,他為何這麼做?
舉例來說,片中有一顆360度旋繞家中的鏡頭,女主角克萊奧正在關家裡的燈,這顆鏡頭之下不僅讓觀眾一目了然這個家的設計、還可以理解克萊奧他為什麼這樣做,不只是單純省電關燈而已,而是家中有個小皮蛋喜歡這樣開家裡全部的燈,然而,帶出來的是角色的性格,進而再故事的後續又有一段發展。
本片就是這樣,觀眾可以將視野全程投入至銀幕,其原因是細膩而真摯地把故事中的角色活靈活現於當時的背景當中,也間接地感受到那時候的現況,因此當下正在觀影的我來說,是一種絕妙的享受。
有趣的是,克萊奧是本片的女主角,但她的光環在片中並沒有那麼鮮麗。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她是原住民出生、是女性、又是底層勞工的人、又發生接二連三的事情折磨她,我們或許可以看出:她有很多話想要說,但不知從何說起的無奈。
不過也是因為她是主角,所以用她的觀點去看待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格外的有影響力,尤其是置身至外的觀眾來說。
就我而言,我從她工作的過程、到談戀愛的辛酸史、到面臨重大事件等等,她有好多好多可以大聲的說出來,大罵一頓,但是她壓抑住了,彷彿她沒有生氣這個情緒,又或者說,她沒有資格生氣。
這可能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藉由克萊奧的觀點,看待每個曾經出現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佔了幾兩斤重,這不是只有在克萊奧身上看到,而是在她僱傭的那個家庭當中也略有所見,極其明顯。
每個出現在我們生命的人都有原因,可能是讓你感到溫暖、或是讓你成長、改變,或是看盡一切。但是人生總會有那些跟你合得來的人,他們會用他們的方式讓你不再孤單,甚至會把你晉身為他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這是人生無法預料的美好事情。
本片情感流露真情無疑,你會發現角色跟角色之間的連結性有多強:兄弟姊妹的吵吵鬧鬧、或是底層勞工們的彼此對話、又或是女性與女性之間才懂得事情,這造就《羅馬》這部電影淪為一部情深似海的優秀作品,而之所以用情深似海是因為當觀眾已經進入故事的尾聲後,畫面上藉由大海波浪的隱喻,來證明彼此的情感有多深。
但是,這或許不是符合大眾胃口的電影,它的敘事平而真實,緩慢又精緻。如果是再家裡看的話可能會覺得平淡,甚至是拿起手機開滑,所以我會認為說,這部電影在大銀幕上看才是好的選擇,因為在大銀幕上,細節的展露變大了、當下背景的呈現變清晰了、優美的配樂入耳了,還有某個驚險的橋段就如同商業大片般讓觀眾身歷其境,足足讓我的情緒隨之波動。
我在這部電影裡的感覺是:《羅馬》在劇中那個家庭的設定雖然稱不上是樸實無華,但每個人都純真善良,無論是主角克萊奧,還是跟她一起工作的好朋友、或是那群調皮天真的小朋友、那位媽媽等等的也是。雖然以緩慢的步調呈現當下背景的模樣,但導演細膩真情的手法讓本片像跳起舞的女孩那樣優雅起來,鏡頭中的黃金比例令畫面柔滑又舒適,黑白膠捲的張力更是有別有風味。
整體而言,我會認為是比較像是國片《大佛普拉斯》的進化版,也有一點點像是美國電影《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的既視感,同時也都是我近期很喜歡的作品之一。
-END-
2019年張芝華老師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