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房租賃補貼持續「提標擴面」,到全省率先實行、今年繼續提供充足房源的共有產權住房;從多個縣市區交房和領證零時差、零等待,到多個歷史遺留問題小區「辦證難」迎刃而解……2020年,我市不斷豐富住房供應渠道,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就業市民住房問題,不動產證辦理窗口愈發增多,時限進一步縮短,「住權」和「產權」實現同步,諸多「宜居」新政聯合發力,潤物無聲。
外來務工人員也能領住房租賃補貼了
今年8月,《煙臺市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租賃補貼實施細則》正式實施,租賃補貼保障範圍擴大到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以及在城市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按照《細則》,芝罘、萊山兩區新就業無房職工、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凡符合家庭成員人均年收入低於35900元、無自有產權房屋且租房居住等相應條件,均可申請住房租賃補貼。補貼實行定額補助,每戶每月為240元,每月統一發放一次,累計補貼發放期限最長不超過36個月。
考慮到外來務工人員屬地性弱、動態性強等特點,採取網上申請、集中申報的方式,由用人單位統一向註冊地所在的區住建部門申請,並承擔相關初審和擔保責任。申請受理後,由住建、民政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申請人的住房、收入等基本情況進行聯網核查,履行相應的審核、公示程序,對符合條件的按用人單位分類登記為住房保障對象,住建部門與申請人及其用人單位籤訂三方《租賃補貼發放協議》,租賃補貼資金按月發放,並於今年12月25日前完成發放工作。
住房租賃補貼「擴面」同時,「提標」也同步惠及市民:作為我市2020年100項重點民生事項之一,住房租賃補貼於今年4月底提前8個月完成全年發放任務。同時,自今年3月起,將市區戶籍家庭申請住房保障的人均年收入上限,由原來的29660元提高到35900元,保障面積上限由原來的2人戶40平方米、3人戶50平方米,分別提高到45平方米和60平方米。
共有產權住房解決248戶「夾心層」買房難
為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夾心層」群體購買住房產權的剛性需求,建立租售並舉的住房保障機制,2017年起我市開始全面探索創新共有產權保障房制度。今年10月,我市一次性提供共有產權住房1563套,同步啟動共有產權住房申請、銷售等工作。480戶家庭通過審核,具備購買資格。截至11月20日,共有248戶家庭成功選購共有產權住房,這項惠民利民的重要民生工作圓滿完成。
作為全省建設共有產權住房試點的城市,煙臺先行先試,共有產權住房制度創新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今年,市住建局調整政策,將房屋向承購人出售的產權份額比例由70%調整為60%、70%、80%三個檔次,由承購人根據自身支付能力自主選擇,同時將產權增購期限由2年延長到5年。為確保順利完成選房工作,市住建局按照《2020年度市中心區共有產權住房供應工作實施方案》,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合理安排選房人數和選房時間段。同時,派出業務骨幹輪流值班,現場提供政策諮詢解答,全力服務好每戶選房家庭。
按照相關規定,共有產權住房屬於出售性質,由發改等部門按商品房價格下浮10%核定銷售基準價格,購房人可在向承購人出售的產權的三種份額中自主選擇,剩餘產權份額歸出售人所有,購房人自繳納契稅完稅之日起5年後可按當時計稅評估價格增購剩餘部分產權,擁有完全產權並可上市交易。購買共有產權住房後,購房人不再享受租賃補貼或租金核減等住房保障待遇。
下一步,市住建局將共有產權住房申請方式由集中申請調整為常態化申請,滿足更多符合條件的申請人的購買意願。
多個區市率先實現「交房即辦證」
今年10月20日,海陽市舉辦了不動產權登記「交房即辦證」首發儀式,23戶昊海大觀業主同時拿到了新房鑰匙和不動產權證書,實現了交房和領證零時差、零等待的無縫銜接。
在推行網際網路+「無紙化、不見面、零跑腿」「一窗受理,並行辦理」「掌上辦、網上辦、隨時辦、全城辦」等服務模式的基礎上,今年,我市繼續探索實施「交房即辦證」試點,海陽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利用移動辦證設備,依託電子證照、登記專網延伸等技術,把登記窗口前移至樓盤交付現場,攜同供水、電、氣、暖、網絡以及有線電視相關企業,在現場領證的同時,直接為住戶辦理居住基礎配套功能開戶手續。
11月27日,萊山區遠洋東萊郡項目同步「交房即辦證」。6名業主現場領到了不動產證,同時通過手機APP領取了不動產電子證照。交房當日,購房者收完房,不必跑不動產登記大廳,直接攜帶身份證通過網上申請,便可輕鬆辦理不動產權證書,實現了新建商品房辦證「零跑腿」、不見面辦理。12月8日,萊州天和苑業主領取新房鑰匙同時,直接拿到不動產權證書。今後在辦理不動產權證書相關事務時,只需出示電子證書即可。需紙質版不動產權證書,也可到不動產登記中心自助設備上列印獲取。
過去,業主從交房入住後在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遲遲拿不到不動產權證書,並且常常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導致「辦證難」,對業主生活方方面面產生了多重不良影響,業主的合法財產權益得不到保障,由此引發的矛盾、糾紛越來越多。「交房即辦證」模式不僅簡化了購房人的辦證手續,也更便於業主辦理落戶、子女上學、抵押貸款等與房產有關的事宜,實現了住權與產權同步,大大縮短辦證時間,切實保護購房者權益,提高了新建商品房辦證效率,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百餘個銀行網點可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
今年7月以來,我市通過不動產登記部門與銀行間的數據互聯,就近在家門口的銀行營業網點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業務已經實現。通過進一步優化「網際網路+不動產抵押登記」辦件流程,煙臺不動產抵押登記從最初的3天縮減為1天,做到了一個工作日內辦結,抵押註銷登記做到即時辦結,真正解決了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的「燃眉之急」。目前,煙臺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與全市26家銀行已開通金融平臺業務,服務辦理點多達113個。
通過「網際網路+不動產抵押登記」流程的不斷優化,抵押人在銀行籤訂抵押合同時,一併提交抵押登記申請材料,完成身份查驗和問詢,提取登記所需核心信息,形成電子數據發送至不動產登記機構後,不動產登記機構即進入受理模式;不動產登記機構審核後,將登記結果網上反饋至銀行,銀行可在系統上查看登記結果。同時,由於不再送紙質材料,大大節省了銀行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
此外,在群眾最關心的用戶信息洩露及查詢不安全等方面,我市針對個別銀行違規查詢、報件退件率高等問題,嚴格規範銀行金融機構使用查詢不動產登記信息,落實「誰承辦、誰提起、誰負責」的要求,嚴禁將查詢獲取的信息洩露或用於查詢請求事項之外的用途,如有洩露將依法追究相關人員和單位的法律責任。定期考核各籤約銀行的辦件效率、差錯率等,實行星級評定,對不達標銀行將終止合作協議。
多個有歷史遺留問題小區告別「辦證難」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辦證難」問題化解工作,六區落實屬地主體責任,均成立工作專班,形成了「排查梳理、精準交辦、領導包案、限時辦結、督辦通報、銷號管理」的全鏈條閉環式問題解決機制。截至11月初,六區累計解決180個小區「辦證難」問題,正在陸續為業主個人辦理證書。其他符合化解政策範圍的小區均已明晰化解方案和完成時限。
依據目前的法律法規,借鑑外地有關經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報請市區房地產領導小組於2019年2月和2020年4月分別出臺了《關於解決芝罘區和萊山區影響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的指導意見》和《〈關於解決芝罘區和萊山區影響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的指導意見〉的補充意見》,並下發其他縣市區參照執行,要求各縣市區落實屬地主體責任,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加快推進。《補充意見》對面臨的無法突破的瓶頸(不含集體土地上的「小產權房」),進行了改革創新,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對開發建設單位超建、違建,開發建設單位拒不配合驗收和申請登記,開發建設單位主體註銷、倒閉或聯繫不到,無法進行整改或驗收,消防整改不到位或無開發主體整改,項目單體驗收合格後未竣工備案等情況導致的無法辦證,《補充意見》逐一出臺了對應解決辦法,對項目消防驗收、拆遷安置房、房改房以及出讓金繳納標準等問題都予以改革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