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的孩子,有多可愛?
前兩天,山東煙臺的雪下得非常大。
一位3歲半的小朋友,為了得到全勤小獎狀,大雪天依舊堅持要媽媽把自己送到幼兒園。
原本,孩子媽媽看到這個天氣是想給孩子請假的。
但是孩子卻不同意,堅持要上學。
「我馬上就能拿全勤小獎狀了,我要當全勤小明星。」
為了滿足孩子拿獎的小目標,媽媽只要臨時在母嬰店買了一個小雪板,一步一步拉著他去上學。
由於風雪太大,媽媽送孩子到幼兒園時,她的頭上、眉毛上都結了冰。
不過,這位媽媽卻覺得這一次送娃上學非常值得。
因為孩子有自己要堅持的目標,孩子都沒有因為天氣惡劣而放棄,做媽媽的又怎麼能不支持呢?
雖然孩子只是為了一個獎狀,但小小年紀就如此有目標感,實在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所謂的「目標感」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此付出行動。
有目標感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強的自驅力。
而普通孩子和優秀孩子之間往往就隔著一個「目標感」。
為此,明智的家長,都懂得尊重並且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目標。
杭州五年級的男孩江毅軒,他和媽媽各自定下了一個30天的小目標:
江毅軒的小目標是,每天要完成跳繩2次,50米跑2次,仰臥起坐2次,下腰訓練堅持2分鐘。
媽媽則是每天陪孩子鍛鍊1小時,成功減掉5斤體重。
兩個人為了完成目標,特意籤訂了一份減肥契約書,互相監督。
就這樣,30天的目標,母子二人都堅持了下來。
江毅軒同學不僅達成減重目標,還拿到了學校跳繩比賽第二名。
不得不說,有目標的孩子,真的很厲害。
《塔木德》一書中說: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該駛去哪個港口,那麼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不會是順風。」
孩子內心有目標,走在人生路上才會有方向。
有了方向,哪怕再難,想一想即將要到達的終點,也會努力前行。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實驗:
研究者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前去10公裡外的村莊。
甲組的學生不知道村莊有多遠,他們只能跟著導遊走,剛走二三公裡,學生們就喊累開始抱怨。
就這樣,還沒到村莊,甲組同學的隊伍就已經散了。
乙組的學生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裡,但是路上沒有任何指示路牌,無法得知自己走了好遠,還剩多遠。
他們跟著嚮導走,走到一半就有人喊累,然後眾人越走越慢。
丙組的學生,不僅知道路程為10公裡,路上還有裡程牌,走出多遠,他們自己都知道。
結果,這組學生一路上精神飽滿,每次看到路牌,都覺得離終點近了一步,最後他們以最短的時間走到了村莊。
從該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做事目的明確的人,效率也會增高。
而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定位速效法」。
孩子的學習成長,便可以借鑑此方法。
定下明確的目標,然後一步步堅持去完成它,最後收穫知識和成長。
如今,說起孩子的教育,我們常常聽到一個詞那便是「內驅力」。
簡單來說,孩子擁有「內驅力」,便會自發地去學習、生活,不需要家長催促強迫。
不過,要想孩子擁有足夠的內驅力,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目標感,而培養孩子的目標感,父母首先要讓孩子懂得自律。
抖音有一名叫高嘉齊的小學生,她每天的時間安排讓很多成年人自愧不如。
三年級的她每天6:30起床,晨讀20分鐘、早飯20分鐘...時間規劃非常清晰。
小小年紀的她,已經不需要家長催著學習,她自己就會很主動地按照計劃完成一天的學習目標。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樣有目標規劃的生活,她已經堅持好幾年了。
有網友看到高嘉齊一天的安排,覺得孩子沒有時間去玩了。
對此,媽媽回應,孩子一天也有玩的時間。
其實,那些自律的孩子,看起來一天做了很多事情,好像很累。
實際上,因為自律,他們做每一件事的效率都會更高。
同樣的時間裡,孩子不僅能學到更多,也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時間。
當然,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自律。
孩子的自律,都是從父母的「他律」開始。
父母首先要有培養孩子自律的意識,然後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標,陪伴監督孩子完成目標。
慢慢堅持下來,孩子不僅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也會更加有目標感。
心中擁有目標感,未來孩子做什麼都不會太差!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想要孩子未來能夠有所成就,從小便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或許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總是教育孩子要養成好習慣,可說再多孩子最後還是堅持不下來。
其實,主要還是方法不對。
沒有孩子喜歡聽父母每天都在重複的說教。
用行動引導來代替說教,你會發現,讓孩子自律,並沒有那麼難。
家長先帶孩子定製一個小目標,完成它,讓孩子感受到堅持的美好,完成目標的快樂。
等到孩子心中有把自律的尺子之後,家長就可以適當地放手了。
因為自律,孩子自己就會朝著目標前進。
我們常說,父母的格局,藏著孩子的未來。
希望孩子們每一次的小目標,家長們都能正視、並且給予尊重。
相信,只要家長足夠用心,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本文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平臺。
本文為米小圈公眾號(ID:beimaogege)原創。作者圈媽,有一男寶和一女寶的二胎媽媽,用心用文字和大家分享海量育兒知識,解讀婚姻情感生活。陪伴千萬父母們和孩子的成長。授權請聯繫米小圈(ID:beimaog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