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最後競爭的是宋、韓、蔡,但宋北北只不過是為其政黨延續血脈而打醬油,真正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莫過柯、蔡和韓。要不是2018韓流橫空出世,柯也許已經成為台歷史上第一位素人首腦。這原本是一場眾人眼中勢均力敵的鏖戰。但柯早在去年8月就說過:恐懼戰勝仇恨。芒果乾(亡國感諧音)必定戰勝發大財(韓創造高雄市長選舉奇蹟的主要口號)。甚至早早斷言:『比賽』已經進入了垃圾時間。柯的能力質素可見一斑。更何況,在他未參選首腦的情況下,其成立不過數月的政黨一舉成為了立法機構第三大黨。很有可能接下來國民黨的動蕩期內,唯一能制衡執政黨的就是柯。蔡估計自己也沒預料到,她的傳奇不是2016年奪取大位,而是2020年從一個支持率低到25%的不受歡迎的執政者、被內部競爭對手強力撼動而可能成為史上第一個只有一屆任期者,一躍成為自有大選以來得票最高者。從2018年11月地方選舉慘敗,甚至丟掉幾乎全部地方議會議長的那一刻開始,蔡就很清楚,這場慘敗是對16年第一次全面執政的民進黨內政能力的全面否定,剩下一年時間在跌倒的地方再爬起來幾無可能,必須要另闢戰場。2019年伊始,就在對岸元旦講話話音剛落的第一時間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喊出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的口號。作為一個地方的元首,能夠這樣為自己競選而歪曲事實、漠視民眾福祉地踐踏兩岸長久以來由智慧凝結的政治默契,可謂創造世界奇蹟。在國民黨一副秀才遇到兵的支支吾吾的軟弱窘迫中蔡徹底站穩腳跟,並豎立了「傍大款」(應該是大陸)大選競選主軸。從2017年1月被逼無奈重新零起點走進政壇,到2018年11月幫藍營奪回藍綠雙方事先都做夢想不到會市長易主的高雄,創下臺選舉史的奇蹟,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當選市長後不久,又乘勢而上,宣布參選本次大選的國民黨內部初選。有意思的是,跟綠營內部初選後,賴清德迅速清理傷口強忍委屈團結歸隊截然相反,人們看到的是國民黨初選失敗的郭臺銘和中途退出競爭的王金平,不斷拋出堅持參選的可能性,與其他陣營頻傳曖昧,一直延續到大選報名截止的最後一天。這在世界所謂文明國家選舉史上也是別開生面。實際上,「傍大款」是民進黨每次大選都用上的招數,只不過這一次他們玩的更大。去年6月香港事件爆發第一時間,民進黨就如嗅到血腥的餓狼般騰空而起,其後,拼命渲染芒果乾(亡國感諧音)效應。不止於此,另一方面動用國家機器,無所不用其極地從人格上對競選對手予以毀滅性打擊,下重金僱傭網軍等「現代生化武器」摧毀一切目標。由此形成以恐懼感拉攏選民向自己靠攏和以厭惡感促進選民遠離競選對手的「兩手」並進的選舉戰術。國民黨2016年大選慘敗,很多大陸人士還百思不解:如此多的紅利,怎麼反而民怨沸騰?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一堆肥貓和買辦卡在中間,你給的紅利越多,民怨就越多。這跟香港何其相似。2016大選是國民黨創黨以來第一次全面在野,在民進黨全方位剿殺下,國民黨儘管已經黨產被繳空到奄奄一息,大廈將傾,一群剩下的不肖子孫卻還在孜孜不倦地敲骨吸髓,不到最後一刻不撒手。浮上檯面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王金平,現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也是典型代表,每一步都是自身利益的算計為先,大戰當頭,卻一門心思要躺著進立法機構,在社會一片譁然、黨內強烈抗議之下才萬分委屈地把自己的名字往後挪了挪,可謂丟臉至極。也從側面反映這些國民黨高層與民意之間的距離何其遠。整個大選至今,國民黨的中央猶如氣泡,既沒有感召力也沒有約束力,除了拖後腿幾無用處。從內部初選規則到候選人醞釀推選,根本看不到作為一個政黨的理念價值,更談不上對人民的號召與鼓舞,選民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職位上的各自算計。候選人們亦不遑多讓,把「黨」視作工具,把黨的紀律視作空氣,來去自如。柯說過,韓是被民進黨逼出來的。要不是連一個小小的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的職位都要搶,而且還趕盡殺絕不讓臺北市政府安排其他工作,韓絕不會在三年前被迫重走政治路。這是民進黨全面執政後的一個縮影,不擇手段撲向全社會各個他們認為有油水的部門。猶如忍飢挨餓多年的餓狼,幾十年的蟄伏,多少人員需要犒賞和打點。前文所述,國民黨的高官們有多少是真的為民所苦、為民所想,是真的為民眾福祉在從政在奮鬥?他們跟民進黨不一樣的,只是形式。民進黨與生俱來的草莽氣息讓他們在權利面前毫不修飾,而國民黨則講究面子,心裡要得狠,面子上還要別人來勸、來拱。前者破壞力更猛,後者則更加虛偽。判斷社會政治制度運轉的好壞,無非縱橫兩條線:橫向對執政權力的制衡、縱向各階層訴求的抒發。階層訴求的堵塞導致社會的動蕩,失去制衡的權力則走向威權。蔡在2018地方選舉時的口號是選我才是選擇民主。言下之意選別人就是選專治了。可見她的所謂民主就是利她。這次她的口號是只有她能捍衛民主與自由。那麼看看她是怎樣捍衛的:2018地方選舉慘敗後,一反常規,一批敗將反而得到高升重用,競選中的「手下敗將」倒成為「頂頭上司」,構成世界奇觀。打破事務官提任慣例,將政務任命往下滲透,擴大權力發揮空間。本次大選的關鍵部門,中選會的掌門人本該中立人選,但第一次被執政黨安排為自己的高官,為應付輿論,只是讓其在就職前退黨以矇混視聽。媒體被稱為第三權。在這次大選中,很明顯的是各大傳統媒體輿論幾乎都被執政黨所掌控,僅剩的一個還被抹紅,這在自有大選以來僅見。網絡媒體也一樣命運,大選期間爆出的「卡神」楊蕙如案露出執政黨極端操縱網絡輿論的一角,甚至連臺灣的臉書社群也被幹涉操縱。臺長期秉持的是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念,設有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但民進黨全面執政後,不講規矩、不要面子的狼性顯露淋漓。祭出「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全面追殺政治對手還是小事情,通過人事任命權等手段全面幹預和掌控立法權和司法權,是民進黨日夜不停正在做的。用柯的話來講,臺立法機構已經是政府的「立法局」了。立法機構成為「立法局」的最新「碩果」是引發新的恐懼的《反滲透法》。整部法覆蓋面極廣,卻缺少必要和充分的社會醞釀和討論;懲處極嚴卻缺少必要的罪行認定的細則和標準。其後果就是解釋權盡在當局掌握,說你是你就是,說你不是你就不是。這不是威權什麼是威權?
舉例《反滲透法》第二條:
二、滲透來源:
(一)境外敵對勢力之政府及所屬組織、機構或其派遣之人。
(二)境外敵對勢力之政黨或其他訴求政治目的之組織、團體或其派遣之人。
(三)前二目各組織、機構、團體所設立或實質控制之各類組織、機構、團體或其派遣之人。
去年4月,臺灣立法機構初審通過了「考試院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根據這份草案,當局「考試院」中的「考試委員」名額將從19人降為3人,任期從6年改為4年。其目的只是為了在蔡英文第二任任期內可以安插自己人。在蔡二任內,隨著馬英九時期任命的人選到期,通過換人,大法官、監察院和考試院也將盡數納入民進黨囊中,彼時更將五權在握。現在臺灣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因為「批評政府」而被「查水錶」,那今後呢?民進黨迅速地成為了那個他曾經最討厭的人(威權時期的國民黨),其速度之快、態度之決絕令人瞠目結舌。以抵抗威權為號召的,跟實質性復闢威權的竟然是同一個,也是全球最大的諷刺了。
臺大選有些數字值得一觀:
一是蔡得票在八百萬以上,成為史上最高票,顯示芒果乾效應巨大成功;
二是民進黨雖然立委少了三席,但已然維持了簡單多數,掌控五院一黨專政唾手可得;
三是柯的民眾黨成軍數月即殺入國會,11%的政黨得票率,成為柯邁向2024的強力起點。相反志在延續政黨生命的宋北北雙輸,親民黨徹底告別立法機構,與民眾黨形成另類政壇世代交替。
四是「憤怒玩一回「的郭臺銘結局暗淡。後期兩面下注,最後更是押寶親民黨,收穫慘澹,足見其「政商」之低。假設當時由其代表國民黨參選,結局必然更慘。
五是意圖催出政黨票的標誌性人物:吳敦義和黃國昌都未能當選立法委員,而且都恰好被卡在所在黨的政黨得票率線上。
六是一共19個政黨投入本次大選,意味著政治格局的多元化已成蔚然之勢。
對於2018年來勢兇猛的韓流來說,這一仗可謂慘敗。拋卻外部原因,其實自己也頗多值得檢討之處。其中最失分的莫過於剛剛創造奇蹟拿下高雄市長數月就參選,不僅讓很多中間選民失望,也讓高雄的殷殷選民心寒。這次大選,韓在高雄的得票率僅34.6%,流失20%的選民,整個南部地區好不容易形成的新氣象拱手送回。除卻這些,「韓流」給臺灣政壇帶來了諸多正向的影響。比如喚醒了對民國的認同,甚至讓民進黨的競選看板上都出現了國旗,對民間臺獨的傾向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同時,也及時地讓被淪為食利猛獸的民進黨所遺忘的庶民階層找到了新的出口,並由此帶動整個政治版圖的劇烈重構。
今天的臺灣,藍已不是那個藍,綠也不再是那個綠。可以想見,綠營在此番大勝後,將更加肆無忌憚飛揚跋扈,但復闢威權專治也埋下了更多再次被民意推翻的危險;藍營應該倍加珍惜新加盟的韓家軍,真正把身架放低,從傾聽民心民意做起,徹底洗心革面,並且讓那些大佬們跟宋北北一起攜手郊遊去。
如果始終沒能建構良性的政黨制衡,如果執政一方總要向威權靠攏,那麼所謂的臺灣大選就只是名詞時髦的娛樂遊戲。期待可以出現能夠真正有效監督執政黨、有信念有理想有勇氣有朝氣的在野黨。
民進黨比國民黨更早清楚臺灣不可能獨。所以他們口口聲聲反覆強調已經獨,所以他們雖然已經全面執政,掌握所有的權力,可以強行通過任何法案,卻絕不修改憲法去觸碰實質獨立。以往臺大選往往不是比誰最強,而是比誰最不被討厭。但2020大選第一次由「討厭戰」變成了「恐懼戰」。眼前的恐懼感不僅戰勝了潛在的恐懼感(綠色威權復闢)也戰勝了內政無能、經濟凋敝的焦慮。操縱恐懼感能如此有效的背後其實反映了兩岸實力的極大失衡。兩岸人員互通往來之初,1990年臺灣GDP為1700億美元,大陸為3878 億美元,臺灣相當於大陸的43.8%;而到了2018年,臺灣為5894億美元,大陸為13.89萬億美元,臺灣僅相當於大陸的4.24%。從40到4,在經濟和情感認同方面旗鼓相當的「兩岸」正迅速向地理意義的「兩岸」滑落。極大的勢力轉換帶來的是心態的轉變。從去臺之初的「反攻大陸」到解嚴後的「統一大陸」逐步滑向了「要不要馬上被統治」。面對從未有過的巨大的落差,也讓很多人心生未知的恐懼。撇開兩岸關係,臺灣從地緣政治角度,本就不具備獨立生存的可能;在全球化時代,更是已形成與大陸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而經濟實力差距的越來越大,讓最後一種理論獨的可能也化成烏有。這次大選的結果不僅是恐懼心態的明證,其結果之強烈,恰恰證明了臺灣的政治氣候環境已經完全在大陸勢力範圍內,是對放棄謀求實質性獨立的集體默認,那種可以跟大陸平起平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大選也讓各派人馬現出原形,你倒是看看,哪一個像是能夠拋頭顱灑熱血帶著民眾大幹一場謀求所謂獨立大業的?
莫以顏色看統獨。很多人看到口號上傾中的一派輸了往往就嘆氣,認為統一更加無望。他們也不想想,這些幫派是怎麼丟了政權的。臺灣有一項堅持很多年的調查十分有趣,結果顯示統獨傾向受執政顏色影響跟傳統認知截然相反。說到底,統獨在港臺都只是手段。
莫以選票論民主。前文已述,判斷社會運轉好壞,無非看執政權力是否得到有效制衡,看流動著的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是否及時得到接納。一人一票的選舉體現公平,也反映參選者的選舉能力,但就像應試考,考分不是全部,更不是目標。莫以成敗論英雄。現在的民意如流水,上天入地一瞬間,相信這場大選如果是一年前或者一年後,又將是翻天覆地。誰輸了也不是世界末日,誰贏了也不會成為一世英雄。隔海評說易,設身處地難。說到底,看港臺,就是看自己。
本文作者:元未
2020臺大選後草成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前世今生
聲音|哪一個是真實的香港
對晦暗場域的凝視 | 王墨林講座與劇場攝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