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剛恢復開工第二天,腿妹就被一張圖給驚到了。
金陵大肉包,漲價了!原先4.5元的大肉包現在賣6塊一個,足足漲了1.5元。
(圖源:陽光城市頻道)
看到這樣的價格,腿妹不禁感慨,新的一年還要努力賺錢,不然面對熱愛的大肉包,都沒有喊出「全都包了」的勇氣。
這金陵大肉包究竟有怎樣的魔力,為何讓南京人愛不釋口?
麵皮微微發黃,鬆軟香甜,內餡肥瘦適宜,肉汁四溢,最妙的要數兩者連接處,餡和皮中間那薄薄的一層,既帶著肉餡的鮮味,又不失麵皮的綿軟。
如同南京這座城市,南北皆宜,大氣隨性。自然,這樣的大肉包深受南京大蘿蔔們的喜愛。
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提起大肉包,最先想到的幾乎都是金陵大肉包。算起來,它已經陪伴了南京人20多年。
並不是它的味道無懈可擊,讓所有人喜歡,而是它總能讓人想起金陵飯店還是南京第一高樓的年代。
有人打趣說,金陵大肉包已經是包子屆的愛馬仕。確實如此,6元一隻的價格算得上不菲,但卻是金陵飯店唯一能吃得起的東西。
當年的金陵飯店有多風光呢?
對於普通的南京人來說,金陵飯店就是神秘的代名詞。只收外幣兌換券,不接待衣冠不整的客人,這樣的規定現在看來簡直匪夷所思。
時至今日,金陵飯店早已讓出「南京第一高樓」的位置,但在南京人心中,金陵飯店還是那個金陵飯店,能在裡面吃上一頓或者辦個酒席是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1984年的金陵飯店)
自然,沾著金陵飯店的光,金陵大肉包從一開就帶著別的大肉包所沒有的光環。金陵飯店也因為大肉包顯得親民了許多。
物質不發達的年代,一塊多的金陵大肉包不知解了多少南京人的饞蟲,窗口前曾經每天都會排起長龍般的隊伍。
本地人買的多的是為了帶回去和家裡人一起吃,遊客買的多是把為了它當成特產送給親朋好友。
賣的實在太好太快了,許多排了幾個小時隊的顧客最後只能空手而歸。為此,金陵大肉包還曾出臺過「限購令」。
「每人限購20隻大肉包」,二十其實並不是個小數字,但對金陵大肉包來說只是小意思,不愁賣是它真實的寫照。
賣的好了,自然就有漲價的資本,就像南京的房價一樣。
從一塊二漲到現在的六塊,理解的人會說物價漲得快,不漲價要虧本的,況且肉包子的個頭本來就大,也不算吃虧。
不理解的人會說金陵大肉包就該物美價廉,漲到六塊,讓他們這些每次都買很多的老顧客吃不消。
可無論理解不理解,他們還是會每天排隊,為了記憶中一模一樣的味道。
原先賣包子的窗口是只收現金的,「朋友,身上還有現金啊?借我一點,我轉給你。」這是經常能聽到的話語。
但為了適應時代,窗口賣包子的阿姨也開始會問:「現金還是支付寶?」雖然他們擺弄POS機還不太熟練。
分量不輕的包子一到手,就會產生無法言明的安全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鮮甜濃厚的肉汁瞬間充盈了整個口腔,一個包子下肚,也就差不多飽了。
包子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了,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它的信任和依賴。
讓人銘記在心的不僅僅是包子的味道,更多是和包子有關的記憶。
六朝煙水氣,盡在市井裡。
這氣是包子出鍋時飄出的熱氣,氤氳輾轉間漸漸消散,卻留在了南京人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