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2019-09-28 10:22 來源:澎湃新聞
年近八旬的中央美院教授、知名美術史論家薛永年一直以藝術史研究與評論而知名,畫作十分罕見,作為紫苑書院的倡儀與發起者之一,他與一些藝術史論家的作品與畫家畫作同時展出,相比更有著學者的文氣。
在9月27日的開幕式上,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說:「紫苑書院是完全由這些老藝術家自己創辦的民間學術機構,創辦人包括張立辰及夫人胡萍。他們二位是我的老朋友,多年來,我是眼看著他們對中國畫方面的美術教育,尤其是寫意水墨畫的發展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辛勞,這一點我很欽佩,也很感動。張立辰早年畢業於浙江美院,後來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學院擔任資深教授,而且是學術委員會主任,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引導性作用。退休以後,張立辰不僅在自己的創作、研究上不斷地精進,還創辦了紫苑書院。紫苑書院的創辦主要是為了培養年輕人,以把寫意水墨畫畫種繼續往前推進。這一提議得到了許多老先生的支持,其中我是見證者。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出中國藝術家不僅關注自己的藝術的成就,也關注下一代的青年藝術家的成長。而他的夫人胡萍在持續推動紫苑書院的運營的過程中是勞苦功高,幾年來他們一直在辦高研班,而且是越辦越好,也得到了當地文聯等藝術機構的支持,大家也很感動。」
陳佩秋,《花樹春風又一年》,紙本設色,2002張立辰,《雪地海棠》,紙本設色,1996姜寶林,《現代水墨之一》紫苑書院的發起者、知名美術史論家劉曦林說:「2017年4月,經張立辰、薛永年、姜寶林與我倡議,在胡萍院長辛勞推動下,紫苑書院在北京成立。辦學之初即聘請大江南北七十四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擔任顧問、導師,至今已擴至八十餘人。他們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可稱得上新時代中國藝術之建構者與傳播者。」
薛永年此前在談到紫苑書院時說:「這裡與學院不同,是傳統的書院教育,可以充分發揮傳統教學特點,書院的設立是為了中國畫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為中國精神發揚光大做出貢獻。」畫家張立辰則表示:「我們繼承的是潘天壽等老一輩先生們的遺志,堅持中國畫的純粹性,傳承中國書畫傳統,中國文化的傳統,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
此次在上海金橋碧雲美術館對外展出的這一大展除張立辰、薛永年、姜寶林與劉曦林等的作品外,還有紫苑書院顧問、導師及弟子等,包括朱穎人、劉漢、王同仁、馬其寬、吳山明、徐家昌、胡勃、金鑑才、卓鶴君、盧炘、關乃平、郭石夫、吳悅石、程大利、任道斌、潘公凱、章利國、唐勇力、田黎明、張旭光、陳風新、何家英、李一、陳平以及陳佩秋、劉江、杜曼華、陳家泠、章培筠、陸秀競、楊正新、韓碩、江宏、俞曉夫、老圃、馬小娟、陳琪、包信源、王贊、張碩、包若冰等。
展覽現場,薛永年作品《白描蝴蝶蘭》劉曦林《洛川神》其中薛永年的作品為純水墨寫意蝴蝶蘭畫作,筆致清雅,學者氣足;劉曦林的寫意水仙花卉《洛川神》以草書題跋,筆簡意濃;陳佩秋的青綠山水色彩濃麗,畫面積翠,並有著大量西畫中的光色表現技巧。
展覽同時還舉辦了藝尊軒紅木藝術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藝尊軒木藝創始人包天偉表示,木藝是一種純手工的藝術,中國畫也是手工的藝術,所以這也是手工藝者向中國畫致敬的展覽。
老圃,《南園新供》,紙本設色,2013據悉,此次展覽由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共同主辦;北京紫苑書院、金橋碧雲美術館、上海藝尊軒共同承辦。金橋碧雲美術館坐落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橋碧雲國際社區,是浦東新區設立的第一家公立美術館,將致力於打造以「新海派」文化為核心的「新美術」館空間。
開幕現場展覽現場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展覽時間為9月28日至10月13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紫苑墨痕,陳佩秋,薛永年,寫意畫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