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20餘年,他不忘電視劇藝術根本,拒絕浮躁,追求精品,他胸懷國劇事業,為行業進步傾盡全力,2015年他帶領團隊以《琅琊榜》《偽裝者》幾部優質作品震撼電視劇半壁江山。"
這是2015年安徽衛視國劇盛典上侯鴻亮斬獲年度行業人物貢獻獎時的頒獎詞,接連幾部高品質高收視率的電視劇熱播也讓這位幕後的製片人越來越為觀眾熟知。熒幕上的侯鴻亮高高瘦瘦的,人們都說他是製片人中的帥哥。生活中的侯鴻亮文質彬彬的,說話不端架子不擺譜,跟他合作過的演員們都親切地稱他為「侯大大」。做電視劇這麼多年以來,侯鴻亮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但是他唯一的目標還是把戲做好。
侯鴻亮,1976年出生於山東省,1992年入行,先後從事攝像、導演工作,後改行製片,中國內地製片人,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 2008年《闖關東》, 第27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 第24屆金鷹獎最佳電視劇。
■ 2012年《溫州一家人》, 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第1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電視連續劇金獎。
(《溫州一家人》海報)
■ 2014年《父母愛情》,第二十屆上海電視節白蘭獎,第三十屆電視劇飛天獎入圍劇目
■ 2014年《戰長沙》
(《戰長沙》海報)
■ 2015年《偽裝者》,第三十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
■ 2015年《琅琊榜》,第三十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
(《琅琊榜》海報)
■ 2015年《他來了,請閉眼》
製片人身份的開始
侯鴻亮當製片人是屬於半路出家。他1992年進入這個行業,最開始是從攝像做起的,後來又朝著導演的方向發展,其中1998年由他執導的《一米陽光》還獲得了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和山東省優秀電視劇評獎一等獎,這些經歷都為他後來成為一個優秀的製片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後來,侯鴻亮又去了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當時就有人建議他去當製片人。在那個時候我們國家還沒有像樣的製片人隊伍,製片管理制度在我國發展的並不成熟,而且製片人在劇組的地位也很低,在當時的觀念下製片人就是管錢的,基本上跟創作沒有什麼大的聯繫,就是再這樣的環境下侯鴻亮開始了他的製片事業。現在侯鴻亮已經在製片人這個位置上做了十多年了,中國的製片人制度也在不斷地進步和成熟,侯鴻亮也在持續地用作品去證明自己從業的價值。
提到侯鴻亮,還有兩個人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個是他的師父孔笙導演,還有一個是他的同門師弟李雪。侯鴻亮說:「孔笙是我們團隊的精神核心,我們作品中的價值觀、細緻風格很多是受他影響。」孔笙對於侯鴻亮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孔笙90年代初進入山影開始拍戲,比李雪和候鴻亮年長十歲左右。在半封閉的山東影視集團,孔笙帶領著李雪和候鴻亮進入影視行業,開始職業生涯。李雪和候鴻亮稱孔笙稱為「孔哥」,稱「孔笙是我們倆的老師」。在候鴻亮的眼中,白羊座的孔笙充滿童心,能夠發現別人的好,中文系畢業的他不偏激有寬容之心,影響了19歲就進入影視行業的他所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李雪也是學攝影出身,擅長用鏡頭語言打動人心,後來跟著孔笙慢慢嚮導演方向發展,《偽裝者》是李雪離開孔笙獨立執導的第一部劇,對此侯鴻亮也給予充分的信任,《偽裝者》的高收視率和好口碑也讓李雪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
在這個團隊中,他們分工很明確,孔笙李雪負責把內容製作好,侯鴻亮則負責與別人交集,共同打造國產良心劇。這幾個大男人看起來人糙,可是做起戲來卻一點都不含糊,就拿前段時間《琅琊榜》熱播時,劇中優美的構圖被觀眾津津樂道,面對無數讚譽侯鴻亮說:「這是基本功,一部片子包括影像、構圖、歷史考證以及人物邏輯、故事邏輯、情感邏輯……我們的團隊這麼多年一直沒有放棄認真的態度。」正是由於這一份認真的態度這一份堅持,侯鴻亮團隊才能做出這麼多好口碑的電視劇,成為國劇的標杆。
從《闖關東》、《溫州一家人》、《北平無戰事》到《戰長沙》、《琅琊榜》和《偽裝者》等,侯鴻亮團隊一次次向觀眾展示了國產良心劇的魅力。「山影出品,必屬精品」似乎已經成為全國影視劇行業和觀眾所廣泛認可的一句話,確實這麼多年來山影出品了很多精品的國產電視劇的代表作,這些成功當然不是偶然的。作為山影前掌舵人,侯鴻亮在其中的貢獻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演員、劇本的選擇上,侯鴻亮都有自己的堅持。
挑選演員——合適是唯一的標準侯鴻亮坦言:「我們挑演員也非常嚴格,熱衷參加綜藝節目、真人秀而耽誤工作的演員我們不會選擇。演員靠綜藝成名,持久力是很短促的,演員終究需要靠演技證明自己,所以我們一直與氣息相通的演員合作。」演技是侯鴻亮十分看重的一點,但是光有演技還是不夠的,他覺得演員和劇中人物氣質的相符是最重要的。這兩年在侯鴻亮製作的劇中不乏年輕演員的身影,他們有顏值,但往往演技卻不受認可。在拍攝《戰長沙》時,所有人都不明白他為什麼選霍建華,覺得他和這部戲氣質不相符。但侯鴻亮認定這個國民黨高官的公子哥,一定要與其它人在形象氣質上區分開,霍建華就是最好的人選,霍建華在這部劇中的完美表現證明了侯鴻亮的選擇是正確的。《他來了,請閉眼》在演員人選敲定之前,不少粉絲紛紛推薦自己的偶像,但侯鴻亮又選了霍建華,談及二度合作,侯鴻亮說:「老霍身上有一種天然萌,這是國內別的演員沒有的,挺難得的。無非有人質疑他的身高與小說的描寫有點差距,這根本不重要,別忘了我們還有專業的導演和攝影,要鏡頭幹嗎呢?「這一次,霍建華同樣沒讓侯鴻亮失望,這也再一次證明了在挑選演員時合適才是最重要的。
(《他來了,請閉眼》霍建華劇照》
同樣在《琅琊榜》和《偽裝者》中有著良好表現的王凱也是,侯鴻亮說:「《知青》、《北平無戰事》讓我看到了王凱的潛力,他的可塑性非常高,又能沉下心來演戲,這種踏實的作風在青年演員中很難得,我就把他籤下來了,他果然也沒讓我失望。」王凱也表示侯鴻亮和團隊中的老師們跟自己像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在他失去方向和信心的時候將他拉了回來,給了他重新演戲的希望和信心。在王凱的身上重疊著無數普通人奮鬥的軌跡,無論是他的拼搏、還是他的成功都是激勵著我們普通觀眾,是寶貴的存在。
(《偽裝者》王凱劇照)
挑選劇本——打動人的才是最好的針對時下出現的IP熱的現象,侯鴻亮表示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儘管熱門的大IP可以帶來知名度的效應,但是是否可以做影像化的嘗試還是需要具體地去考證和分析,不能盲目地去改編一本熱門的IP,而沒有做出視覺影像上的充分考慮,這樣只能適得其反。侯鴻亮認為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夠打動他,他表示他在挑選劇本時是十分感性的,只有能觸動他的作品他才會考慮是否將它進一步影像化。侯鴻亮說:「當時,看《琅琊榜》《他來了,請閉眼》小說我本身就很喜歡,才買下它們。我並不是去考慮它有多少的優點和缺點,要觸動我才可以。」
把作品做成品牌
「我希望,我拍的每一部作品都能成為一個中點,而不是終點,生命力能不斷延續,會有電影、有漫畫,以及其它衍生產品。與其一年拍10部戲、每部戲拍完又回到原點,不如爭取把每部作品做成品牌。」這是侯鴻亮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與其追求在數量上的成就,注重每部劇的品質,把每部作品都做成品牌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也是對於觀眾的尊重,現在傳統的電視劇正在遭遇多方面的壓力,很多年輕人都表示他們現在已經很少看電視劇了,所以能夠讓那些不看或者很少看電視劇的觀眾能夠重新回到電視機前,才能實現一部作品的價值。但是如何才能將作品做成品牌就成了侯鴻亮團隊索要思考的最重要的問題。在演員和劇本的挑選上也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把作品做成品牌的宗旨也是貫徹始終。但是除了演員和劇本的挑選,還有更多方面是值得去考慮的。
尊重專業性
現在,電視劇市場的口味是多元化的,觀眾的口味也越來越多元,如何在多元的電視劇市場中獲得成功,這其實是很難找到規律的。但是尊重專業性成為其中很重要且是不容忽視的一點。侯鴻亮說:」我不反對把電視劇當作商品,但它應是藝術商品。現在還有多少人重視光影藝術的運用呢?你能否運用視聽手段講好故事?你是否在意拍攝的場景、光線?光影藝術很多時候用語言無法表達,而很多從業者忽略了這些,為了追求速度恨不得兩天拍一集,我非常反對這種做法。」侯鴻亮的團隊並不能算得上是一個高產的團隊,對他們來說一年製作2、3部電視劇已經算得上是很多了,因為對於細節的關注和精準要求總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這就導致了每一步戲的創作周期都偏長。侯鴻亮做過一個計算,前期他讓導演花在劇本上的時間至少是三個月,到拍攝期至少四個月,再加上後期製作,基本上一部戲都要花一年以上的製作周期。但是,這樣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犧牲了利益的最大化,對此侯鴻亮表示:「我覺得產量和商業利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我的理念是,一個內容公司還是把自己劇的品牌、公司品牌要做好,因為未來品牌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我們是通過一部部的戲,奠定了一個團隊的品牌,從而奠定一個公司的品牌,我覺得這樣做挺好的。」
不僅是在製作周期上,很多方面都能看出侯鴻亮對於專業性的尊重。以《琅琊榜》為例,這是一個架空的故事,沒有歷史坐標,如何呈現古人的風貌?侯鴻亮他們參考了大量史書,最終,服裝定在唐代以前,但美術和道具定到宋代以前。在人物問候施禮的姿勢上,讓禮儀指導選擇相應的最有代表性的方式,就這樣將電視劇框架慢慢填充起來,也讓電視劇更具有真實感。侯鴻亮說:「國產劇已經基本實現商業流程的專業性,但如果每部戲都能在表演、製作水準的專業性上更進一步,整個行業的狀態就會越來越好。」
(《琅琊榜》胡歌定妝照)
尊重產業規律
如今,電視劇行業成了低門檻行業。熱錢湧入,從外部行業進入這個領域的公司前赴後繼,掙快錢的浮躁心態很不利於行業生態。中國現在每年生產的電視劇中,幾乎有一半沒有播放平臺,而能播出的一半裡又只有50%能夠盈利,其中只有少數能產生比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比如,一種題材得到市場認可後,類似題材趕緊跟上,這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此外,中國有獨特的電視臺生存環境。那麼多電視臺需要買電視劇去填充時段,但能提高收視率的好劇十分有限,因而就出現了好幾個臺同播一部劇的情況,也導致一些品質低劣的國產劇濫竽充數。這樣,近幾年來國產電視劇丟失了很大一部分的觀眾群,韓劇、美劇、英劇等也趁此機會侵入中國電視劇市場,佔據了半壁江山。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如何做到將每部作品都做成品牌就是一件很難但是是必須要去思考的問題。
侯鴻亮表示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尤其要做到尊重這個產業獨有的發展規律。同時,將一部電視劇看作是一個產品,要全面開發這個產品的產業鏈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目前,國產電視劇的盈利模式還是十分單一的,主要是靠版權的銷售,如果可以開發出更完整的產業鏈,國產電視劇市場就能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嘗試改變
去年,侯鴻亮團隊在製作傳統電視劇的同時還做出了一個新的嘗試,就是同時製作播出網劇。網劇製作的難度十分大,因為小說本身就有大量的書迷,所以就要去充分考慮這些書迷觀眾的需求,但是眾口難調,而且如果過多的去考慮觀眾的需求又會很容易丟掉自己,所以如何做到這兩者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既不能完全遵從小說,也不能夠脫離小說。侯鴻亮說:「我覺得,對一個作品的理解,要堅持呈現在這個作品裡。我們可以去了解觀眾的需求,但是不能去迎合。」去年侯鴻亮團隊製作的網劇《他來了,請閉眼》就是根據熱門的小說改編的,雖然收穫了很高的收視率,但是劇中的一些情節和人物選角還是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吐槽,觀眾可能是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心裡有著不同的角色形象。但是這些也給了侯鴻亮新的經驗教訓,今年他的另一部網劇《鬼吹燈》正在製作中,相信這些經驗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一直是個被動的人,面對選擇喜歡順其自然,往往也水到渠成……這次,就讓我任性一回吧……感謝」。這是侯鴻亮選擇從山影離職時在微博上寫下的一段話。侯鴻亮是在山影上市的前一天提交辭職信的,很多人會對他的這一舉措感到不理解,為什麼要選擇在最輝煌的時候離開?我相信,在他做出這個決定前他的內心肯定也是十分複雜的,畢竟這麼多年,他見證了山影的不斷壯大和輝煌,山影也記錄了他在這裡的美好時光,走了之後侯鴻亮面臨的困難可能也是無法想像的,但是他知道他到了必須要走的時候了。侯鴻亮說:「我要保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影響,這個很重要,但上市對我創作真的是有影響的,我不擅長那個。所以我想,大概到了該走的時候了。」山影上市前面臨的資本運作層面的諸多事項,對他的創作產生了直接影響,也讓他感覺偏離了自己想要的方向,因為他打心底裡只想做個拍些好戲的製片人,他才不得不走了。現在的侯鴻亮還是跟自己熟悉的團隊待在一起,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這才是他感到最開心的事。
結語
我想,任何人生來都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都是在慢慢摸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是只有堅持才能做好一件事,並且要一直堅持下去。
現在的侯鴻亮儘管已經是公司的董事長,但是製片人還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他享受這樣的過程,做好每一部戲仍然是他從業的唯一目標,未來他將帶領著他的團隊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李謝,中國傳媒大學14級影視製片管理專業。
喜歡一切打動人的文字、電影。
夢想抖腿,賺錢,行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