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藍魔Only
我在這部電影裡感受到很多,關於人性、選擇、真實、傳承、對生命迷茫的探索、小我與大我……
記錄我自己比較有感觸的兩個點,電影裡著墨並不突出。關於家庭,一個是夫妻關係,一個是母子關係。
- 1 -
夫妻關係
當看到王敏佳(章子怡 飾)寫那封信的時候,我就預感到她的老師許伯常(王鑫 飾)或是師母劉淑芬(鄭錚 飾),兩個人中會有一個人自殺。
劉淑芬,對丈夫言語的謾罵和動手,依舊釋放不了她對婚姻強烈的無力感。
許伯常,對她漠視甚至是嫌棄(從不共用杯子和碗筷),他看不見妻子對她動不動就打罵背後的情感訴求與渴望,她那看似強大背後的脆弱。同樣,劉淑芬的處事也無法給到他去看見她的動力。
她渴望,向他索取;他厭惡,逃離。一個在不停地要,一個無法給予,關係卡住無法流動。
終於,在那封信出現後,劉淑芬把長年積壓的在精神與性兩者都無法獲得滿足的壓抑與憤恨,轉嫁在了王敏佳身上。
劉淑芬只想洩恨,而已,只是事情發展得超出她的預期。在王敏佳被眾人毆打躺地上不動彈時,她充滿恐懼、顫顫津津挪到王敏佳身邊,她心裡渴求王敏佳不要死。
當她摸到王敏佳沒有脈息時,她跌坐在地上,起身逃離,回家,與丈夫錯身而過,走到院子的井邊,毫不猶豫地筆直跳入。
被毆打致死和跳井的畫面接連衝擊,兩條生命的揪心逝去,身體堵得慌。導演甚至不給觀眾一個緩衝的時間,也許只有這樣才足以形成巨大的衝擊感吧。
劉淑芬清楚地知道王敏佳沒有勾引她的丈夫,她當時完全陷入在自己洩憤的劇情裡,當她看到王敏佳被毆打躺在地上一動不動時,她徹底清醒了。
她無法面對因自己讓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消失的自責感,在操場上就想好了要自殺。
劉淑芬回家遇到丈夫許伯常,是命運給她的最後一個機會。如果,如果丈夫能在這個時候給她點關懷,哪怕只有一點點,她是不是會對投井有點猶豫?即使仍決絕要跳井,對她來說,也算得上是對她生命的一絲安慰吧。
她,其實還是善良的,要不然不會因為愧疚選擇自殺,只是對老公的仇恨蒙蔽了她的心智,讓她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
當一個男人,長期無法在心理與生理(精神和性)上滿足妻子,又不果敢地選擇結束關係時,那就是給家庭埋下了定時炸彈。妻子壓抑爆發之時,就是炸彈爆炸之日。
-
延伸閱讀:《為什麼,總是會向愛無能的人索求愛?》《中國式好人》《痛苦的中國式陪伴》
-
- 2 -
母子關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說多少都不為過。
張果果的母親(林美秀 飾)說他難得回家,包餃子給他吃。他回到家,母親在廚房,邊把肥肉從肉餡裡挑出來,邊抱怨:在那個人那買肉幾年了,居然在攪拌機裡給她添了肥肉進去。
張果果(張震 飾)親暱地和母親說,我們到外面去吃飯。在一家三口出門前,他快速回到廚房,把打算包餃子的肉餡連同裝餃子的碗盤一起扔進垃圾桶,再出門。
是的,就是這個帶暴力性質的畫面讓人困惑,尋常誰會把碗盤一起扔掉?
張果果整個人呈現出抑鬱的氣質,讓人覺得他活得很重。回看他的家庭:
①
他的母親,給人違和感。是什麼帶給我這種感覺呢?
兒子難得回來一趟,作為母親想讓兒子吃點好的,肉餡已買回來了,肥肉加進去了,既成事實。
她若真的看得見兒子,真誠地想讓他吃點好的、想讓他回家開心些,她會怎麼做?
第一,她可以去菜場重新買包餃子的肉餡,回家包給兒子吃。即使吃飯時間會耽擱些,她向兒子說明下情況,兒子感覺到的只會是滿滿的母愛;
第二,她若擔心來回折騰時間會太晚,她可以寵溺地對兒子說:「兒子,包餃子的肉餡被媽搞砸了,你下次回家媽再包給你吃。今兒媽帶你和你爸去外面吃頓好的。」兒子感受到的依然是滿滿的母愛。
如此,生命積極、開放、流動,充滿生命力。
可他母親是怎麼做的呢?邊抱怨邊拿筷子從肉餡裡把肥肉挑出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而且在我看來幾乎難以完成的過程,從肉餡裡能把肥肉挑乾淨?
挑完肉餡包完餃子再煮餃子,到底兒子什麼時候能吃上這頓飯?她有想過嗎?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只管挑肥肉。
②
他對母親顯現出來的親暱感,與他倒掉碗盤的暴力畫面,是如此的不協調。
鏡頭裡有個畫面,他爸爸把剝好的桔子,放在他母親手裡給她吃。他母親那一刻給人的感覺,是孩子,像孩子一樣需要周圍的人給她呵護。
張果果的成長,享受不到被看見的快樂,他母親沒有灌注愛的能力。他對母親有諸多的不滿,有沒有仇恨不好說,至少是很不滿的。可超我的道德,孝道,要求孝順父母,他恥於面對自己對母親的不滿。
我們一定要愛父母、愛父母的全部嗎?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喜歡的、不喜歡的部分,父母也一樣。
我們允許自己為人,允許自己可以不喜歡父母身上我們所不喜歡的部分,不壓抑自己真實的不喜歡的體驗;也允許父母剝離掉偉大父愛母愛的光環;我們與父母是平等人格的人,誰也不是誰的所有物。
他對母親不滿,可又要表現出愛母親。他不能對母親做什麼,所以只能把衝突在當下轉嫁在肉餡和裝肉餡的碗盤上來釋放他的攻擊性,很用力地,統統倒掉,恨不得連同那些成長中不愉快的記憶一併倒掉。他練擊劍,也是個釋放攻擊性的方式。
李雪:張果果的媽媽,隨時會因為一件小事兒,陷入失控的崩潰當中,無法再具有正常母親的功能和基本理智。這是張果果抑鬱的根源。
③
他難得回家,也許會說他工作繁忙,真的是嗎?
如果家裡溫馨,能真實地感受到父母的愛,誰不渴望回家?誰沒有疲憊的時候?這樣的回家,是發自內心出於本心的,是滿足自己需求的體驗,滋養自己的。
如果在家無法感受到溫暖,甚至會有壓迫感,那每一次因為盡孝道的回家,都是對自身的損耗,是無可奈何,是背離自己需求的體驗。
對父母報喜不報憂,真的是我們孝順懂事嗎?實相是什麼?
是我們潛在的不信任父母有承擔的能力,是我們與父母沒有建立流動的關係,我們沒有去表達的動力,是一種不易被覺知的疏離。
我們不願意去面對,我們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但因血緣無法改變,決定了他們一生都是我們父母的事實無法改變,所以我們往往要給自己冠一個懂事孝順之名,讓自己好受些,讓自己逃離實相。
④
沈光耀的母親(米雪 飾)與張果果的母親形成鮮明的對比。
前者獨立有智慧,全然滿足孩子,沈光耀(王力宏 飾)陽光、人格健全;後者不獨立,自身需要向外抓取生存,看不見孩子,張果果抑鬱內斂。
播撒看見的種子,用生命影響生命。
與你在一起的時刻,我的眼裡、心裡只有你。我看見你,我感受你當下的感受,我的傾聽,不是為了滿足自己潛在的控制欲,也不是為了用於發表意見來表現我自己。
看見的前提,是真誠。如同真、善、美,前提是真,沒有真的善是偽善,沒有真的美是假美。
而不帶真誠的「看見」是假看見,長cháng不了。
文章作者 | 藍魔only
轉載來源 | 藍魔only ID | lanmo_only
圖文編輯 | 林詩野
文章插圖 | 摘自網際網路
延伸閱讀:
◉《那麼多年了,你依然在渴望他看見你》
◉《看見,是真正的慈悲》
◉《養育孩子,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