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博物館中,有一幅世界著名的油畫,它被該館視為珍寶,並且館方還特意為其製作了一條秘密通道,宣稱「一旦出現危險,其他的畫作可以不管,但是該幅畫必須要進行單獨轉移」。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這幅被如此重視的畫作,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它的作者又會是誰?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西方悠久的繪畫歷史中,有三幅畫作最為著名,它們分別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委拉斯凱茲的《宮娥》、以及倫勃朗的《夜巡》。《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如今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作為一幅表現城市婦女形象的畫作,達文西將蒙娜麗莎的典雅與恬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宮娥》誕生於1656年,是西班牙畫家迭戈·羅德裡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凱茲的得意之作,現今收藏於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宮娥》是一幅具有風俗性特色的宮廷生活畫,描繪了一位稚氣未脫的小公主,以及一名跪獻水杯的宮女,整幅畫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與情調。
《夜巡》是荷蘭畫家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茵於1642年所作,其所表現的內容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連隊的群像畫,整幅畫作雖為靜態,卻因人物的神態多變而將動態之感躍然紙上。
《夜巡》相比於前二者,更是顯得標新立異,《蒙娜麗莎》與《宮娥》,都屬於歐洲傳統畫作之典範,畫中人物多以中規中矩為主,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不過《夜巡》卻完全採用了不同的風格,作為17世紀荷蘭最著名的油畫家,倫勃朗幾乎成為了國內油畫生意最火爆之人,無論是貴胄公爵還是平民百姓,都紛紛前來要求其為自己作畫,並以此為榮。
倫勃朗之所以會受到如此歡迎,正是由於其畫技獨特,能夠善於利用光影效果,以明暗對比的方式,令畫中人物更加立體生動。除此之外,倫勃朗還突破歷代畫作之瓶頸,獨家採用了動態描繪靜態的方式,脫離了此前僵硬、緊張的人物形象畫法,而是著重對人物神情動作進行細緻刻畫。正是因為倫勃朗有如此「絕活」,才令其在繪畫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倫勃朗向來具備藝術家的一切特性,除了高超的畫法與良好的藝術修養外,同時也擁有不諳世故的倔強。在接到《夜巡》訂單時,倫勃朗異常高興,因為畫作是由當時民兵聯防隊專門訂製的,畫中所有人都拿出100荷蘭盾,用以支付自己的工錢。
按照正常程序,倫勃朗的畫作內容,應該是官兵們整齊排成一列,猶如集體照一般。可是倫勃朗卻認為,如此作畫有違自己的繪畫初衷,故此才盡情描繪,出現了今日我們所見到的《夜巡》。不過倒黴的事情接踵而來,《夜巡》作品完成後,立馬引起了不少聯防隊員們的憤慨,因為倫勃朗太注重於繪畫布局以及神態動作,未能將所有人的臉部完全畫出,致使聯防隊員認為自己所花費的錢財不值,氣的一紙訴狀將倫勃朗告上法庭。
自從成了被告之後,倫勃朗的繪畫生涯算是徹底告終,再也沒有人敢僱傭他為自己作畫,而過慣了揮金如土生活的他,也在幾年之後變成了身無分文的窮光蛋。不過聯防隊中並非所有人都對《夜巡》抱有偏見,聯防隊隊長班寧·柯克上尉就對該畫作傾慕不已,甚至在其當上市長後,還特意將《夜巡》掛在了自己辦公室的牆上。
《夜巡》最終還是被放置於博物館內,但是它的命運似乎與其主人一樣,同樣遭遇到了很多的坎坷。1911年時,有一位醉酒男子,在博物館觀看《夜巡》時,突然開始發起酒瘋,隨即用隨身攜帶的刀具,將畫作砍出了一道口子。1975年時,有一位失業教師,用一把麵包刀對著《夜巡》猛砍,導致畫作多處遭到創傷。至1990年,又有人將酸液報復性地潑灑其上,致使《夜巡》表面出現大規模腐蝕損毀。
不過相比於以上的肆意損毀,最為嚴重的破壞,還是班寧·柯克上尉在當上市長之後的行為。他由於太過喜愛《夜巡》,以至於不顧勸阻,私自命人將尺寸為363 cm × 437 cm,重300多公斤的《夜巡》強行分割,掛在自己的辦公室。如此一來,畫作全景因為分割而部分丟失,倫勃朗苦心設計的「立體感「頓失,雖在分割之前,他也曾命人將畫作完整複製,但是依然難以彌補原畫的缺失,成為了藝術史上的莫大遺憾。正是因為如此,為了能夠妥善保管《夜巡》,荷蘭國立博物館特意建成了一條秘密通道,專門用於在發生火災等緊急時刻轉移畫作,爭取其受到最小傷害。
2019年7月9日,荷蘭國立博物館啟動了一項有史以來最大的研究與復原項目,旨在復原名畫《夜巡》。此次復原工作,將使用國際最新數位化復原技術,並通過數字照相原理,真實可靠的確定原畫作色彩。除此之外,他們還向歐洲最大的塗料供應商採購了大量的塗料,以此對原畫缺失處進行修補復原。據荷蘭國立博物館館長稱,此次復原工作雖然艱難無比,但是從整體來說,他們有信心在3年之內,將《夜巡》的內容全部完整復原出來。
談及此處,我們在驚嘆高科技帶來的奇蹟之餘,更要感謝文物修復專家們的努力,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能令人類的文化瑰寶得到妥善的保護,繼而將古老的油畫藝術傳承下去。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