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的共享電動機車有三大廠牌,WeMo、iRent、GoShare,還有高雄獨有的共享電動車Gokube,大家試過了嗎?
WeMo是最早投入市場的共享電動機車,母公司是光陽機車;iRent是和運租車,在app上面除了租電動機車以外,還可以共用app租用汽車,但是就顯得app的用戶體驗不太順暢,在還車的時候也需要拍照確認你停的位置是不用收費的可停車位置;GoShare是Gogoro提供的服務,也是唯一有兩種車型可選的品牌,分為100cc的小車跟125cc的重型機車;Gokube是獨立的創業型公司,網路上說的是由英雄聯盟的前總經理創立。
先說我的個人經驗,我租過iRent、GoShare,是今年的過年期間體驗的,整體的感覺很不錯,也很方便。
但還是有些缺點可以分享一下:
1.臺灣的線上支付可謂百家爭鳴,但還是以信用卡的普及率比較高,也有可能我沒有街口支付,所以上面的兩個租車都是用信用卡綁定的方式,在大陸習慣微信支付跟支付寶的我們,會覺得有點麻煩。因為我當時的場景是臨時想用,就想立即審核通過,需要填的表格跟拍照手續較多,但如果是在家裡先準備好,先註冊帳號綁定付款方式,應該就會舒服一點
2.在桃園期間,我比較多使用Goshare,他有兩款車型,一款大一款小,可能是因為gogoro是桃園的公司,所以我家那邊的Goshare比較多可以選,但麻煩的是app的操作不太熟練,導致會感覺很難控制,流程上就是先找到車->開鎖->取出安全帽&帽套->發動引擎,騎完以後->腳架停車->打開車箱放回安全帽(帽套記得自己丟掉)->結算,每次我都在發動引擎、取/放安全帽的時候花了幾分鐘時間弄app,那時的感覺就是因為app操作問題害我損失幾塊錢,心裡覺得忿忿不平。
3.再來是幾大廠牌在各地佔據的份額不一,所以很難用一個app走闖全臺灣,你必須把上述的幾個共享電動機車都下載下來並註冊好,才有可能走闖天涯。
4.從騎乘體驗來說,GoShare我騎了兩款車都有爆衝感,在啟動的時候比較明顯,相比之下iRent就比較舒服,車型坐起來也舒服好控制很多。
5.最後這點跟臺灣無關,我很懷念上海的共享電動自行車"享騎單車",到現在我的押金都還拿不回來呢...
從各家投入的運營地區來看:
WeMo:雙北、高雄
GoShare:臺北、桃園
iRent:主要城市都有
Gokube:高雄only
從上面的運營地區可以看到,iRent還是最齊全的,大家可以看下自己比較常在哪裡出沒,先把可以用得到的app下載跟註冊吧!但是這也是目前的運營情況,可以大膽預測,等到我們可以回臺灣的時候,能用的城市一定更多,敬請期待!
各家在自己的app上都有標註可使用範圍,在使用前,可以先看看自己的要去的地方能不能支持,避免發生停不了車的意外。
這是WeMo的服務範圍
WeMo是我妹妹在臺北讀大學,由於學校離捷運站很遠,所以常常使用,這也是符合大陸共享單車的理念,服務最後一裡路的概念,她說捷運站出來騎Wemo,5分鐘內就可以到學校,以前都要走路20分鐘,光是這點,我就覺得臺灣的共享電動機車很棒!
我們可以看下WeMo官方網站的標價,的確是有針對學生族群做了優惠的方案
既然提到的價格,那就再講下其他家的價格
GoShare:4月1日至4月30日起步價0元,20分鐘內免費,之後每分鐘2.5元
iRent:前6分鐘10元,之後每分鐘1.5元
Gokube:1.5公裡及前6分鐘10元,之後每公裡4元或每分鐘0.25元
上面只有Gokube比較特別,是電動自行車,時速最高只有25km/hr,其他都是一般的電動機車
由於這幾家都是需要手機操控,所以相比大陸的共享單車,這幾家共享電動機車都有提供充電的usb插孔,這是個非常貼心的服務,可以讓大家在騎車的時候充一點電,寫到這裡我就想起曾經我真的在上海租共享單車的時候發生手機沒電的窘境 ;值得一提的是GoShare的輕型車款有提供手機架,可以把手機掛在機車龍頭的位置,更神奇的是,還可以無線充電!
整體來說,GoShare的app介面還是最令人舒服的,當然也有私心是因為Gogoro是桃園的公司啦,設計感也比較強烈,也可以從各家的官方網站上面看出差別 ;其次就是WeMo,可能是比較針對學生族群,所以在設計上也比較怡人 ;iRent的官網、app、車型就有待加強了,可能這家公司更注重的是實際的騎乘體驗吧!
可以看下GoShare官網的視覺體驗
最後看一下各車子的長相做為結束
圖片都是從官方網站上抓下來的
互動時間:騎過的朋友們可以分享一下經驗在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