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自然紀錄片,一般人會想到「BBC出品,必屬精品」。但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國內紀錄片人的作品正在肉眼可見地進步。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無論是攝影、剪輯還是文案,皆是一流。如果不是因為上線時間過於「特殊」——2020年1月24日至29日(大年除夕至初五),當時全國的目光都聚焦於一座傷城——或許,這部紀錄片不至於如此默默無聞。
撰稿|王布布
編輯|鮮 於
校對|許 靜
出品|Figure · 紀錄片
人所共知,BBC是自然紀錄片的行業天花板,其出品的《地球脈動》《冰凍星球》《藍色星球》《王朝》《七個世界,一個星球》等等,豆瓣評分都在9.5以上,部部神作。
看這些紀錄片,會為自然的壯美神秘而震撼,為生靈的頑強有趣而感動,為不同文化的智慧和多樣性而驚嘆……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人,當我們跟隨影像的腳步遍覽世界之後,會更想了解腳下這片土地,了解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
國內的紀錄片人一直在為此努力。2019年,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記錄了一粒種子的花開,《我們的動物鄰居》書寫著鋼筋水泥城市中的人與動物的溫情;今年年初,《蔚藍之境》首次把目光對準了浩瀚無垠、神秘莫測的海洋。
這是中國的紀錄片團隊第一次以自然紀錄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拍攝海洋的故事,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內容最為全面的海洋拍攝行動。
海洋拍攝向來難度高、風險大、對技術和耐心的考驗極高。國內紀錄片很少踏足這個領域,但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不凡。
《蔚藍之境》共有6集,攝製組花了4年時間,從季節、潮流、濱海溼地、海島、海灣、生存挑戰6個角度,踏遍中國4大海域,拍攝了120個物種,體型龐大的布氏鯨、抹香鯨,到比恐龍更早的古老物種中國鱟,再到微小的珊瑚卵團、浮遊生物,涵蓋多個生物種類,生命的奇蹟與自然的奇觀爭相上演,精彩紛呈,美不勝收。
無怪乎許多人感嘆「一流水準」「不輸BBC」「這次厲害了我的國!」
豆瓣評分9.3分,國產自然紀錄片當之無愧最高。
除此之外,《蔚藍之境》還紀錄了被傷害的這片深藍。
隱秘的角落
渤海遼東灣的冰面上,一隻斑海豹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幼崽在學遊泳。小斑海豹必須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學會各種生存技能,然後離開媽媽獨自生活。
遊啊遊,小斑海豹精疲力盡,幾次想爬到媽媽身上休息。但媽媽一時也沒找到可休息的浮冰,只能帶著幼崽一直往前遊。
《蔚藍之境》導演以一個蠢萌可愛的斑海豹寶寶學遊泳、媽媽被雄性不懈追求的故事來開頭,讓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在她們心下隱隱留下一點擔憂。
遼東灣結冰區是世界上斑海豹八個繁殖區中最南端的一個,海域每年冬季有近4個月的冰封期,今年氣溫偏高,海冰融化比預想得早,往來的船隻將浮冰切割開,斑海豹的生存變得更困難了。
我國海域內斑海豹的歷史最高記錄是8000頭左右,然而,漁民曾經的大肆捕殺、圍海造田、過度捕撈、航道破冰、資源開發、氣候變暖……各種因素影響下,現今國內斑海豹的數量已不足2000頭。
等小斑海豹長大,繁育後代、教育遊泳時,也許浮冰面積會更小,要花更久的時間找到落腳地。
《蔚藍之境》中,充滿了類似的「套路」感。
導演們用4K超高清技術,配合高超的鏡頭語言,把大自然的美呈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他們也用海洋生物或搞笑、或感人的故事,引人共情:
腿受傷的丹頂鶴在鶴群中格外落寞,等到同伴飛走了,它無助地在原地哀鳴,最後拖著斷腿掙紮起飛;
色彩豔麗的法螺整個冬天不吃不喝,守護著2萬顆卵;
一頭雌性抹香鯨和族群走散了,進入淺海區,救援船在引導她入海,但它已經耗盡力氣了,最後孤獨地結束了生命的徵程。
沉默的真相
畫面是精美的,故事毋庸置疑是引人入勝的,但全片的落點不僅在於全方位無死角地呈現海洋景觀上,《蔚藍之境》還關注著那些正在消失的東西,譬如海冰,譬如珊瑚,譬如紅樹林……
一枚微小光滑的卵團旋轉著從珊瑚母體中噴出來,周圍幾十種珊瑚也排出各自的卵,海洋生物紛紛趕來,享受這場饕餮盛宴。
珊瑚串連著海中幾十種生物,它的好壞與生態系統息息相關。然而,過去30年中,中國東南沿海岸礁上的珊瑚豐度減少了80%以上,南海島礁的平均珊瑚覆蓋也在15年內從60%減少到了20%。如今,海底每年只能生長1cm的珊瑚礁。
與國外珊瑚礁被破壞的大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化不同,中國珊瑚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類破壞,汙水排放、潛水踩踏、開採燒制石灰等。數千年漫長的時光裡,珊瑚緩慢積累形成了珊瑚礁,而把這一切毀掉,只需要幾十年,甚至1分鐘。
海南三亞,是旅遊勝地。1950年代後的幾十年間,三亞從2000人的漁村發展為60萬人口的旅遊都市,擴建港口、新建酒店、人工島時排放的廢水,幾乎毀滅了三亞周邊所有珊瑚礁。
良好生態為經濟發展讓了路,只是當稀有的、最具吸引力的海洋價值被消耗光時,它憑什麼吸引更多遊客?
同樣在大量消失的,還有與珊瑚礁同為「三大海洋生態系統」的紅樹林。它生長在海水中,根系發達,足以抵抗強烈的風暴和海浪。
我國海域中紅樹林面積在歷史上曾達25萬公頃,也是自1950年代以來,歷經圍海造田、圍塘養殖、港口碼頭及開發區建設,現在紅樹林的面積僅有2.2萬公頃,不及世界紅樹林面積的千分之一。
每一片土地的破壞,每一個生態的失衡,對生活於其中的海洋生物來說無異於是滅頂之災。或大或小的生物,在天災之外的人禍中掙扎,背負著本不該如此的命運,2006年有400種海洋生物在瀕危狀態,如今數量已大大增加。
一切都在為發展的渴望和無盡的貪婪讓步,即使圍海造田、開發土地並沒有帶來相應回報,但許多海洋生物已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平凡的榮耀
導演、攝製組是帶著希冀,隱晦而克制地在每一集裡表達著自己的憂慮。
事實上,海洋生態問題遠比暴露在外的更嚴重。
比恐龍還早的古老生物中國鱟數量在過去數十年間,呈指數下滑,廣西北部灣鱟的數量從1990年代前的60萬至70萬對,驟降為2010年的約30萬對,2019年已銳減至約4萬對;
濱海溼地棲息的鳥類種類超過250種,約佔中國總水鳥種類的80%,數量高達數百萬隻,而過去半個世紀裡,中國已累計損失約57%的濱海溼地;
2016年長江向海洋投入的塑料垃圾總量約33.3萬噸;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了總計2.007億立方米的廢物,比上年增長27%,是至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至2018年底,中國共建立各類海洋保護區271處,總面積為12.4萬平方公裡,佔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的4.1%,而美國海洋保護區總面積約為514萬平方千米,覆蓋美國海域42%的面積……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科技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樣也改變了動物們的生活,共存於同一個大自然的我們,變成了它們的敵人。
但與自然為敵,是一個愚蠢的選擇,這個道理古時候的人都知道。
中國的環保問題一直很嚴峻,還好,近些年來,我們也意識到了這種缺失,慢慢把眼光投向海洋生態保護。2017年農業部發布通告,要求各海區休漁期普遍延長1個月;2018年撥出70億用於清理汙染最嚴重的海域渤海灣;2019年3月中國鱟被列入「瀕危」等級,保護力度升級;截至2019年紅樹林面積增加了7000公頃……
如果說以上這些還是政策性的自上而下,希望《蔚藍之境》能成為大眾意識的一個開端。
渤海遼東灣、山東榮成、廣東深圳灣、廣東大亞灣、中國臺灣島、上海崇明島、渤海遼東灣、江蘇大豐溼地、海口東寨港、廣西北部灣、廣東小梅沙灣、萬山群島、海南陵水半島……
今年十一,恰逢國慶、中秋雙節同慶,如果你厭煩了去人山人海的景點,不如考慮去下《蔚藍之境》拍到人跡罕至的這些地方,看看浩瀚的海洋、壯美的溼地,觀察動物們悠然刺激的生活。
更建議你在旅途之餘,對這片腳下土地更加敬畏,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用平凡的舉動給大自然更多關愛和回饋:不隨便扔垃圾,不汙染身邊的水域;愛護和避讓海洋生物,而不是一味入侵它們的家園……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每個人的一股小力量足以匯成江河。
我們生活在這裡,無論是腳下的土地,還是遠方的蔚藍,都與你我有關。
資料參考
《環保部:2018年中國海洋垃圾激增27%》
《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的現狀、保護和未來》
《海洋生態保護警鐘長鳴:全球海洋治理中國在行動》
《從愛知到昆明|中國從美國海洋保護區中能學到什麼》
- END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