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日這一天對於很多德雲社的粉絲來說,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天。因為炒得沸沸揚揚的德雲社山東分社終於塵埃落定,郭德綱先生親自現身開工儀式現場。
山東德雲社文化廣場項目的成立,可以說徹底顛覆了以往傳統劇場模式。它是集曲藝培訓、曲藝表演、生活娛樂於一體的大型生活綜合體。
這段時間以來因受疫情影響,很多相聲劇場紛紛縮減營業規模,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郭德綱帶領的德雲社不僅沒有收緊商業版圖,反之再次進行大手筆投資。這也確實體現出郭德綱對德雲社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期望!
其中老郭在開工現場,還特意拿出時間回答記者提問。其中他就談到了德雲文化廣場開業以後,會設立有曲藝培訓學校。它主要是傳統曲藝,像評書、相聲等,還有就是戲曲方面的培訓。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德雲社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曲藝人才。
因為隨著德雲社商業版圖的逐年擴大,現有的相聲演員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旺盛的市場需求。缺乏好的相聲演員,也確實一直是德雲社的「軟肋」。
一度有觀眾坦言:去德雲社聽相聲,只聽郭德綱和于謙的,其他人的不聽。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德雲社缺乏能夠徵服稍微專業一點觀眾的相聲演員。
比如當下德雲社最火的嶽雲鵬、孟鶴堂、秦霄賢等人的相聲,他們可以讓很多年輕觀眾開懷大笑。
但在很多有些專業水平的觀眾心目中,他們說的一點也不好笑,功底還差得遠著呢。久而久之,沒有新作品、新包袱,觀眾也會審美疲勞。
因為他們對一些普通相聲演員的技巧和套路都太熟悉了,由此也經常發生包袱被「刨」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說德雲社要想長期穩定的發展,必然需要有一批優秀的相聲人才做後盾。因為當年曹雲金、何雲偉等人的離開,就是最為慘痛的教訓。
但就在8.15日德雲文化廣場開工這一天,主流相聲界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國曲協曲藝研修院正式掛牌成立,姜昆作為名譽院長出席掛牌儀式。
中國曲協曲藝研修院成立後,將作為中國曲藝的教育基地、藝術創作交流基地、高端人才培訓基地、曲藝精品孵化基地、地方曲種傳承基地和曲藝理論研討基地。
換言之,這裡將成為未來中國曲藝高端人才的「搖籃」,當然相聲行當也包括在內。它的成立可以說,要從根源上解決目前曲藝普遍遇到的發展緩慢,甚至退步的尷尬境地。
拿相聲行業來說,當前一提起相聲,大家感覺很火。但實際上只是虛火而已,因為沒有多少新的經典相聲作品問世。反之大多數都是一些一笑而過的「段子」,聽一次就不想聽第二次的快餐文化。
拿郭德綱所謂的「非主流」相聲來說,雖然如今非常火爆,但大都是一些段子堆砌起來的笑話。有時候感覺像東北二人轉,有時候還像脫口秀,完全沒有了相聲的精髓。當然更談不上藝術性、文化性了,更沒有所謂的可以傳世的經典之作。
當然這種相聲也非常受市場歡迎,但它對相聲藝術的發展並不會起到引領作用。
當然郭德綱作為一個藝人或者說商人,他並沒有傳承中國傳統相聲藝術的責任和義務。他的商業化相聲當然也不是為了傳承傳統相聲,而是為了賺錢。
但是作為很多吃「皇糧」的體制內相聲演員來說,他們是有這方面的責任和義務的。因為國家給予了你們很高的社會地位,穩定的收入和最具權威的發言權。
但事實卻是,他們的相聲確實在市場上競爭不過草根藝人郭德綱。為此有人經常說:並不是郭德綱的相聲多麼好,而是他的競爭對手確實不夠強。
換句話說,如果當下相聲界能有像侯寶林、馬三立、馬季那樣水平的相聲演員,那麼低俗相聲還有多少生存土壤呢?
郭德綱也曾說過:德雲社已經壟斷相聲商演市場十幾年了,依然沒有能與之抗衡的相聲團體,你要說不退步都難。
但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相聲人才的匱乏。只有徹底打破那些阻礙相聲發展的「老規矩」,比如想說相聲先拜師的舊傳統。通過改革,將更多的優秀人才吸納進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振興中國傳統相聲。
當然如今無論是德雲文化廣場的培訓定位,還是中國曲協曲藝研修院的掛牌成立,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在為深度挖掘曲藝人才,振興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努力!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