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鑰匙的方法》
首先這個片子開頭出現的英文名就是《End Game》,看起來和中文名沒啥關係。因為很多作品都喜歡瞎起英文名,所以小馬哥一開始也沒放在心上。直到影片後面再一次出現的時候,才發現是導演有意為之。
最後出現的那個廢棄劇院,牆上有一幅巨型海報,不難發現上面的名字就是《ENDGAME》,作者是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
這個塞繆爾·貝克特你可能沒有印象,但是他的一部作品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等待戈多》(1953),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1969年,他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至於電影中多次出現的《END GAME》(終局),是塞繆爾在1957年創作的另一部荒誕派戲劇,於1989年被第一次改編成電影。
《END GAME》劇照
《END GAME》原本的故事也像大多數荒誕劇一樣難以理解,通篇只有四個人物,場景也僅局限在一個空蕩蕩的房間。主人Hamm雙目失明,坐在輪椅上。他的父母摔斷了腿,只能呆在垃圾桶裡。而僕人Clov自小被Hamm收養,雖然可以行走,卻無法坐下。
Clov一直忍受著主人的使喚,但是他也不能逃離這個屋子,因為此時世界似乎已經毀滅。這幾個人只能在這裡苟活,等待著一個「結局」。然而戲劇本身並沒有表明這個「結局」到底是什麼,是死亡的來臨?主僕關係的結束?還是這場戲本身的落幕?只留給觀眾自己去體會了。
言歸正傳,為什麼《人潮洶湧》要致敬《END GAME》呢?
《人潮洶湧》選擇在最後加入這個場景,暗示了主角面臨終局時的兩難。不過不同的是,劇中的主角選擇了未來的希望。
右為導演饒曉志
還有一個原因,本片的導演饒曉志可以說是塞繆爾·貝克特的鐵粉。他在2014年拍的微電影《煙·槍》裡就有大量對塞繆爾·貝克特的致敬,這次《人潮洶湧》可以算是又一次公款追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