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運動,總是會被貼上極限速度、激情等標籤 ,但是在楊舒曉看來,賽車運動更是一項向自我極限挑戰的運動。
從英國留學回來後,楊舒曉一直從事汽車後市場的相關工作。在國內,汽車後市場服務行業,活躍著一大群跟他一樣熱愛汽車和賽車運動的年輕人。在跟他們的不斷交流和服務的過程中,他開始探求「代表著汽車最高性能的賽車,能為民用車的汽車後市場服務,帶來什麼?「,帶著這樣的問題,他從一位純粹的發燒友,進入到了真正的賽車競技領域。
剛開始玩賽車那會兒中國的賽車教育市場其實並不正規,大都以體驗為主。想要探求這樣的問題,必須向真正深耕這個行業的專家學習。2017年,楊舒曉拜訪了中國賽車教父王瑞,進行了非常系統且專業的培訓,逐漸向他的夢想逼近。
2018年於楊舒曉而言極為重要,人生第一場賽車比賽就達到了極高的職業水準,CTCC紹興站。以外卡身份(非中國職業賽車手)與職業賽車手同場競技,整個過程異常艱苦且刻苦銘心。兩個回合跑25圈、機艙內溫度高達60℃、流汗流到發冷顫抖,體力的完全透支讓他幾度想要中途放棄。但撐完整場比賽下車的那一刻,他徹底感受到了賽車的魅力。
比賽在外人看來只是速度與激情的較量,但只有車手知道這是一場又一場毅力的考驗,是走向夢想必然的跋涉。專注力、耐力、體能、技能、心理,每一場都是車手與賽車磨合默契,而每一次的比賽則是對自我的一次提升與挑戰。
不得不承認,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車企製造是長期落後於歐美的。沒有大量資金投入到賽事研發中,賽車比賽本身就少的情況下賽車的傳播權也相對較貴。所以很少有人會關注到賽車這項運動中來,只是停留在 「賽車危險且燒錢」 這樣的刻板印象中。而熱愛賽車的大多數草根車手,也因長期得不到關注,缺失了專業的扶持和幫助。如果說早期的楊舒曉只是想探討賽車與民用車共享技術的問題,那麼深入這個領域的賽車手楊舒曉,更想要為這個行業做點什麼。
在汽車賽事商業化程度不高、專業賽車領域相對較弱的國內,藉助汽車後市場服務的導入,為國內那些熱愛賽車或想成為賽車手的年輕人提供一種可能性,提供一個同行們聚集的平臺和圈子,進一步提供專業知識的輸出和車隊服務。杭州夢想車俱樂部,由此而生。
從汽車後市場服務到不斷結合賽車的拓展,對他而言並非只是職業夢想,是因為熱愛而選擇。
對於理想中的 「夢想車俱樂部」,楊舒曉並沒有做過多設定。車行規模並非排在第一位,但客戶也好,員工以及合伙人也罷,聚集在夢想車俱樂部的人群,他希望是志同道合,真正熱愛。
汽車合法合規改裝這件事將來是否會成為流行,誰也說不準。但目前看來70%的一些大牌汽車後市場的改裝件,生產地都在亞太。中國境內很多技術廠家並不是在做技術研發,而是在做代工。所以市面上很多都是中國加工,海外技術的產品。而像楊舒曉這些技術出家的人來說,他們的目的就是把技術研究到位,保持初心。那這個過程中,是否能得到他人認可其實沒這麼重要。幫助對賽車或改裝感興趣熱愛的人,清楚地去了解自己想要一臺什麼樣的改裝車或者他需要把自己的車改裝到什麼程度,而不是盲目跟風。
一個車行的出現不可能完全改變整個市場,但是能改變身邊的人。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但從事技術的人員其實很少。楊舒曉有著一群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白天各自研究技術晚上則進行專業技術上的討論。每個凌晨長達三四個小時的討論全程隔著電話,可能一通電話結束太陽已經照常升起,然後大家又為各自的生活不斷奔波。
少數人專注的事業,註定是一條孤獨的路。但有這麼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時刻保持著這一份聯絡。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羈絆,但那顆初心卻不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