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主持人馬辰 經典947
今年是「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大年,而在音樂劇史上,也是「現代美國音樂劇之父」傑羅姆•科恩誕辰135周年和逝世75周年的紀念之年。
傑羅姆·科恩被稱作美國劇場音樂的先驅,是音樂劇、歌舞電影音樂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我們用一組數據就可以知曉他的貢獻:曾創作超過700首歌曲,這些歌曲被用在100多部戲劇作品中。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位偉大的作曲家。
Jerome Kern ©PopularSong.org
傑羅姆•科恩的一生先後經歷了美國早期音樂劇發展的幾個階段,從對全盛時期的英國音樂喜劇改編,到有意識的將美國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從而形成新的美國式音樂劇,再到後來創作音樂劇《演藝船》推動音樂劇發展新方向,他總是屹立在音樂劇發展的潮頭。可以說科恩是美國當代音樂劇的締造者和發展的見證人。
©bookofdaystales.com
科恩於1885年1月27日在紐約出生,自幼表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15歲時就學習了古典音樂和流行歌曲的創作技法,並且開始嘗試著為學校和一些小規模的劇團進行歌曲創作,17歲時已經出版了自己的一些作品集。
與此同時,科恩進入了與音樂創作密切相關的出版行業工作。在這裡,他可以結識到當時音樂界的名流,爭取到一些機會為音樂喜劇創作歌曲,他的創作才能也逐漸為人所知。他在1905年的時候便創作出當時受歡迎的作品, 並在7年後指揮演出了由他作曲的《紅襯裙》。
《紅襯裙》海報 ©spicerweb.org
從照搬英國劇目,到寫出美國本土音樂劇
當時,美國的音樂劇還沒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很多作品只是簡單模仿英國的創作,將在英國獲得成功的一些劇目照搬過來。科恩最初的三部作品全部根據英國的音樂劇改編。
不過,科恩的創作才華一經展現,立刻吸引了許多劇院老闆和製作人的注意。很快,他就贏得了當時著名的編劇查爾斯·弗洛曼的信任,邀請這位年輕人為他的作品創作新歌。後來,科恩又成為了紐約公主劇院(Princess Theatre)的作曲家,在此期間,劇院上演的作品避開了盛行的歐洲輕歌劇,取而代之的是小型演員陣容,融合「親密的」故事和精心編排的歌曲,廣受好評。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科恩的一大批作品都得以登上百老匯的舞臺,像《白菊花》(The White Chrysanthemum)、《蘭花》(The Orchid)和《擠奶女工》(The Dairymaids)等。但科恩也開始意識到,如果只是一味地跟隨英國音樂劇的腳步的話,那麼百老匯的音樂劇就永無出頭之日。因此,科恩開始思考如何對美國音樂劇的創作進行改革。
1917年對於科恩來說是忙碌的一年,他前後參與了五部作品的作曲,比較出色的是《好好埃迪》(Very Good Eddie)和《哦,夫人!夫人!》(Oh,Lady! Lady!)。它們的出現都有一個共性:無論是創作手法還是作曲風格,都使百老匯音樂劇逐漸擺脫歐洲歌劇傳統的標誌,更為美國本土化。從此百老匯音樂劇有了較為清晰的發展方向。
科恩在1920年為音樂《夜船》(The Night Boat)作曲,也使得這部劇取得了在百老匯連演313場的佳績。劇中比較有名的歌曲包括《你是誰的孩子?》(Whose Baby Are You?)、《奇妙的夜船》(Good Night Boat)等。
這部作品還沒有下檔,科恩就在下一部作品《薩麗》(Sally)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這部劇作可以堪稱是科恩早期的優秀代表作之一。其中,科恩為「美國歌舞大王」齊格菲最喜歡的女演員米勒(Marilyn Miller)精心創作了《野玫瑰》(A Wild Rose)一曲,並恰當地安排了一些二重唱,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舞臺效果,也是科恩尋求音樂劇創作變化的表現。
當然,一個作曲家不可能總是成功的。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與前段時間的高產和輝煌相比,科恩的創作相對有些平淡。但他在1925年推出的《桑妮》(Sunny)仍不失為一部佳作,其中的《誰?》(Who?)、《桑妮》(Sunny)和《兩隻小藍鳥》(Two Little Bluebirds)都是百老匯音樂劇早期的經典歌曲。它在百老匯上演的場次超過了500場,也是科恩在《薩麗》之後取得的更進一步的成功。
《Sunny》海報 ©Discogs
《演藝船》——音樂與戲劇的完美結合
1925年是科恩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他遇到了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美國著名的音樂人、歌詞作家、音樂劇製片人、導演),並與他建立了終生的友誼和合作。年輕時,科恩是一個很有魅力且幽默的人,但中年時期的他變得不那麼外向,有時難以合作,他很少與任何一個詞作者合作很久,而漢默斯坦和他的關係最為密切。
©Commentary
到了1927年的時候,科恩終於拋棄了以往那種簡單的「狐步舞」的伴奏形式,賦予作品更加實際化和抒情性的音樂節拍,於是便有了百老匯經典劇目——《演藝船》。
在這裡,漢默斯坦那充滿感情的劇詩,齊格菲那豪華富麗的舞臺裝潢以及科恩美妙動人的音樂首次得以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對於《演藝船》這部作品,僅僅用「最感人」或者「最有藝術性」來評價是不夠的,它可以稱得上是百老匯音樂劇有史以來最完美的一部劇作。
科恩的創作天賦在這部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劇中除了那首千古傳唱的《老人河》(Ol' Man River)以外,還有《情不自禁地愛上他》(Can't Help Loving that Man)、《比爾》(Bill)、《相信》(Make Believe)等。
科恩保持了他以前在《薩麗》和《桑妮》中的成功之處,同時又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從而使觀眾看到一部與以往所有作品截然不同的音樂劇。
©Allmusic
在這部作品中,不會看到已經讓人感到厭倦的低俗歌舞和插科打諢,結尾也不是皆大歡喜的浪漫的結局,自始至終,觀眾們都全身心地沉浸在劇情之中,隨著劇中人情緒的波動而或悲或喜。
漢默斯坦的劇詩不僅很好地介紹了劇中的戲劇衝突,還專門為不同的角色設計了不同的臺詞,這就要求科恩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是單純地追求優美的旋律和歌曲的流行,而是真正要理解劇情,根據劇中人所處的環境和心情來作曲,必須要緊緊同劇情相契合。
這一點看起來簡單,但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創新和改變。在這部劇作中,音樂和劇情乃至人物的結合體現在任一時刻,真正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同時也要求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而享受音樂和劇詩帶來的情感的衝擊。正像當時的一些劇評家所講的,《演藝船》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驚世駭俗的作品。
科恩的這部作品邁出了將音樂和戲劇成功結合的第一步,不僅為他自己贏得了莫大的聲譽和讚賞,更為重要的是,它給百老匯音樂劇的發展指明了一條明晰的道路。
美國音樂劇的前進與倒退
儘管如此,傳統音樂劇的模式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被擊潰。自《演藝船》之後,科恩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沿著這條創新道路走下去,而是在傳統和未來之間搖擺,再也沒有取得更大的突破,還是沉醉在傳統的以歌曲為主的音樂劇之中。
1929年,當他和漢默斯坦還在創作《可愛的艾德琳》,向傳統的音樂喜劇「倒退」的時候,同時代的許多作曲家已經沿著他開闢的道路前進了。如格什溫在1931年寫出《為您歌唱》(Of Thee I Sing)的時候,科恩還在繼續創作音樂喜劇《貓和小提琴》(The Cat and the Fiddle)。
但不可否認,科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音樂劇發展史上最關鍵的人物,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在20世紀初的20年內為我們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劇目,寫出了許多真摯感人的歌曲。他的《演藝船》是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它標誌著同過去一個時代的告別,也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劇本音樂劇時代的開始。
科恩以其浪漫的筆觸為我們帶來了美妙的旋律和眾多膾炙人口的佳曲,他比其他作曲家更為明顯地影響了音樂劇發展的方向,並創作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美國本土音樂劇。
對於科恩,也許漢默斯坦的評價最有說服力了:「他把一生都投入其中,尋求美的真諦,而恰恰是他,明了真美的所在!」。
END
撰文:馬辰
原標題:《「現代美國音樂劇之父」傑羅姆·科恩 | 一部《演藝船》為百老匯「指了條明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