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第25屆上海馬拉松賽將於11月29日鳴槍開跑,這次比賽有近13萬人報名,中籤比例僅6.9%。馬拉松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擁躉?普通人到底能不能跑馬拉松?全國首檔體驗式馬拉松紀錄片《走出榮耀:馬拉松》記錄了去年三位跑者參與「上馬」截然不同的體驗。
而該片背後的主創團隊,是以拍醫療紀錄片聞名的《人間世》團隊——從醫療題材到體育競技,何以跨越如此之大,去挑戰完全陌生的領域?開播前,該片總導演、曾執導第一季《人間世》的導演潘德祥與晨報記者分享了拍攝的幕後故事。
據悉,東方衛視將於27日21:00播出紀錄片《走出榮耀:馬拉松》完整版,紀實人文頻道將於今天22:00起連續三天播出三集30分鐘版本。
引入真人秀元素
早在《人間世》第一季收官時,主創團隊就開始思考,在「人間世」這個大IP的內容矩陣中,新的作品在哪裡?201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給了他們靈感——「和醫療一樣,體育也可以成為一個觀察社會,觀察人性的重要窗口。」
面對不可能的挑戰,要如何突破自我?體育紀錄片成了整個團隊的一次嶄新嘗試。於是,他們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這樣一條徵集令——「你來跑,我來拍,你願意嗎?」
通過海選方式徵集的跑者、導師與跑步攝影師,成了這檔紀錄片最重要的主人公。有意思的是,總導演潘德祥,自嘲是個「200斤的胖子」,「走路都怕摔倒,別提運動了」,此前,他對馬拉松知之甚少。
為什麼有人對於跑馬如此熱衷,而有人又完全不理解?如何讓一個完全不跑步的人去理解這項運動?普通人跑馬拉松需要做哪些專業的準備?正確的備戰方式是什麼?
這是潘德祥的疑惑,也許也是不少普通觀眾的好奇。一年半後,由上海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製作的全國首檔體驗式馬拉松紀錄片《走出榮耀:馬拉松》終於出爐,通過對三個不同跑者的全程跟拍,他找到了這些疑問的答案。「紀錄片的職責就是讓更多的人去理解陌生的領域。如果說《人間世》讓觀眾對醫患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那麼這部紀錄片則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馬拉松。」潘德祥說。
為了增加這檔紀錄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主創團隊大膽將真人秀元素融入其中,並以小貼士的形式,普及馬拉松專業名詞和知識點,幫助觀眾了解馬拉松、看懂馬拉松。
2019年初,節目組通過海選,從數十名業餘跑者中,選定了三人作為跟拍對象,用半年多的時間跟蹤他們接受專業指導、備戰「上馬」的幕後故事,以及比賽當天的參賽全過程。「海選」「導師」,這些綜藝真人秀中熟悉的字眼,出現在一檔體育紀錄片中,讓人有些新鮮。跑者和導師,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從一開始,潘德祥就決定,為了讓觀眾更有代入感,跑者儘可能選擇「入門級」的跑步愛好者。三人中,有剛剛接觸跑步不久的「小白」,也有隻跑過「半馬」的新人,還有雖然有過不錯戰績但因為受傷需要重新出發的選手,這些人涵蓋了目前馬拉松愛好者的大部分類型;而導師則選擇一些有著豐富跑馬經驗的資深愛好者。
遭遇不一樣挑戰
真人秀元素的引入,並不能影響紀錄片的立片之本——真實。
半年多的跟蹤期內,項目組只進行客觀記錄,並不幹涉跑者的生活和訓練,哪怕他們中有人忙於工作,而疏於訓練。
開賽前一個月,導師對跑者的備戰狀態進行全面評估,並根據雙方自願的原則,進行了配對。最後一個月的結對訓練中,有人凌晨3點起床訓練,並制定了跑進3分45秒的明確目標;有人循序漸進、狀態穩步提升;也有人狀況不斷,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在跑完之前,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這種不可預測性,也是紀錄片的最大魅力。」潘德祥說。
作為長距離跑中的極限運動,馬拉松賽的拍攝也給攝製組提出了極限挑戰。攝像師的體力,是第一道難關,「為了跟上跑者的腳步,多名導演和攝像主動加入了長跑訓練之路。」跟拍對攝影設備也有極高的要求,影像質量、設備穩定性、總體重量等等,都是橫亙在攝製組之前的難題。潘德祥透露,在經過大量的實驗後,攝製組創造性地對多種新型設備進行特殊改造,在確保獲得穩定、可靠的4K圖像的同時,儘可能不給跟拍攝影造成過高負擔。
2019年11月17日,「上馬」比賽當天,「意外」還是來了。
因為等待時間過長,導致改造後的設備過熱,一度讓跟拍面臨中斷,幸好,導演組準備了足夠充分的預案,通過及時更替設備,迅速解決了問題。潘德祥透露:「正是因為考慮到設備的不穩定性,我們準備了很多備份方案,來確保跟拍的順利進行。」
賽道外的專業攝影師、賽道內的記者以及海選而來的「跟拍攝影師」,三路人馬「合力出擊」,多角度記錄了不同能力的跑者跑馬的全過程。電視直播的轉播機位之外,通過跟隨拍攝的方式,從跑步者的第一視角,全程記錄了跑馬者的真實感受,這不僅在「上馬」歷史上絕無僅有,在全球馬拉松運動視頻呈現上也鮮有嘗試。在這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跟拍結束後,賽道記者的衣服泛起了鹽花。
歷經這場紀錄片,潘德祥對於馬拉松有了全新的認識,「這絕不是一項光靠熱情就能完成的體育項目,而是需要以科學和系統的方式來對待。正如一些資深跑者所言,對於馬拉松,必須報以一種神聖感。」如今,他也逐步開始接觸體育運動,並挑選了適合自己的項目——划船機,「科學地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的運動,對健康的確有好處。」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殷茵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