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老牌攝影師道格拉斯·斯洛科姆(Douglas Slocombe),本月22日以103歲高齡仙逝。去年2月份,我還曾發過微博慶祝他的102歲生日…
許多偉大的電影攝影師都有自己可以辨識的標誌性風格,可以是如畫般的燈光效果,也可以是史詩般的壯觀美景。可格拉斯·斯洛科姆是個例外——作為英國最負盛名的攝影師,斯洛科姆致力於為每一部電影尋找適合它的理想的視覺語言,從上世紀40年代英國的伊靈工作室①發跡,直到以《奪寶奇兵3》隱退,他的攝影機從來都是反覆無常。但他的光輝已經不容忽視,同樣他也被無數的榮譽環繞著,包括十一次英國學院獎提名,三次獲獎以及三次奧斯卡提名。今天,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他的成就:
斯洛科姆1913年2月10日生於倫敦,是喬治·斯洛科姆與瑪麗的兒子,當他還是個孩子時全家遷往法國。父親曾為《每日先驅報》做國際通訊員,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巴黎記者,曾採訪過希特勒和墨索裡尼。因此,白朗寧盒式相機和法國百代9.5毫米電影攝影機成了小斯洛克姆兒時的玩伴,這也引發了他對攝影和電影的興趣。他後來曾表示,在父親的薰陶下,他最初打算成為一名攝影記者。
1933年,道格拉斯·斯洛科姆返回英國,成為《環球新聞》英國倫敦辦事處的自由攝影記者。剛剛成為年輕的照片攝影師的他,1939年在訪問波蘭城市格但斯克時,拍下了這裡日益增長的反猶太情緒。結果,他被美國紀錄片製作人赫伯特·克萊恩委託為反戰紀錄片《歐洲熄燈號》(Lights Out in Europe)掌鏡,這是他第一次參與紀錄片的拍攝,他拍下戈培爾集會與燒著的會堂,也曾因此一度被捕,關在蓋世太保的監獄。當華沙戰爭爆發後,他試圖帶著攝影機通過鐵路逃離波蘭,但他搭乘的火車遭到了德軍的空中襲擊。就在這樣的戰火蹂躪下,他到達了拉脫維亞邊境,並通過斯德哥爾摩回到倫敦。「這是我的炮火式洗禮,」他說,「就是電影和戰爭。」
當時,伊靈工作室要製作英國戰爭宣傳片,斯洛科姆就在工作室搜集紀錄片素材。這使他逐漸成為一名熟悉電影製作的雄心勃勃的攝影師。在那兒,斯洛科姆開始了他的故事片生涯。他為一批經典的伊靈喜劇做攝影工作,包括:《仁心與冠冕》(Kind Hearts and Coronets,1949)、《白衣男子》(The Man in the White Suit,1951)、《薰衣草山的暴徒》(The Lavender Hill Mob,1951) 和《提特菲德事件》(The Titfield Thunderbolt,1953)。而他最具盛名的作品要屬多人合導的恐怖片《死亡之夜》(Dead of Night,1945)——該片也是筆者最愛的恐怖片,這部情緒化的黑白驚悚片,其夢幻般的氛圍為剛剛觸電的年輕攝影師提供了可激發創意的機會,他使用了不同的曝光與實驗化的照明手法。斯洛科姆很早就從其他國家的影片中汲取靈感,特別是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
特效鏡頭也是他非常著迷的領域,他當時特別稱讚的一個鏡頭來自於《仁心與冠冕》,亞歷克·基尼斯扮演的六個角色(他在片中扮演了八個角色)同時出現在同一幀畫面中。斯洛科姆將攝影機固定,並把部分鏡頭做了遮幅,然後進行多次曝光,就呈現出基尼斯在這個畫面中同時出現在多個位置的鏡頭了,這個鏡頭拍了好幾天。斯洛科姆回憶他都是睡在工作室,以確保沒有人碰相機。
他個人認為巴茲爾·迪爾登是他在伊靈工作室工作中最稱職的導演。他們合作過《死亡之夜》、《被俘獲的心》(The Captive Heart,1946)、《深宮殘夢》(Saraband for Dead Lovers,1948)、《紅粉情波風塵淚》(Cage of Gold,1950年)、《地球上最小的秀》(The Smallest Show on Earth,1957)等影片,但與之合作次數最多的是工作室的查爾斯·克瑞奇頓。
其中,《深宮殘夢》是伊靈工作室也是他的首部彩色攝影,可他決定要用同等黑白攝影的方式去拍,而不是遵守當時彩色片喜歡用鮮豔色彩的規則。儘管這部影片缺乏成功,可色彩上的結果卻是浪漫和富有表現力的。
工作室的BOSS麥可·鮑肯限制斯洛科姆拍攝工作室以外的電影,所以他曾不切實際的考慮過自己當導演,但這個願望一直沒能實現。財政問題迫使伊林工作室於1955年起倒閉。斯洛科姆獲得了自由,轉向其他不同的電影公司,不過他後來依然間歇性地與幾位脫離了伊靈的導演們合作。他也曾一度與20世紀福斯公司籤訂為期三年的合同,拍攝了一系列的寬銀幕電影,包括一戰背景的飛行傳奇《碧血藍勳》(The Blue Max,1966)和發生在非洲的陰謀片《巴塔西的槍》(Guns at Batasi,1964)。
也許他這段時期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約瑟夫·羅西執導、哈羅德·品特編劇的《僕人》(The Servant,1963),斯洛科姆為影片提供了令人不安的黑白氣氛與表現主義的圖像傳達;斯洛科姆還為約翰·休斯頓執導的《弗洛伊德》(Freud,1962)掌鏡,休斯頓需要創建五個非常不同的視覺風格——徵兆、敘述、倒敘、噩夢和記憶。這兩兩部影片,給了斯洛科姆機會繼續探索和發展黑白攝影,他利用負面曝光手段過度強調了黑白反差。
對於《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1969)的拍攝,斯洛科姆是由製片人麥可·迪利聘請的,因為「他傾向於做非常情緒化的工作,同時也非常有效。」斯洛科姆後來回憶他在都柏林的凱勒梅堡監獄——一個真正的封閉式監獄內拍攝的不愉快經歷:「那是的一切都很真實,因為你知道成百上千的人在這裡遭受了相當恐怖的經歷……儘管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這一切(恐怖的畫面)僅僅是藏於我一個人的腦海中。」
80年代,斯洛科姆與史蒂芬·史匹柏合作了三部印第安納·瓊斯電影,他先前曾為《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印度部分做攝影指導,史匹柏自此之後非常喜歡與之合作,而斯洛科姆也掩飾不住他對動作電影的興奮,他在那一時期還參加了007外傳《鐵金剛勇破巡弋飛彈》(Never Say Never Again,1983)的拍攝。不過他在拍攝《奪寶奇兵3》(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時,視力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他最終被迫於1989年退休。是因為一隻眼睛的視網膜脫落,之後又因不成功的雷射眼科手術導致眼睛逐漸失明。這對於一名專業的攝影師來說,著實是場悲劇。(很少提及的一點,斯洛科姆在生活中還曾患有嚴重的口吃。)
史匹柏後來拍攝《奪寶奇兵4》(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時,攝影師是雅努什·卡明斯基,他說自己特意效仿斯洛科姆的視覺效果,以保持四部系列電影能保持風格上的統一。
下面是從斯洛科姆的傑出作品中選取的電影劇照(均為DVD截圖):
《死亡之夜》Dead of Night (1945)
周日總是下雨天 It Always Rains on a Sunday (1947)
深宮殘夢 Saraband for Dead Lovers (1948)
仁心與冠冕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薰衣草山的暴徒 The Lavender Hill Mob (1951)
白衣男子 The Man in the White Suit (1951)
期冀輕柔陌生人 Tread Softly Stranger(1958)
驚魂夜魘 Taste of Fear (1961)
陋室紅顏 The L-Shaped Room (1962)
弗洛伊德 Freud (1962)
僕人 The Servant (1963)
第三秘密 The Third Secret (1964)
碧血藍勳 The Blue Max (1966)
天師捉妖 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1967)
濤海春曉 Boom (1968)
冬獅 The Lion in Winter (1968)
偷天換日 The Italian Job (1969)
樂聖柴可夫斯基 The Music Lovers (1970)
萬世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star (1973)
了不起的蓋茨比 The Great Gatsby (1974)
女僕 The Maids (1975)
滾球大戰 Rollerball (1975)
午後曳航 The Sailor Who Fell from Grace with the Sea (1976)
茱莉亞 Julia (1977)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印度部分場景
尼金斯基 Nijinsky (1980)
奪寶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鐵金剛勇破巡弋飛彈 Never Say Never Again (1983)
奪寶奇兵2 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1984)
奪寶奇兵3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Bye,
Douglas Slocombe
註解:
①伊靈工作室:1929年,倫敦戲劇製片人巴茲爾·迪安組建聯合廣播製片廠(Associated Radio Pictures)並投資興建伊林公司,1931年完成,緊挨著始建於1896年的威爾·巴克製片廠。其最初的目的僅僅是為英國提供攝影棚。在管理伊林公司期間,迪安培養出像格雷西·菲爾茨和喬治·佛貝這樣擅長工人階級喜劇的演員。很多後來影史上的明星,如瑪格利特·洛克伍德、瑪德琳·卡羅,30年代均供職於伊林公司,著名導演卡羅爾·裡德(著名作品有《第三人》、《霧都孤兒》,後被英王室封爵)也是在這裡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伊林公司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伊林喜劇而更加聲名大振。
微信ID:movieobsessions
長按二維碼get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