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凌晨傳來關於科比的噩耗,讓很多籃球迷痛徹心扉,也讓很多鐵血男兒流下了久違的眼淚。作為一名籃球傳奇巨星,科比從出道以來,便爭議不斷,他在籃球場上,用20年的拼搏證明了自己。對於科比而言,籃球意味著太多,意味著年少時的夢想,意味著安身立命的事業,意味著生命的意義,意味著他發自靈魂,源於生命深處對這個世界的表達。
每個男孩都有一個夢想,而最後真正實現的寥寥無幾,科比人生的傳奇,在於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年少時的夢想。在萬眾矚目的球場上,投中一記決定勝負的絕殺球,成為一個繼承偶像事業的球員,帶領那隻心中的球隊,拿下最後的冠軍。這些科比都做到了,然而這一切卻不是一路坦途。在20年的職業生涯裡,科比戰勝爭議,戰勝傷痛,科比在籃球場上的拼盡全力,為的是投中那記關於夢想的制勝三分球。相對於他自己而言,科比更在乎他作為一名籃球運動員的身份,因為科比知道,在一段時間裡,他努力地為著深愛的籃球,他在這個世界上很大範圍內,代表著他深愛的籃球。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科比就是一個籃球大男孩,他在籃球場上展現的如此單純。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得分,為了拿下比賽的勝利。這些是科比人生最好的榮光,也是他對生命最好的釋放。科比的這次意外,是他第二次重傷了球迷的心,第一次是他在2016年退役。在很多球迷的心目中,科比永遠是一名籃球少年,他從高中畢業,便進入了世界籃球的殿堂NBA,加入了他夢寐以求的球隊湖人。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可以有更久的職業生涯,事實上科比以他技術球員的特點,也許還能在賽場上堅持得更久。但是他太過於追求完美,幾次大的傷病,讓他在賽場上無法再有滿意的狀態,他希望自己能夠在最好的時候離開。
在退役的那場比賽上,他獲得了60分。科比在賽場上,表達了他對籃球最純粹的愛,而最好的表達方式,便是將籃球投入到對手的籃筐中完成得分,贏得比賽的勝利。其實在2015年底的時候,科比便以詩歌的方式寫給了代表了他生命的籃球一首「情詩」——《親愛的籃球》。這是一個鐵漢柔情的時刻,在球迷的眼中,科比在籃球場上,就是以籃球為劍的冷血劍客,他可以忘記爭議,忽略傷痛,肆無忌憚的揮灑汗水,為的就是獲得最終的勝利。在出手的那一刻,他可以毫不猶豫,果斷堅決,只為投中制勝的一球,迎接勝利的時刻。
後來科比和動畫師格蘭基恩合作了一部名叫《親愛的籃球》的動畫短片,為的是在自己的退役儀式上播放。在這個短片中,科比柔情的表達了他對籃球的愛,此刻他不再是球場上冷血無情的黑曼巴,而是一個始終帶著六歲時夢想的籃球大男孩。他始終渴望著的,是投中那顆制勝的壓哨球。為此他艱苦的學習籃球技術,在賽場上建立強大的內心,以便在需要的時候「利劍出鞘,見血封喉」。然而科比對籃球的表達充滿了脈脈柔情,他原來如此深愛著籃球,它代表著他的夢想,它實現著他的夢想,它也象徵著他的生命。所以科比的籃球中賦予了他奮鬥的精神,而他奮鬥的精神,為他在賽場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最終科比和他「親愛的籃球」,成就了一個男人的傳奇。
而這部無心插柳的動畫短片,卻意外地在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和以往科比的故事一樣,這次獲獎又充滿了爭議。很多人認為這部動畫短片,除了情懷和畫風,一無是處。那個時候很多人指責奧斯卡,認為這是一次有失公允的頒獎。也許人們最不願意接受的,是一個非專業的球員,竟然贏得了奧斯卡的事實。而如今再回味這部短片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它更多內在的含義。
科比作為一代籃球傳奇,他和籃球的故事從不拖泥帶水,而無論是他寫下的「籃球情詩」還是這部同名的動畫片,都是他對自己籃球生涯,對自己人生的一次深度的總結。藝術作品的意義,在於它對一種狀態,一個理念,最好的表達,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從這個角度而言,這部名叫《親愛的籃球》的動畫短片,超完美的完成了屬於它的使命。簡單的線條,科比富有感情的旁白,幾個科比職業生涯標誌性的時刻,完美地詮釋了科比和籃球之間的互動。
而將這一切串聯起來的,是科比準備退役之後,他對於籃球的感悟,對於籃球和他生命之間的意義。體育比賽在人類所有事業中的意義,在於在賽場中,找到更好的自己,跑得更快,跳得更遠,變得更強。而籃球對於科比便是如此,籃球的夢想驅使著科比一步步地實現自己,從小時候看錄像,刻苦認真的練習籃球技巧,到最後在賽場上揮灑汗水,克服病痛。科比一步步實現了自我的超越,這種自我超越,最終升華為一種精神圖騰,這種精神圖騰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人生是一個歷程,而人生的意義,在於認知,理解,詮釋,表達。科比便是如此,懷揣著對籃球的夢想,他開始逐漸認知和籃球有關的一切,漸漸他理解了籃球所需要的各種技術支持,進而他在賽場上揮灑汗水,詮釋著他對於籃球的理解。最後,他通過一次次的進球,勝利,失敗,挫折,再出發,向這個世界表達著驕傲的,自信的,永不低頭的態度。而他將這一切,都濃縮在了那段五分鐘的動畫短片中。籃球之於科比,科比之於人生,最終都被幾個簡單的畫面,刻印在了觀眾的腦海中。
而這便是這部短片的意義所在,它不是一個紀錄片,它是一種精神圖騰的再造。它在銀幕上,很好地詮釋了科比對於籃球,對於生命,對於夢想的理解。看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看似幾個對於籃球迷而言再熟悉不過的畫面,看似再普通不過,有點煽情的旁白,其實講述的是生命最簡單的意義。如今科比驟然離世,我們才明白,原來生命真的是如此簡單,終其傳奇的一生,不過只是一個6歲孩子的籃球夢。
當初《親愛的籃球》獲得奧斯卡時,受盡了非議,觀眾普遍的批評在於,這部影片太沒有內涵,太過於形式化。而如今科比的驟然離世,讓科比的生命和這部動畫短片形成了鮮明,戲劇化的互動。科比的傳奇並不複雜,甚至現在看來再簡單不過,就好像那些不了解他的人對他的評價那樣——一個外國打籃球的。我相信愛科比的人和科比自己絕不會反對這個評價,甚至科比會愛死了這個評價。科比的確只不過是一個以籃球為夢的男孩,而科比對於世界的意義,就好像籃球對他的意義一樣,這其中傳遞的,是被層層放大的一種生命精神,是一種認識自我,實踐自我,最終超越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動畫短片中,科比的臥室裡有兩個偶像,一個是湖人隊的傳奇魔術師詹森,一個是籃球之神喬丹。然而科比的夢想不是成為自己的偶像,而是和自己的偶像一樣,通過籃球,實現自己傳奇的人生,他希望自己被認識,是因為自己是科比,而不是喬丹第二。最終他做到了,即使他不英年早逝,人們也依然會記得籃球傳奇黑曼巴科比,而不是喬丹第二。
這個動畫片是對科比人生最好的詮釋,無論你曾經認識還是不認識科比,這個322秒的動畫短片中,都可以讓你用最短的時間了解科比,了解他人生的意義,一個最簡單的,屬於男人的夢想,其中所涵蓋的,不僅僅是夢想成真的喜悅,還有角逐夢想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嘗遍酸甜苦辣後,歷經艱難險阻後,依然永不放棄的精神。這就是科比,這就是他的籃球夢,這就是他的黑曼巴精神。
而如今斯人已逝,相信關於他的爭議終於可以蓋棺定論了,他的這部短片配得上奧斯卡。
一個男人,一個籃球,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