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期】宜家,越開越像無印良品 | 一周全球觀察

2020-11-19 贏商網

  【17期】07.20-07.26

  精選閱讀:英國高街或被改成住宅區;奢侈品百貨Selfridges推周末戶外市集;香港甲級商業街上半年租金下滑15.2%;日本購物中心6月銷售額下跌15%;宜家在日本推出首個服裝和雜貨系列;愛馬仕鉑金包價值一年暴漲42%;韓國CGV在華21家影院時隔半年重開;加拿大國民咖啡Tim Hortons進入北京;施華洛世奇計劃再裁員1000人;Aldi預計年底前新開70多家門店……

  01

  次元壁破了!宜家賣衣服、DIOR「贊助」電影節

  

  來源/日本宜家官網

  為了適應疫情環境下的消費需求,多家公司靈活調整經營方式。星巴克從今年秋天開始推出會員付款新方式,包括現金、信用卡、借記卡、移動錢包或PayPal帳戶支付。

  倫敦奢侈品百貨公司Selfridges將在8月30日前持續推出周末戶外市集,販賣鮮花、咖啡、烘焙食品、書籍和服飾等商品,還會安排DJ和街頭表演。日本可口可樂公司自7月22日起,在自動售貨機上銷售口罩。

  與此同時,一批品牌熱衷跨界,推出新業務或新服務。宜家將於7月31日在日本推出首個服裝和雜貨系列,同時其中國首家城市店在上海開業;日本三越伊勢丹引入內衣巨頭華歌爾的3D量體技術。

  奢侈品牌頻頻打破「次元壁」。LVMH旗下奢侈品牌DIOR成為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合作夥伴、指定彩妝香水品牌,伯爵、JAEGER-LECOULTRE則為指定珠寶品牌和腕錶品牌。

  Gucci史上最長時裝秀——12個小時不間斷現場直播在微博的觀看量已超1500萬;Armani與奢侈品電商YOOX NET-A-PORTER籤署協議,有效期至2025年;Givenchy攜手動物森友會發布彩妝產品,為玩家角色提供品牌logo紋身。

  科技巨頭Google宣布推出視頻購物平臺「Shoploop」,消費者可在90秒內了解新產品。該平臺有意與Instagram Shop對標,專注美容產品領域。Facebook未來幾周將推15秒短視頻項目「Instagram Reels」,對標TikTok。

  02

  商業地產「不妙」:租金下跌、空置率攀升

  

  來源/攝圖網

  根據日本百貨商店協會、日本購物中心協會數據顯示,6月日本百貨商店(73家接受調查的公司和203家商店)總銷售額約3829億日元,同比下降19.1%,連降九月;6月日本購物中心銷售額則下跌15%。

  隨著疫情持續影響和電商發展,英國商業街空置店鋪增多。英國社會市場基金會認為高街零售已開始衰退,高街減少不可避免,提議將傳統商業街變成住宅區。

  空鋪和租金下跌問題已在全球多地出現。世邦魏理仕表示,今年上半年,香港甲級商業街整體空置率攀升至13.5%,是近四年最高水平;商業街租金下滑15.2%,預計下半年租金還將下跌5%-10%。隨著全球眾多時尚奢侈品品牌門店撤離,下半年香港將有更多零售地產物業面臨閒置。

  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數據顯示,新加坡第二季零售業租金環比下滑3.5%,跌幅比一季下滑2.3%有所擴大。這意味著上半年零售業租金累積跌幅達5.8 %。因租金下跌、掉鋪嚴重,澳洲第二大購物中心業主Vicinity Centers商場價值縮水近18億澳元。

  03

  財富「更迭」戲碼上演,ZARA老闆身價大縮水

  

  來源/Inditex官網

  上周一,亞馬遜股價飆升7.9%,創下2018年12月以來最大漲幅,創始人貝佐斯的淨資產也隨之暴增130億美元,創下彭博億萬富豪指數2012年開始編制以來最大個人財富單日增長。今年以來,貝佐斯淨資產增長了740億美元至1893億美元。

  《福布斯》實時億萬富豪榜單顯示,截至7月17日,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老闆Bernard Arnault身價再次超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以1125億美元成為第二大富豪。全球最大服飾集團ZARA母公司Inditex老闆Amancio Ortega則位列總榜13,自今年以來財富縮水25%,系近5年來首次跌出富豪榜前十。

  疫情下的財富「更迭」戲碼,不僅在富豪身上上演。據彭博社消息,梅西百貨高管獲得900萬美元股權獎勵,包括執行長Jeff Gennette的370萬美元限制性股票,以及另外五人的35萬-300萬美元不等獎金。

  另據全球藝術市場研究的最新報告顯示,愛馬仕鉑金包的價值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42%。專門售賣奢侈品手袋的線上平臺Baghunter 的研究也表明,1980年-2015年的35年中,愛馬仕鉑金包的表現遠遠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黃金價格。

  04

  英國馬莎、施華洛世奇裁員千人,絲芙蘭崗位重組

  

  來源/施華洛世奇微博

  疫情下,各國零售業裁員與破產浪潮繼續蔓延。在英國,奢侈品牌Burberry計劃裁減500名員工,其中150個在英國總部;服飾品牌Ted Baker將裁約25%員工,至少減少500個工作崗位;馬莎百貨將裁950名員工;連鎖高端百貨Harvey Nichols裁員人數尚未確定;設計師品牌Stella McCartney除了裁員,還計劃降薪、重組業務。

  繼6月底裁員600名之後,施華洛世奇計劃再裁1000人;絲芙蘭進行崗位重組,裁員7%約117名全職員工的同時,創立132個新職位;耐克的一系列領導層變動和裁員舉措,將導致2億-2.5億美元的稅前一次性員工解僱成本。

  伴隨「裁員潮」的,是高層變動和破產潮。就職於愛馬仕長達17年的女裝藝術總監Bali Barret遞交辭呈,秋季正式離職;阿迪達斯「挖來」曾在寶潔和絲芙蘭擔任高管的Mathieu Sidokpohou,負責法國業務。

  昔日美國最大女裝零售商Ascena已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在全美共有2800家門店,欠10萬多名債權人100億至500億美元,其中包括西蒙地產的3170萬美元。德國最大連鎖百貨加萊裡亞集團進入破產程序,將關德國47城市56家分店。

  在全球擁有約75家門店的英國服裝品牌Jigsaw,計劃出售或尋找新的外部投資者,已聘請財務顧問進行談判。

  05

  「抄底」好時機,Superdry、Boohoo獲融資

  

  來源/apparelresources

  北美「亞洲精品菜」外賣平臺Chowbus獲得Altos Ventures領投的3300萬美元A輪融資,創下近年來美國送餐平臺公司中A輪融資的最高紀錄。

  英國時尚電商Boohoo、英國潮牌Superdry分別獲得了來自聯合創始人(Mahmud Kamani、Carol Kane)、激進投資者Gatemore的融資。前者投資金額為1500萬英鎊,後者增持了3.4%的股份,以示對公司發展的長期信心。

  法國私募基金French Legacy Group從投資基金First heritage brands手中收購了奢侈鞋履品牌 Clergerie;美國西蒙地產與服裝授權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合作,出價3.05億美元收購破產的Brooks Brothers;澳洲知名女裝品牌City Chic籌資9000萬澳元,以收購倒閉的美國零售商Catherines的在線資產,擴大美國市場佔有率。

  06

  開店、開店、開店,品牌們燥起來了

  

  來源/Weston Mercury

  一批品牌大肆擴張。廉價折扣商店阿爾迪(Aldi)計劃今年年底前開出70多家新店,以繼續和沃爾瑪、克羅格搶食市場。

  此外,其還加快了路邊門店提貨速度,意在7月底前在近600家商店推行路邊銷售;增加了40%新鮮食品,包括農產品、熟食、肉類和有機食品等。

  同為雜貨系列的堂吉訶德則宣布將於2021年在馬來西亞開設兩家商店。

  品牌方面,Louis Vuitton全新男裝精品店日前亮相拉斯維加斯,出售的男裝產品囊括從成衣到鞋子、手錶及旅行用品;蘋果7月25日在泰國曼谷開設第二家零售店—蘋果Central World店。

  作為零售宇宙中心,中國還是品牌眼中最香之地。Authentic Brands集團從開雲手中收購的運動品牌Volcom杭州、三亞新開2店,今年還將在中國增開10家門店;加拿大國民咖啡Tim Hortons進了北京。

  韓國CGV中國12城21家影院重新開張;英國奢侈品牌Mulberry將專注於發展中國線上市場。

  當然,疫情之危未退,品牌關店、重組也還在繼續。

  英國高級男鞋品牌Oliver Sweeney永久關閉五家門店,將業務重心轉移至線上;美國服飾集團Tailored Brands宣布將關閉500家門店,並裁員20%;日本曾經的「辣妹品牌之王」CECIL McBEE的母公司關閉9成門店。

  專注於核心眼鏡業務,日本JINS集團放棄旗下配飾雜貨業務;義大利奢侈內衣品牌La Perla不得不推遲重啟;英國美妝零售商Lush宣布將停止生產150多種不符合特定標準的產品。

  07

  跌不再是主旋律,「漲」字開始當頭

  

  來源/墨爾本時代報

  截至7月18日的11周內,英國服飾品牌Ted Baker零售額跌50%至5100萬英鎊,但電商銷售額漲35%至3520萬英鎊。

  儘管5-6月有所改善,但澳大利亞最古老的百貨公司David Jones的全年銷售額下降了8%;日本東急商店Tokyu Store的6月銷售額165.49億日元,同店銷售額同比微降0.6%。

  法國時尚電商Showroomprivé日前發布盈利預報,預計銷售額在3.01億至3.03億歐元之間,與去年同期持平;截至3月底的財年內,法國設計師品牌Lemaire銷售額約為1900萬歐元,亞洲、北美各佔35%。

  跌不再是主旋律,「漲」字開始當頭。據時尚商業快訊,美國服飾品牌Skechers第二季度電商銷售額大漲逾400%,期內中國銷售額錄得11.5%的增長。

  日本超市協會7月21日發布6月超市銷售業績速報(取樣270家公司),總銷售額為9369.7億日元,同比上漲4.5%,連續5個月上漲。

  日本7-11發布6月銷售速報,同店銷售額同比增加1%,客單價增加9.7%;澳大利亞在線購物網站Kogan.com6月季度總銷售額同比增長95%,毛利潤同比增長115%。

  08

  遊客回潮慢,旅遊業至暗期中掙扎

  

  來源/The Independent

  疫情持續衝擊法國旅遊業。據法國國家旅遊住宿聯合會數據,受到災難性衝擊的巴黎及法蘭西島大區,預計今年7-8月份旅遊旺季,四星級酒店入住率將僅為23%,五星級酒店入住率為10%,去年同期則分別為80%和90%。

  儘管法國餐館已逐步解禁並重開,但巴黎餐飲行業重開率仍較預期低50%,且多數餐館處於非盈利狀態。

  過度依賴入境旅遊和出口的泰國,同樣在低谷徘徊。泰國央行近日報告指出,預計今年GDP將萎縮8.1%;據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研究,這一衰退幅度不僅將在東協國家中排名第一,在亞洲國家中也將居於首位。

  放鬆了一些限制,比如開放州境,但澳大利亞的旅行禁令或持續至2021年6月,旅遊業將損失550億澳元。而為提振國內旅遊業,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和當地旅遊開發公司斥資4500萬新元(約合3248萬美元)推出「重新探索新加坡」活動。

  09

  零售業大劫未過,但曙光漸亮

  

  來源/italysfinest

  佔全球奢侈品製造業超4成份額的義大利奢侈品製造商們正面臨史上最大困境。

  多位奢侈品工匠近日透露,5月和6月的訂單量同比減少了20%至50%之間不等,更有部分坦言沒有接到任何夏季以後的訂單。

  另據證券時報消息,中國國內服裝行業正經歷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大撤退」。有專家預計,整體營收至少蒸發4000億元,市場規模縮水15%。

  普華永道則預計,香港今年零售銷售按年下跌19.7%至3460億港元,零售品牌洗牌不斷。同樣遇冷的是法國夏季打折季,僅有56%的法國受訪者表示打折季有購物意願。

  儘管大劫未過,但零售業傳來的好消息越來越多。數據顯示,7月4日至7月11日的一周之內,英國所有零售門店的客流量相比前一周增長了10.6%。

  德國市場研究機構捷孚凱報告顯示,8月德國消費者信心先行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上升,為負0.3點,比7月調整後的終值上升9.1點。

  繼3月和4月出現歷史性下跌後,加拿大的零售業在5月份大幅反彈,幾乎找補回了疫情期間的全部損失。

  加拿大統計局還表示,初步數據顯示,6月份的反彈幅度更大,因為目前的數字表明 6月的零售額將增長大約25%。

  10

  失業率與債務齊飛,救市不能停

  

  來源/維基百科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日公布,香港4-6月失業率為6.2%,為15年來新高;就業不足率為3.7%,接近17年來的高位。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為14.7%,接近「非典」以來的高位。

  英國國家統計局7月21日公布統計數據,為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給公共財政造成的損失,政府季度債務在今年4月至6月間增加到創紀錄的1279億英鎊。

  失業率與債務齊飛當下,政府救市卻不能停。7月24日 ,加拿大聯邦基礎設施及社區部長凱薩琳·麥肯納(Catherine McKenna)閣下宣布,加拿大各地城市和鄉鎮將獲得高達20億元的聯邦資金。

  澳大利亞則計劃繼續保留「留職補貼」(JobKeeper)計劃和「求職補貼」(JobSeeker)計劃,不過具體補貼政策有所鎖緊。

  新的「留職補貼」計劃只針對需要補貼的企業,而新的「求職計劃」預計將失業補貼從兩周565澳元增加至1115澳元,但澳洲政府將取消增加的550澳元,恢復到原來的兩周565澳元。

  封面圖片來源:日本宜家官網

  消息來源:時尚商業Daily、BOF時裝商業評論、新華社、Fashion Network、CNBC、華麗志、日經中文網、韓聯社、流通新聞、Mail Daily、Retail Times、觀點地產網、聯合早報、央視新聞、中國網、一財網、新浪網、墨爾本時代報、ACBNews《澳華財經在線》、北京商報、superlife、澳洲金融評論

相關焦點

  • 宜家,越開越像無印良品
    商D天下 一周一會, 縱覽最接近真實的全球零售風雲。 【17期】 07.20-07.26 英國高街或被改成住宅區 奢侈品百貨Selfridges推周末戶外市集 香港甲級商業街上半年租金下滑15.2%
  • 宜家也要賣衣服了,宜家與無印良品的battle史!
    則從一開始就紮根於城市中心,二者截然相反的發展道路選擇,使得當前戰爭的火藥味還沒有被太多人察覺。該系列包含 T恤、衛衣、手袋、浴巾、雨傘、水瓶等共計 10 款商品取宜家logo和條形碼為主要設計元素雖然簡單卻也小有心機比如條形碼是像IKEA最暢銷的產品BILLY系列書架致敬
  • 為什麼無印良品開餐廳?
    簡約清爽的裝潢、當地自然的食材,以及半自助式的點菜方式,一開幕,就成為大排長龍的人氣餐廳。「無印良品開餐廳?」很多聽到時或許都會疑問,無印良品不是賣家居、文具和服飾用品的品牌嗎?怎麼會跑來開餐廳?其實,像無印良品這樣,跨業開餐飲的品牌還不少,例如法國化妝品品牌歐舒丹(L'OCCITANE),也在亞洲開了歐舒丹咖啡。這些品牌,究竟是不務正業,還是說,他們別有用意呢?
  • 15款枕頭試睡測評:宜家、席夢思、無印良品,哪一款枕頭最舒服?
    測試樣品6款纖維枕宜家、無印良品、蓓莎、加滕、雅芳婷、雅蘭6款記憶枕席夢思、海馬牌、Emmas、賽諾、Casa Calvin側臥測試:無印良品得高分相比於仰臥,有些消費者更喜歡或習慣側臥。側臥時,好的枕頭應當可以將頸椎、胸椎和脊椎連成一條直線。因此枕頭舒適因人而異,身形靈巧的女士、身材高大的男士適合的枕頭有差異。一般來說,適合側臥的枕頭比適合仰臥的枕頭高度要稍高。
  • 無印良品沒有秘密-虎嗅網
    岡田清常常來中國,他最有名的身份是無印良品前執行董事。20世紀80年代,岡田作為商品開發擔當,參與了無印良品的成立。放眼今天的世界,ZARA、優衣庫、宜家、711便利店……做得好的零售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全是SPA模式,而其中,無印良品的品類跨度最大,覆蓋了食品、服飾、日用雜貨,既開餐廳、經營酒店,也設計房屋改造,去年還在大阪開出全球最大生鮮賣場。
  • 無印良品 跨界餐飲只為觀察消費者?
    「無印良品開餐廳?」很多人聽到時或許都會疑問,無印良品不是賣家居、文具和服飾用品的品牌嗎?怎麼會跑來開餐廳?是不是希望透過餐廳的擺設,讓顧客實際體驗,好提高餐具和桌椅的銷售?看完這篇文章你會頓悟的!  12月20日,無印良品(MIJI)首間餐廳「Café & Meal MUJI」在臺北阪急百貨開幕,簡約清爽的裝潢、在地自然的食材,以及半自助式的點菜方式,一開幕就成為大排長龍的人氣餐廳,這也是無印良品在日本本土之外,繼香港、成都之後的海外第三家餐飲店。
  • 無印良品開始賣菜
    這意味著,無印良品正式向中國生鮮市場發出猛烈進擊。早在此之前,無印良品就已經涉足生鮮行業。此前,無印良品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其中,其在大阪開業的菜場門店佔地面積達到4300平米,堪稱全球最大MUJI菜市場。
  • 失控的無印良品
    從經營來看,到去年年底無印良品在中國已經開滿了 100 家門店,單是 12 月一個月就開店 12 家,速度驚人,今年開店的進度更是有增無減,預計今年內將在成都開出中國第一家 MUJI cafe 和餐廳,並首次引入家電產品——對於無印良品來說,這似乎正是一個全盛的階段。不過,在我們熟知的禪意、慢生活的品牌氣質下,你不覺得無印良品開店太快了嗎?
  • 無印良品為何跨界開餐廳? 去無印良品喝杯咖啡可好?
    「無印良品開餐廳?」很多人聽到時或許都會疑問,無印良品不是賣家居、文具和服飾用品的品牌嗎?怎麼會跑來開餐廳?
  • 零售業線下店加速復工:宜家、優衣庫、無印良品批量恢復營業
    2月27日,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不完全統計,宜家、優衣庫、無印良品、老佛爺、安踏、斯凱奇等零售品牌已陸續恢復線下門店運營。此前,上述品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部或部分關閉了線下門店。2月27日下午,瑞典家居零售商宜家(IKEA)宣布,該品牌在中國的部分商場將開始恢復運營。
  • 無印良品開餐廳了你造嗎?
    ,以及半自助式的點菜方式,一開幕就成為大排長龍的人氣餐廳,這也是無印良品在日本本土之外,繼香港、成都之後的海外第三家餐飲店。「無印良品開餐廳?」很多聽到時或許都會疑問,無印良品不是賣家居、文具和服飾用品的品牌嗎?怎麼會跑來開餐廳?是不是希望透過餐廳的擺設,讓顧客實際體驗,好提高餐具和桌椅的銷售?
  • 無印良品要在中國開菜市場了!
    無印良品在中國跨界「賣菜」據國內多家媒體報導,近日,在上海瑞虹天地太陽宮召開的招商發布會上,項目方宣布,無印良品將在中國開設生鮮市場,首家店鋪將入駐該購物中心。項目MUJI meal solution supermarket為無印良品最新業態之一,又名MUJI菜市場生鮮計劃。
  • 無印良品在中國開菜市場,買菜要年輕化、品牌化了?
    無印良品要在上海開菜市場,準備賣菜了。這背後打的是什麼算盤? 其實,在此之前無印良品就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並且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點。 無論是網友何種評價觀點,不能否認的是,無印良品這一舉動確實吸引了網絡的關注。
  • 無印良品下沉賣菜,能否重拾年輕人的歡心?
    事實上2017年無印良品就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日本媒體報導稱「裝修得像博物館,觀眾在MUJI的水果前拍照」,此次落地中國,也被稱之為「乘勝阻擊」。儘管在大型商場總能看到佔據大面積的無印良品,年輕人在其間流連,但也僅限於逛逛而已。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 新觀察
    於是,西友決定為它單獨設立【無印良品事業部】。1989年,無印良品獨立分拆,並改名【良品計劃】,目的是為了未來能夠孵化出更多像【無印良品】這樣的品牌。或者說松井忠三有意為了把無印良品的股價做上去,而選擇把利潤增長放在第一位。在上一篇【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中,我清楚地提出過賣貨和做品牌的區別。因此我認為一家品牌公司真正的成功,是需要先佔領mind share後佔領market share。但無印良品在中國很明顯把順序搞反了。2005年,無印良品開始進入中國。
  • 無印良品跨界餐飲
    12月20日,無印良品(MIJI)首間餐廳Café & Meal MUJI在臺北阪急百貨開幕,簡約清爽的裝潢、在地自然的食材,以及半自助式的點菜方式,一開幕就成為大排長龍的人氣餐廳,這也是無印良品在日本本土之外,繼香港、成都之後的海外第三家餐飲店。
  • 無印良品:開餐廳是為了品牌概念的傳遞
    在地自然的食材,以及半自助式的點菜方式,一開幕就成為大排長龍的人氣餐廳,這也是無印良品在日本本土之外,繼香港、成都之後的海外第三家餐飲店。「無印良品開餐廳?」很多聽到時或許都會疑問,無印良品不是賣家居、文具和服飾用品的品牌嗎?怎麼會跑來開餐廳?是不是希望透過餐廳的擺設,讓顧客實際體驗,好提高餐具和桌椅的銷售?
  • 無印良品跨界聯名電動車,宜家與泰國設計師合作冰冷工業風家居
    記者 | 陳奇銳編輯 | 周卓然1 無印良品跨界合作Gogoro VIVA Plus電動車在無印良品的MUJI to GO商店搜尋出遊裝備,早已成為不少人在打包離家前的固定程序之一。不過如今MUJI to GO「出品」的範圍已經不在局限於傳統的長途旅行用品,近日一款與Gogoro合作電動車,便將探索的視線放回了人們周圍的世界。這款名為「Gogoro VIVA Plus「的電動車與臺灣電動車品牌Gogoro聯名,由黑白雙色裝飾的車身延續無印良品對簡約生活方式的追求。
  • 是日美好事物|無印良品跨界聯名電動車,宜家與泰國設計師合作冰冷...
    記者 | 陳奇銳編輯 | 周卓然1無印良品跨界合作Gogoro VIVA Plus電動車在無印良品的MUJI to GO商店搜尋出遊裝備,早已成為不少人在打包離家前的固定程序之一不過如今MUJI to GO「出品」的範圍已經不在局限於傳統的長途旅行用品,近日一款與Gogoro合作電動車,便將探索的視線放回了人們周圍的世界。這款名為「Gogoro VIVA Plus「的電動車與臺灣電動車品牌Gogoro聯名,由黑白雙色裝飾的車身延續無印良品對簡約生活方式的追求。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不過,疫情只是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破產的加速器,畢竟其美國業務已經連續三年虧損,上財年虧損就約在1000萬美元。事實上,營收額貢獻率僅在2.5%左右的美國業務,對無印良品的衝擊並不大,如今,無印良品真正需要焦慮的,是它在中國市場的前路。在門店數量和銷售額佔比均超過全球業務一半比例的中國市場,無印良品中國同店銷售在2016年後便一路下滑,至今未止住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