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在去年12月份的大連疫情中,有一對年輕父母和三個月大的女兒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確診當晚,一家三口被轉送到醫院救治,經過醫療專家們研究,採取了給女嬰的媽媽服用中藥,媽媽對女嬰進行母乳餵養的方式治療。入院不久,女嬰就退燒了。新年元旦期間,醫院的專家組醫生為女嬰和她的媽媽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女嬰和她的媽媽體內都已經形成抗體,兩人核酸檢測轉為陰性。
嬰兒生病,母親吃藥,然後通過母乳餵藥給嬰兒,讓嬰兒病情好轉,這件事,讓人稱奇。在產房,有些產後的女性朋友也諮詢問:通過母乳給藥到嬰兒,是否有科學依據呢?如果自己的小寶寶有了病,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效仿呢?
嬰兒出現疾病,母親吃藥通過母乳給小寶寶治療,這種辦法在古代稱為「過奶餵藥」,在早先,有些媽媽們也嘗試過,但實行起來有一些難度,效果也比較難評估。
「過奶餵藥」要想成功,第一道關就是,藥物要想進入到媽媽的母乳,必須先進入媽媽的血液中,也就是說血液循環中必須先有藥物存在。
母親的乳汁雖然不是血液變成的,但是母乳中的多種營養成分是通過血液運輸到乳腺組織中的,產後媽媽們的母乳是由乳腺的腺體合成和分泌的,在懷孕以後孕婦體內分泌的泌乳素會逐漸增加,在泌乳素的作用下乳腺組織進一步發育,乳腺腺體合成並分泌乳汁。而在乳汁合成分泌的過程中,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以及促進乳汁合成的激素,都需要通過血液循環才能運輸到相應的組織中。如果沒有血液的作用,乳腺腺體分泌乳汁的過程中就缺乏了足夠的原料,自然也就不能合成足夠的乳汁。
但是,有些藥物是不會進入血液循環的,這些藥物就不可能通過母乳餵給小寶寶。
而那些能夠進入到血液循環的藥物,再進入到乳汁,也不容易。只有某些脂溶性越好,分子量小,與蛋白結合能力低的藥物才會融入乳汁中,再由乳汁通道傳到小寶寶身體裡,起到治療作用。
也就是說,不同藥物在乳汁與血液中的濃度差異是很大的。現在還沒有一個嚴謹的臨床研究證明母親吃哪些藥物,劑量多少,才能有效的治療嬰兒疾病。如果劑量掌握不好,過量不僅對嬰兒有害,也會對「過奶餵藥」的媽媽有負面影響。劑量少了,雖然對媽媽安全了,可是對嬰兒疾病的治療沒有作用。
而最新消息是,「母親吃中藥母乳餵養嬰兒核酸轉陰」的病例所在的醫院表示,母親吃中藥母乳餵養嬰兒核酸轉陰只是個例,不夠形成醫學標準。
所以,情況已經很明確了,現在還沒有什麼研究表明,「過奶餵藥」能成為治療嬰兒疾病的有效手段。
如果小寶寶有了疾病,需要藥物治療,還是聽從專業醫生的治療意見,媽媽的心情可以理解,願意替小寶寶分擔苦痛。但是,吃藥這件事還是聽專家的,否則,不但治不了孩子的病,耽誤了病情,是誰也不樂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