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社會的變遷,定義人與狗關係的實質

2021-02-08 珍珠島號

談到人類與狗的關係方面話題,我們聽到最多的,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這類話。這是現實生活中愛狗人士掛在嘴邊的常用語,現在更是在朋友的基礎上,提高到伴侶的高度。原因在於其認為人與人之間,會背信棄義,會不講情面。相比之下,狗狗絕對不會做出背棄主人之事。即使主人觸碰了狗狗底線被其所傷,那也是狗狗下意識反應的誤傷,那是狗狗之天性,是可以被容忍的行為。

如此片面定義人與狗的關係,既不科學也不會被大眾認同。

客觀地講,狗在面對不同的人群時,它們的身份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狗與人類的關係具有一定的多重性。同時,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這種關係也是不同的。

首先,人類馴化狗的初衷,是為人類服務兼具食物功能。在馴化它們的過程中,其中野性難除的,無一例外被殺掉吃肉。簡單地講,只要不順從或不溫順,就會被殺、被吃。經過漫長的歲月,狗最終融入人類生活,也終於拜伏於人類腳下,而不得有絲毫反抗。這時候的它們,已經形成了不得忤逆主人的習慣,一代代繁洐下來的它們,在對待主人方面留下的也只有忠誠了。而它們也在主人這裡找到了依靠,同時也心甘情願成了會搖尾巴的主人奴才。這時的人狗關係定義為主僕關係是恰當的。

接下來,人類進入幾千年的農耕時代,狗們也被家家戶戶所餵養,它們吃著主人家的殘湯剩飯,為主人看家護院。人類又把它們列入六畜之末,它們的地位甚至比豬羊雞鴨還低,它們可能會因飢餓或野性發作傷害了家畜家禽而喪命,

也會因咬傷他人被殺掉,再另養一隻。從這方面來看,家狗可有可無,但不可或缺。狗作為主人家中一個生命的存在,有時連主人家的財產都算不上,雖然如此,他人是無權幹涉的,打狗看主人就是這樣來的。這時的人狗關係有些類似主僱關係,主人的狗子可能隨時會被換掉。

上述兩個時期的人狗關係中,狗一直是人類的附屬動物,它們存在的價值就是服務於人類。它們在此時的人類社會中地位低下或沒有地位,沒有人把狗當回事,也很少有人因狗而起糾紛,其生殺予奪全在主人的一念之間。

在我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本世紀,隨著國外品種狗的被引入,犬文化的思想理念深入部分國人心中。狗成寵物隨之成為國內養狗領域的主流,此時有幸成為國人寵物的是國外品種狗,但被愛心所惠及的所有狗。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養狗現狀,徹底打破了人類馴化狗以來,人類與狗之間的自然發展關係。同時,也因國人在對狗的認知觀念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形成了意識形態上完全對立的兩個人群。極端愛狗人以人類社會的愛心為武器,實施著不文明的養狗行為,直接導致了恨狗人的產生,人與人之間,因狗起衝突或糾紛不斷發生,小到爭吵,大到傷及人命。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秩序的穩定,這是前所未有的存在,已經無法忽視。

此時的人狗關係如何定義?愛狗人稱之為朋友加伴侶,愛狗代表人類文明是否進步。恨狗人其實是以狗洩憤,實質是針對不文明養狗人。最恰當的定義為狗是人類的工具,一為彰顯愛心的工具,二為對抗不文明行為的洩憤工具。此時的狗子生存狀態,總體上是史無前例的艱難。天堂與地獄並存,但它們沒有選擇性。

若說除工作犬以外的家養狗,真正保持同主人為朋友關係的,一是遊牧民族的獵犬,二是至今還無怨無悔為主人放羊的牧羊犬,除此無它了。我們所希望看到的人與狗和諧自然的關係已經成為歷史,我們能夠期待的也只有針對性的、系統性涉狗法件的出臺了,那時的人與狗之關係才會成熟穩定!

相關焦點

  • 人類和狗的關係是怎麼樣的?為什麼?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遠古時人類用馴化的狗看家護院,還可以幫助人類去打獵,現在狗也是人類的好幫手,例如導盲犬,警犬還有各種各樣的工作犬,寵物犬,說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一點都不為過!人和狗的關係主要是生活條件決定的。首先,人擁有主動權而狗處於被動的。在身處食物缺乏的環境中面對生死存亡,人是捕獵者而狗,只能是食物,難逃一死。
  • 文化與社會這兩個概念對理解人類行為何者較為重要,一直存在爭論
    小編認為一群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流落在一個荒蕪的海島上一段時間,似乎可能成為一個多樣性社會。這個杜會的成員會有一個共同的利益——生存,並會發揮共同生活與工作的技能。但是,這群人中的每個成員都會保留其特性及文化背景,而一當這些成員被救出荒島,這個群體也就會立即解體。
  • 人類尊嚴觀念:起源、發展及其當代變遷
    但是,dignitas只適用於十分特殊的語境,即它總是同人在社會中的某種地位的關聯中,以及人與人的比較中被使用,因而表達的是現代漢語中「尊嚴」一詞的意義。奧利弗·森森(Oliver Sensen)在《康德論人類尊嚴》(Kant on Human Dignity)中指出,在古羅馬時期,尊嚴(dignitas)表達的是在社會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擁有的較高地位,並且在這個意義上跟「高貴」或者「尊貴」同義。並非所有人,而是只有佔居某一高位的人才擁有尊嚴。例如,一位將軍、大法官、執政官,或者元老院的一位元老。
  • 以家族史寫社會變遷
    作者:牛衝讀邵麗的小說總能感受到她豐沛的情感,在她小說的敘述中你能夠體味出複雜的「人味」,這種「人味」是一種特殊的氣味,它代表著微小的塵埃世界。他們就是我們身邊普普通通的人,就像黃河中的一滴滴水,每一滴水都是一張碎片,一張張碎片的拼湊便成了我們的「黃河」。他們倔強、努力、痛苦、悲傷、幸福,每一個人都有著獨特的經歷,而每一個人都不是非好即壞,而是痛苦中含著幸福,悲傷中含著憤怒,倔強中含著夢想。每一個人都有一口氣,一口氣後面是家族關係的盤根錯節,是生活中的密密麻麻。
  • 職業變遷 社會發展的縮影
    如今,很多人利用網際網路開闢了自己的新職業。時間倒回40年,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每一個人一般只有一個職業,用它來謀生,養家,同時當時的社會上也並沒有更多的職業可以讓大家來選擇。  但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職業的數量和種類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中國社會變遷老照片
    馬克.呂布用生命拍的幾十張中國社會變遷的照片。1957年,北京攝影師露天拍照。
  • 人類圖|親密關係|浪漫愛情、婚姻和親密關係的區分「房鼎容原創」
    鼎心人類圖房鼎容老師帶領中國最專業人類圖諮詢培訓機構,關注獲取海量乾貨!這些天受邀坐客一個兩性關係的論壇,這一期主要是關於離婚人士。大家眾說紛紜,呈現出婚姻及兩性關係的面面觀,我稍稍為大家做了梳理和區分、做個分享。
  • 從仿銅陶禮器的變化,來看秦國的社會變遷
    在東周時期秦墓中也發現有大量隨葬陶禮器的現象,就從器物發展演變上看,它能反映出秦人生活方式的變遷;從墓葬所佔比例上分析,它能反映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變遷。戰國晚期至秦代的鼎、盒、壺生活器影響禮器的變遷,甚至直接進入到禮器的範疇內,被社會承認,反映秦人較多的注重器物的實用功能,甚至將這種思想、價值觀滲入到禮制中,影響其國家禮制制度的變化。
  • 人性二元論—人類的共生需求讓人類產生了社會
    當然人類靠智慧走在了生物鏈的最頂端,可一個人即便智慧再高,能力再強,也是無法在自然界生存的,因此為了生存,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形成一種相互協作的機制,這種需要相互協作的機制,體現出來就變成人必須要靠其他人的存在和協作才能夠在生物圈裡面生存,而這種群居性是被刻畫在基因裡面的,人一出生就有一種擁抱社會的需要。
  • 《我的事說來話長》「人為什麼要工作」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問題關係的剖析跟社會邊緣人群的重新定義和出路的想像
    這是個哲學問題,是每一個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人都會思考的終極問題。我們為什麼會問出這些問題?答案又是什麼?而社會中類似於影片主角的人和一些社會邊緣人群他們的心理問題和這些問題又有什麼關係?最終歸宿又在哪裡?
  • 狗是人類的伴侶,愛不愛狗真的是一個人善良與否的判斷標準?
    古語有云:「仗義每多屠狗輩」,可宰狗食狗的人並非就是壞人;現實之中,不乏有很愛好食狗肉的人,是樂於助人,救急扶危的人,難道他們就不是好人了嗎?相反哪些奸淫擄掠、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人,因為飼養狗狗、愛狗就是好人了嗎?
  • 社會性別中角色的戲劇化呈現
    當下人類對社會性別模型的認知已不局限於傳統視野,那些在社會中約定俗成的性別角色和性別觀念,實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人類社會化的進程中,被動地形塑為社會共識。但個體對自我性別的定義往往會被社會群體忽視,甚至與社會性別契約產生矛盾衝突。
  •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讀卡斯特爾《網絡社會的崛起》
    本文所述第一卷《網絡社會的崛起》只是一個新世界的概念模型;第二卷《認同的力量》探討新世界裡的社會認同巨變:國家、民族、社區……人們依照何種意義定義自己;第三卷《千年終結》則是遙望新世界的政治格局變遷:全球犯罪、剝削、不平等……世界依照何種模式應對自己。
  • 信息與生命的聯繫:科學家定義信息,可能掀起社會哲學驚濤駭浪
    前文《生物學新增複製因子:基因之外,「謎米」或人性都不如信息》中,我們談到進化生物學遇到一堵大牆,現有理論對哺乳動物行為解釋力不足,更遑論人類社會行為了。因此,大膽地提了一個新的進化複製因子——信息。本文,我們再深入一步:了解信息的定義,以及,與生命的關係。
  • 狗能聽懂人類的話嗎?研究發現:狗確實會聽人說話
    據報導,伴隨著寵物狗漸漸成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也經常會有人訓練自己家的狗,根據自己的指令來進行一些操作,不過,你的狗聽命於你,並不代表著它知道你在說什麼。根據匈牙利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狗會聽人說話,但是卻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 本世紀國人最大發現是狗可以當寵物,關愛它們能代表人類文明進步
    它們與人類共同生活平淡而和諧,長時間的共同生活,它和主人及家人產生了雙方的互信。而狗對人類的態度是直接的,並不具備人類那樣的思維導致下的欺騙行為。所以,在人類社會中許多的行騙及耍心眼、玩心機現象,在它們身上是不存在的。於此一途,不但是狗們,其它動物也是如此。但人就是人,動物依然是動物,我們並不能因此把狗與人類的行為相提並論,那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不符合實際的。
  • 文化,當今社會流行詞之一,可我們真的知道文化意味著什麼嗎
    當中國人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並邁向現代化之時,反思文化的含義,別有一番意義。什麼文化呢?這個真不好回答,學者們考察說文化的定義二百種。我們不是學術探討,不用細究學術內涵。但精神實質,還是要把握的,這樣我們才不會被各種所謂文化所迷惑。從宏觀意義上說,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地區的人們怎們看世界並在此基礎上如何生活的精神指引。
  • 狗和狼不是同一個祖先?遺傳學家表示:是人類幫助了它們!
    根據英國媒體的報導,一位遺傳學家在近年來一直在研究動物進化方面,尤其是狼和狗之間的關係,通過DNA遺傳學家發現所有的狗似乎都是同一個祖先,奇怪的是狗狗和狼卻不是同一個祖先,這讓很多人不解,畢竟在所有人的印象中,狗和狼是同一個祖先,後期進化中出現了爭執,所以才出現了兩種生物,現在遺傳學家卻告訴我們
  • 狗真的對人類微笑嗎?科學家通過兩個實驗,明白了狗表情的作用
    想像一隻這樣的狗:它的嘴張開,嘴唇向後拉,舌頭伸出來。大多數人看到這張臉,都會覺得這是一個笑容。但事實真如我們的想像嗎?狗是否像人一樣,使用微笑的表情來傳達它們的快樂、高興或滿足感?在英國約克大學的阿歷克斯·班傑明(Alex Benjamin)專門研究狗類認知,他說:「研究狗是觀察跨物種之間社會交流的一個非常獨特的機會。」這項研究的一個成果確認了人類與狗共享的交流紐帶,是自然界獨一無二的。例如,研究人員發現,狗會主動觀察人的目光,並以其他動物很少見的方式跟人類眼神接觸。
  • 文明不需要狗來定義,講述禁對於食貓狗的看法
    人類長期以來有餵養貓狗等動物作為寵物的習慣,寵物與人類建立起比其他動物更親近的關係。禁止食用寵物是人類文明的共識,寵物也應當被列入禁止使用的範圍。這段話摘自深圳發布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該草案公開後在網上引起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