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山筱林
01
《後來的我們》上映的這幾天,難逃被刷屏的命運。
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難免落淚,但淚點各不相同。這次,身邊的很多朋友,因為林見清和方小曉最後沒能在一起而感到遺憾的人佔了少數,更多的人,是被林爸爸的那封信和劇中的最後的一段獨白而打動。
每次說到《後來》,人們都會談到導演劉若英的感情經歷,都會想起她對恩師陳昇先生的崇拜與愛慕。我在想,這麼多年過去了,陳昇先生的妻子看到這部電影之後,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陳昇先生的妻子,在每每看到相關的新聞時,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在我看來,陳昇的妻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這種懷舊,追憶青春的電影大概是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開始流行起來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孩子都到了可以追憶和懷舊的年齡了,「懷舊」這個概念卻好像還只停留在追憶這個階段,很多人看了電影之後,在現任面前,想到的只是前任。
這類電影往往有一個特點:歌頌與前任的愛情有多偉大,而將現任棄之腦後。
人一旦沉湎於過去,很難會擁有未來。所以我還是想說,年輕人,別太懷舊,也別太矯情。在大家都感到痛苦的事情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受委屈。
正當年少,還一無所以,快馬加鞭做正事才是王道。
02
很多人看完追憶青春的電影,都會用到這樣一句話:在一無所有的年紀,遇到了想要照顧一輩子的人。最後還不忘發條朋友圈,顯示顯示情懷。
但是這句話聽起來,滿滿的都是矯情。
在一無所知的年紀,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一輩子」的含義。更多的人,活到最後,也只不過活出了年齡。
電影裡有句臺詞是這樣說的: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可就是沒有了我們。然而,真實的故事,比現實更扎心。
後來的我們,很多人仍舊一無所有。
林見清與方小曉最後沒能在一起,再見面,有悔恨,也有遺憾。等我們都長大了,都成熟了,卻發現,自己曾經深愛的那個人,早已不在。就像歌詞中唱到的那樣,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 如何去愛可惜你 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但是我覺得,林見清要感謝方小曉的離開,如果不是方小曉的離開,他可能還是會繼續沉迷遊戲,沒有工作,自暴自棄,可能就不會有後來那個不一樣的自己。
林見清很幸運,因為一個人的離開,他最終醒了過來,也擁有了後來安穩的生活。
但更多人的成功,靠的不是機會,而是死撐。撐下去,有可能會成功;撐不下去,便是一無所有。
因為一個人的離開,造就了另一個人的覺醒和成功,這已經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而林見清仍不滿足,他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有了現任之後,還想和前任再續前緣。
自己不珍惜而導致錯過了曾經深愛的人,又能怨的了誰呢?
考試的時候,你自己粗心寫錯了一道題,你總不能改正過後再要求老師給你加上分數吧。
錯過了,那就是不合適。沒能走到最後,那可能就是不對的人。
可以有遺憾,但是沒有如果。
愛情是這樣,友情也不過如此。
03
有一個認識十幾年的朋友,小學高中同班,初中同校。上了大學之後,我們徹底分開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解脫,因為我不用再費力笨拙又不自然的我們維持表面上的友誼。
一段友情走到盡頭,卻還要費盡心思的去維持,很累,真的很累。
那時候,我們一起上課,一起做作業,一起回家,下課後一起玩。關係好到你覺得,我們會當一輩子的好朋友。我這輩子就認定你這個朋友了。
但是啊,人總是會變的,你說不上是什麼原因,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人突然就變了,當時那麼要好的兩個人,為什麼到最後,感情冷淡到連陌生人都不如。
我當時把你當成最好的朋友是真的,分開的時候有多恨你也是真的。
但是後來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在這個世界上,也許真的不存在一輩子的好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要去闖。
在這個忙碌的年代,如果有一個人,願意聽你絮絮叨叨,囉裡囉嗦的講一大堆話,願意聽你訴苦,發洩一下心裡的負面情緒,就已經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了。
如果你還希望對方能感同身受的安慰你,開導你,其實是一種有些不自量力的奢求。
很多人都很羨慕從校服到婚紗這樣的愛情故事,但是這樣的事情,終究是個小概率事件,也因為難得出現,所以才會令人豔羨。
你要考慮到很多事情,價值觀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很多事情,真的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一旦陷入這樣的故事情節中,往往難以自拔,一時之間難以逃脫情感的束縛。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但我更想說的是: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機會,一旦錯過就再也等不來。
我們之所以選擇放下,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人生充滿了遺憾,但唯有遺憾,才有可能等來圓滿。
如何面對前任,如何面對過往,很多人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找到答案。更多的人,只是在追偶像劇一般,將自己帶入了周冬雨和井柏然的角色之中。
分手之後的男女應該怎麼做?五月天在《後來的我們》這首歌中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後來的我們 依然走著只是不再並肩了朝各自的人生 追尋了無論是 後來故事 怎麼了也要讓 後來人生精彩著
人生沒有重來,唯有好好珍惜現在。
願我們,珍惜眼前事,莫負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