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抗日雷劇,播出沒多久就被下架的《雷霆戰將》無疑引起了人們的熱議,還很"榮幸"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別把偶像劇套路用在抗日題材上"。是的,這就是披著抗日外衣的偶像劇。
《雷霆戰將》一味追求偶像化、青春化,更是被吐槽為披著戰爭劇外殼的偶像劇。主角都是俊男靚女,鐵打的妝容,時刻保持著美美的狀態,打個仗像在走T臺。男演員不時耍個帥,塗著髮膠,拋著媚眼,叼著雪茄、女護士的緊身裙裝、小高跟白鞋,妥妥偶像劇風格。指揮部是豪華別墅,這是打仗?當初要有這條件,還用得著抗日14年?
只想著討好觀眾,卻忽視了真實的史實。結果觀眾並不買帳,被啪啪打臉。我們拍戰爭影視片是為了讓國民銘記歷史,勿走當年錯路,也激勵當代中國人奮勇向前,一起創造美好的中國。
但當影視劇不符合歷史真相,歪曲了事實,一味的娛樂化,青春化,不能想像,以後我們的青少年會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那些浴血奮戰的保家衛國的歷史,該是以什麼態度去理解前人的浴血奮戰。
歷史不是兒戲,我們需正視歷史,拍攝影視劇更需要還原歷史,影視拍攝走點心吧。不因為別的,就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尊重祖國一路辛苦走來的點點滴滴,這點上不允許任何人隨意詬病、調侃
今天就單以劇中的川軍為例。高偉光飾演的是川軍178師師長 郭勳魁。劇中,他能在戰前還悠閒地喝咖啡,抽雪茄,在戰場上也能叼著雪茄。而且,無論服裝,髮型,怎麼看都是留洋剛回來的,劇組也給出解釋,說劇中郭勳魁是黃埔軍校畢業,有留洋經歷。但這完全不足以說服人。
因為,抗戰中的川軍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中國軍隊的正規部隊,而是一支地方軍閥武裝。無論是部隊的裝備和軍事素質、部隊待遇,都無法與蔣某的中央軍相提並論。說得直白點,就是地方的雜牌軍,他們沒有正規的武裝配備,川軍出川時,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冬天在山西打仗時,士兵腳上穿的還是草鞋。
劇照中可是一水的武器裝備先進,軍容整齊的正規軍模式,這和地方雜牌軍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川軍第43軍26師老戰士何聘儒回憶淞滬會戰時:"一個連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少數步槍機柄用麻繩繫著以防失落,武器之拙劣,可以想見……"這是真實的川軍狀況,完全不像影視劇裡的可以,還有咖啡、雪茄、午餐肉、大別墅。影視劇裡演得更像是對歷史的調侃,別說師長就有特權得到這些,這就些高奢品,別說川軍這支雜牌軍,就是蔣某的中央軍,也未必有這些物資,那可是抗戰,大片山河淪入日本人之手。
川軍就是在這樣極其低劣的配備中,用自己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在抗戰中進行了無數次最艱苦、最慘烈的戰爭,換來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的名聲。請看一組數據:
當年出川抗戰的350多萬川軍,有64萬多人傷亡(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日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中國抗日軍隊中每五六個人中就有一個四川人。抗戰八年,川軍擔任的前線戰場約佔全國五分之一,川軍犧牲更多的是"無名英雄"。
再來看看川軍的戰役的幾個例子:你就知道,戰場上,根本就不像劇中,可以像走T臺似的端著衝鋒鎗橫掃,難道敵軍的武器是吃素的嗎?現實戰場中沒有主角光環,川軍都是以巨大的犧牲來完成自己的使命。
淞滬會戰中,川軍26師官兵頑強鏖戰七晝夜,是參加淞滬抗戰的70多個師中成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26師付出的代價極慘重:全師4個團長,兩個陣亡。14個營長,傷亡13個,連、排長傷亡250餘名。每連留存士兵僅三五人,最多不過八九人……全師4000多人,戰後僅剩下600多人!傷亡80%以上。
臺兒莊戰役中,第二十二集團軍122師師長王銘章奉命苦守滕縣。日軍主力磯谷師團以重炮飛機猛攻。彈盡糧絕,王銘章在縣城中心指揮殘部頑強抵抗,腹部中彈踉蹌倒地。部下扶他,王銘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這裡痛快!"日軍怪叫衝來要抓"大俘虜"。周身血糊糊的王銘章,掙扎著高呼"殺敵,抗戰到底啊!"他用槍口對準自己腦門,"砰"一聲槍響……受重傷的300多川軍官兵,不願被俘受辱,他們大叫:"小日本必亡!"這些戰衣破裂、傷痕累累的中國軍人,以手榴彈爆炸,消失在煙霧中……
指揮"徐州會戰"的李宗仁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
"若無滕縣之固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了戰鬥任務,寫出了川軍抗戰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淞滬戰役廣德戰場,23集團軍145師中將師長饒國華的部隊,戰鬥尤為慘烈。饒國華離川時對家裡人說:"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
日軍發起總攻,傾瀉成千上萬噸的炮彈、炸彈。饒部苦戰三晝夜、傷亡極慘重。饒國華說:"前人史可法曾說過'以城為殉',我誓與廣德共存亡!"陣地失守,師長饒國華毅然率剩餘僅一營部隊衝入敵陣,以圖恢復陣地,終因寡不敵從,身陷重圍,彈盡援絕,11月30日晚,饒國華舉槍自戕殉國、慷慨成仁,年僅44歲。一四四師師長郭勳祺也在戰鬥中負重傷。
川軍為抗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抗戰中傷亡的326萬國民革命軍將士中有64萬為川軍將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間,全軍陣亡的85萬人中有26萬川軍,川軍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
1、高層代表:
1938年1月20日,川軍最高統帥劉湘在漢口"萬國醫院"病逝。去世前,聽完戰報,川軍不怕犧牲、前赴後繼,收復蕪湖指日可待的消息!"劉湘喃喃說出最後一句話:"打、打得好……"
清理遺物時,發現劉湘曾在一張紙條上寫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劉湘還留有遺囑:
"餘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敵,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以盡軍人之天職。不意宿病復發,未竟所願……""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對於這段歷史,李宗仁將軍曾說:"八年抗戰,川軍之功,功不可沒。"
2、中層代表:
抗戰初期,川軍將士即紛紛請纓參戰,當時的川軍將領楊森曾經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這段話可謂代表了廣大川軍將士的心聲。
就這在內戰中惡名在外的20軍楊森部,是抗戰中第一支出川抗戰的川軍,從淞滬會戰開始,無役不從,是三次長沙會戰的骨幹兵團,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鬥中全殲日軍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山崎大隊。
3、底層代表:
安縣曲山鎮青年王建堂與朋友分頭串聯了100個青年,向縣政府請命殺敵。就在他們開拔前,縣政府收到了王建堂的父親王者成寄來的一面出徵旗。當眾人展開這面出徵旗時,全都大吃一驚——與祝願親人平安遠徵相反,這面由一塊寬大的白布製成的大旗,居中寫著一個大大的"死"字!出徵旗的右上方寫著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左上方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這些就是川軍從主帥到將士到普通民眾的抗日決心,他們是用生命和熱血去保家衛國。不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不尊重,歪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