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2021-03-05 密法智光

  【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我今承佛威力。略說地獄罪報之事。唯願仁者。暫聽是言。普賢答言。吾已久知。三惡道報。望仁者說。令後世末法一切惡行眾生。聞仁者說。使令歸佛。】

  「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地藏菩薩就對普賢菩薩說了,「仁者」:你這個有仁德的人。「此者」:所謂此者,就是說這一些個地獄,「皆是南閻浮提」:就是這個南贍部洲──南閻浮提,「行惡眾生」:這些個做惡的眾生,「業感如是」:他們造業所感應的果報是這樣子的。「業力甚大」:眾生的業力,是特別大的。有多大呢?「能敵須彌」:有須彌山那麼大。「能深巨海」:有多深呢?這個業障有大海那麼深。「能障聖道」:為什麼修行不成就道業?就因為被業力障住,把你的聖道都給遮住了,所以不成聖道。

  「是故眾生」:因為這個,所以眾生,「莫輕小惡」:你不要輕看了這個小的惡處,小的惡事。為什麼呢?小的惡事多了,就是大惡,積少成多,就變成大惡了。「以為無罪」:你不要以為小的罪惡是沒有罪,「死後有報」:死後將來受果報,「纖毫受之」:就是像頭髮這麼多,或像一粒微塵那麼小的惡事,也要受果報的。「父子至親」:在人世間,父子是最親的,可是「歧路各別」:但是在地獄裡頭的時候,做父親也不肯代替兒子受罪;做兒子的雖然孝順父母,到地獄裡也不肯去替父母受罪了,所以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縱然在地獄裡相遇到一起,「無肯代受」:誰也不肯給誰代受了。為什麼不肯代受呢?雖然在人間是做父子的,但到地獄裡,就知道這是前生的業障,或者是冤家對頭也不一定。所以到地獄裡,就沒有人肯代你受罪了。

  「我今承佛威力」:地藏王菩薩自說,我現在承佛威德神通的力量,「略說地獄罪報之事」:略略地,簡簡單單地說一說地獄罪報的這一些個事情。「唯願仁者暫聽是言」:我唯願仁者你暫時聽我所說的這些話。「普賢答言」:普賢菩薩對地藏菩薩說,「吾已久知三惡道報」:說很久很久我就知道三惡道的果報了,不管你說不說,我都可以知道,可是未來的眾生,沒有人知道。「望仁者說」:我希望仁者你對我再說一說,「令後世末法」:你現在說了,使令後世──在佛法的末法時代,「一切惡行眾生」:所有一切的惡行眾生。「聞仁者說」:聽你說這個地獄的罪報,令他們有所警惕,就不敢做惡事了,所以我願聞仁者說。「使令歸佛」:令一切眾生,都歸依三寶,歸依佛教。

相關焦點

  •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劉備告訴自己的兒子阿鬥劉禪說:「莫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善小而不肯做,小的善事也要做。有的人以為這是小善,我何必幹呢?沒有什麼意思。不知道小善也是善。他又說:「莫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為一件小事情,馬馬虎虎可以原諒。你要知道,積小惡就成大惡,到那個時候就可怕了。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渧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出曜經》【注釋】:不要輕視小善,以為不會帶來福報。水滴雖小,也能盛滿大器皿。
  • 【深信因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惡報篇 五十三
    或許有人看到某些人行善,但命運卻坎坷,行惡的人,卻長壽善終,現世所受遭遇,各有種種不同,就認為善惡有不報情形,所以就認為因果不足信。要知道,世間沒有數百歲的人,天就有未了結的案。純善純惡之人既少,可善可惡之情形最普遍。《地藏經》上說: 「眾生性識無定,為善為惡,逐境而生」。「閻浮眾生意業,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夜可知者無數,不知者更多,且惡念多過善念。」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天道報應則沒有遺漏
    小的曰吉兇,大的曰禍福,本來也無定門,要吉要兇,來禍來福,都是自作自受,都是我們自己去召感來的,有感便有報應。人之所以會召感──是在這當下這一念,當人一念貪心惡念未現形時,我們本來的真心(自性)是很清淨的。只為一念心發動了,這一念若往善方向,它便成善心善事;這念心若往惡方向,它便成噁心壞事。其最先也不過是這一念,行一件事,到最後日積月累,遂有善人惡人之別,得禍召福,都決定於在最初起來這一念。
  • 【念佛感應錄】彌陀慈悲常護念: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消災免難、重報輕受
    彌陀慈悲常護念: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消災免難、重報輕受  母親自己也說,此次地震,家中的「神」(指的是觀世音菩薩)有保佑,她也因感念菩薩保佑,而主動捐款賑災。信仰基督教的母親,因感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而生起布施的心,令我非常高興。 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震後某天,母親跟我提起,她想住進教會開設的「仁愛之家」,既然母親有此願望,身為子女的我們,都希望滿她的願。
  • 陰陽先生:善惡到頭終有報,莫以頑劣失節操
    追求幸福、追求豐厚的物質生活是每個人的都應該有的權利,本無可厚非,但是,若以犧牲別人的幸福為代價,強行破壞搶奪他人財物那就有失道義了。所謂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做了虧心事,即使當下沒有什麼,將來也會有很多糾纏不清,當報應來時,怕是悔之晚矣。
  • 五戒「不殺生」排在第一,楞嚴經「淫」排在第一,但餘下罪都不輕
    五戒「不殺生」排在第一,楞嚴經「淫」排在第一,但餘下罪都不輕。五戒可以說是做人的基本,嚴持五戒來世還可做人。但是五戒中「不殺生」排在第一位,可見殺生的罪是很重。殺生最重,故首先講殺生。因為眾生最愛惜自己的生命,為了維護生命,甚至願受各種痛苦。《大智度論》云:「世間中惜命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罰、刑殘、考掠以護壽命。」
  • 勸善抑惡對聯拾趣
    常熟有一處城隍廟有這樣一副對聯:德之不修,吾以汝為死矣;過而不改,子亦來見我乎?上聯是說人活在世上而無德,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下聯勸人改正過錯,否則死後連見閻王時也遭到唾棄。對聯模仿閻王的口氣對死者說話,詼諧有趣。
  • 印光大師: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因果通三世,善惡終有報
    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兇。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更不可猶豫而退悔。宜學俞淨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
  • 民眾被殺,兇手無罪,又一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嗎?
    去年,臺灣地區出品了一部以隨機殺人為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通過兩起有原型的隨機殺人事件,來探討殺人案發生之後,給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辯護律師、媒體、社會民眾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王婉諭救援不及,拼命想將王景玉拉離小燈泡,但因力氣小無法成功,正在此時,附近有七名見義勇為的市民合力制伏王景玉,隨後警方將王景玉逮捕。審判過程:2017年5月12日,臺灣地區士林地方法院一審判王景玉犯兒童殺人罪,但因為王景玉患有思覺失調症(俗稱精神病),不能判處死刑,改為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 人真的有「靈魂」嗎?死後又去哪裡呢?
    古代人認為:人一旦死後,靈魂就會升天,但是,隨著佛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人們也就有地獄之說,認為好會人升天,惡人會下地獄。基督教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只有兩個去處,一個天堂,一個地獄,再無其他去處,信仰上帝生前為善,就會去天堂,為惡就會下地獄,去了之後就會永遠在那裡,不會再有變動。
  • ​聖嚴法師:自殺者果報慘烈,死時死後,將受無量痛苦!
    (見《四分律調部》之二及《律攝卷二》)此所謂自殺,是指為了厭惡此一生命的存在,誤以為自殺之後,便可得到解脫而言。 因為佛教徒主張因果定律,若不證悟諸法實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脫生死,自殺是沒有用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也將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個欠了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追討而將戶口從甲地遷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遲早一些債主仍會找到他的。
  •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你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我相信。人在世間,要心存善念,這樣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才會有福報。若你做的都是些對別人不利的事,傷害別人,輕則人人避而遠之,重則反而會害了自己。如果上天再給王熙鳳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我相信她一定會相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可惜,人生無法重來,每個人都得為自己做過的事,說過的話買單。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孔夫子就說過:「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 22句經典因果名言,萬事有因果,世人應盡知!
    1.一報還一報。2.好心自有好報。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4.菩薩畏因,眾生畏果。5.清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6.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7.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8.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9.在罪惡中遊泳的人,必將在悲哀中沉沒。10.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11.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12.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13.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