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到外婆橋

2021-01-08 正義網

  我的外婆家在古徽州的發源地——休寧縣汊口鎮,在外婆即將離世的時候我堅守著一份承諾:每年要去外婆家。今年的春節我照例去了。去外婆家,不如說是去尋夢更為貼切些,因外婆離開我們已三十多年,外婆家的老宅由於年代久遠也在十年前坍塌了,留在這個世上的只有我孩提時代遙遠而溫馨的記憶了…… 

  汊口古鎮據文字記載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遠遠望去,小鎮環抱在峰巒疊翠溪水縈繞之中,清一色明清式建築的古民居沿石板路依次排開,清澈的溪水從房前屋後的青石板下穿過,縱橫交錯,穿行其間似在水墨丹青畫中遊,讓人流連忘返。外婆家的老宅就坐落在村口的溪水上,被當地人譽為「水樓」,始建於程氏42世,按照家譜推算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聽外婆說,祖先們之所以將房屋建於水上就是要汲取水之靈氣,保佑子孫後代們家業興旺發達。老宅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整棟由磚木結構組成的建築群橫臥溪水之上,沿水面以上米高均是用丈餘長的青石板塊壘砌而成的房基,基礎之上乃為二層的「三間二廂」、「天井堂院」的房宅,老宅建築面積達八百餘平方米,僅庭堂佔地近一畝。廂房兩側是高大的馬頭牆,粉牆黛瓦掩映在綠樹蒼翠間,數百年來老宅成了古鎮上一道亮麗風景。 

  少年和孩提時代,每遇寒暑假,外婆總是領著我和哥哥回到老宅住上一段時間,這也許是我最難忘的童年時光了。在這裡,白天同小夥伴們下河捉魚摸蝦、躲貓貓、玩遊戲,晚上坐在老宅的天井下,數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聽外婆講敘遙遠而動聽的故事……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歷歷在目。 

  聽外婆說,外公家世代經商有數百年的歷史,到了外公這一代已是民國初年,在上海經營著當鋪、鹽業和茶行。歷史上徽商一度稱雄於中國商界五百年,鑄就了「無徽不成鎮」的徽商盛世的歷史奇蹟。我想外公家的歷史是整個徽商家庭的縮影,否則在四百年前的明朝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沒有富庶的家業做基礎是絕對辦不到的。 

  外婆的娘家姓戴,在屯溪老街的隆阜,也是世代經商。民國初年與外公結合,在當時也稱得上是「門當戶對」。記得在我懂事以後,外婆回憶她初嫁時的情景:那年她只有十七歲,是一個雪花飄飄的臘月,她坐在大花轎上臉凍得發紫但卻不感覺冷,迎親的鞭炮震得轎車左右搖晃,轎夫們抬著陪嫁的嫁妝,從屯溪老街頭一直拖到老街的尾足有一、二裡長……。從外婆那神情中,可以看得出,雖然當時徽州女人是朱子禮教的犧牲品,與「貞節牌坊」相聯繫,但無不從中意會到外婆雖初為人婦,卻滿意地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與彼時彼地千萬名「徽州女人」相比而言,她肯定是幸福的。 

  徽州女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肩負徽商的興衰,築壘著家族的後盾,默默地用青春書寫著一出出血淚史。外婆當然也不例外,「初為人婦」的她還在新婚期間外公就外出經商,赴上海打理生意,外婆就如千萬名「徽州女人」一樣,在家「服侍公婆、生兒育女、勤儉持家」。每年的寒冬臘月年關將近之時,是外出徽商們回家團聚之的日子,在這個時候,外婆就每日來到河邊的木橋上翹首遠望河對岸的石板路,盼著外公身影出現。但徽商有著「一世夫妻三年半」之說,就是說作為徽商的夫妻一世相聚的時間正常的也只有三年半。但就這樣並非所有徽商們都能夠順利地在年關回家過年,遇到戰亂、生意不順、傷病等,往往數年乃至數十年回不了一次家,有的就永遠客死在異域他鄉魂歸故裡了。 

  外婆從小讀過「私塾」,「四書五經」爛熟於胸,但讓我感受到外婆與所有「徽州女人」相比,她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在那個封建的年代裡,她毅然不顧家族的反對,將我的母親送到當時名震省內外的「貴族學校」——屯溪女中就讀,母親後來就是從這裡走出了徽州,並從此參加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的建設。 

  外公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後來將一生中都沒有走出過家門的外婆接了出來,從此與我們這個家一起「輾轉南北」,外婆以她那善良、賢德、勤勞、樸實等徽州女人特有的品德影響和教育著我們,把我們從襁褓中一直撫育成人。在後來,每遇人生挫折,或參加檢察工作之後,在偵查特大殺人、搶劫等嚴重暴力刑事犯罪案件和承辦重大疑難複雜的職務犯罪案件中,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表現出處變不驚、胸有成竹的智慧,與這段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已八十有五高齡的外婆好像預感到自己將要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一個晚上同我和母親說:「我這一生很知足了,我想回到汊口那老屋裡去,那才是我的家,我只有回到老宅裡才能閉上眼睛,我死後不要忘記每年到墳頭上來看我……。」在回到老屋的第二天上午,外婆坐在廳堂的太師椅上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 

  徘徊在這片空曠的古宅基上我久久不忍離去,遠處綿綿細雨灑落在片片青石板上泛出幽褐的光,似乎在訴說著它曾經的過往。氤氳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百年前,一位嬌羞的新娘坐著大花轎在陣陣鞭炮聲中忐忑不安地踏進程家大門;仿佛看到了寒冬臘月裡一位年輕的媳婦倚在老屋邊的木橋上痴痴地等候著十年未歸的丈夫;仿佛看到了童年時代一群頑皮的孩童圍著老宅嬉戲歡鬧的場景;仿佛看到了年邁的外婆一手拄著拐杖一手牽著幼小的我走在綿延無盡的石板路上…… 

  關不掉的思緒比落葉零亂,抹不去的思念在眼眶打轉,曾經的喧鬧如今的悽涼,滄海變遷如何不讓人流連,依稀記起童年的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好,外婆笑,外婆誇我好寶寶……」 

  (作者單位:安徽宣城宣州區檢察院)

相關焦點

  • 兒歌:搖到外婆橋
    兒歌:搖到外婆橋 2015年03月31日 16:27
  • 「好聲音」朱克新碟《搖到外婆橋》首播
    朱克全新單曲《搖到外婆橋》今日發布,這是朱克獻給女兒真真及全國小朋友一份真摯地新年禮物,一首全新版本朗朗上口的《搖到外婆橋》。>>>>[點.擊.試.聽] 「好聲音」朱克新碟《搖到外婆橋》  網易雲音樂官方下載地址網易娛樂12月31日報導 朱克全新單曲《搖到外婆橋》今日發布,這是朱克獻給女兒真真及全國小朋友一份真摯地新年禮物,一首全新版本朗朗上口的《搖到外婆橋》。
  •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一部文藝元素和類型片融合的電影
    張藝謀這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沒有使用滬語。與其說這是導演對上海文化不夠了解,不如說是張藝謀對於商業類型片所做的一次取捨。畢竟在他更早的電影《秋菊打官司》裡,鞏俐從頭到尾說著一口陝西話。 從現在的創作理念上講,張藝謀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對方言的放棄是一次錯誤且過時的選擇,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本身在當時又太過超前。
  • 看東方女人鞏俐的故事,第七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看東方女人鞏俐的故事,第七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鞏俐的一部作品,據說是鞏俐主演其與張藝謀長達八年戀情的分手之作。《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張藝謀執導,鞏俐、李保田、孫淳、李雪健、王嘯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5年9月1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改編自李曉的小說《門規》,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鄉村少年水生來到上海灘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后」小金寶所引出的黑幫悲情故事 。
  • 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背後,鞏俐與張藝謀的故事
    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由鞏俐、李保田、孫淳、李雪健、王嘯曉主演。劇情改編自李曉的小說《門規》,20世紀30年代,鄉村少年水生來到上海灘投靠六叔,做了伺奉歌舞皇后小金寶的隨從,七日的服侍目睹了歌舞皇后因出軌而香殞的故事。
  • 紹興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從口口相傳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到周作人、魯迅、胡蘭成等人的文字,都在訴說著紹興童謠裡的童真和難以言喻的鄉愁。2014年11月,經國務院審批,浙江紹興申報的「紹興童謠」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讓鞏俐告訴你什麼是真美人
    細數鞏俐的經典作品,說美,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她在《古今大戰秦俑情》裡若驚鴻一瞥的古裝,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堪比《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影片中的她身著旗袍裝,風流魅惑,一舉手,一投足,無不令人心馳神往。這部電影光看名字,是一首兒歌裡的句子,像是一部文藝片,但真正看時,你才知道什麼是張藝謀風格——底層人物擺脫不掉的悲慘命運。
  •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讓鞏俐告訴你什麼是真美人
    細數鞏俐的經典作品,說美,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她在《古今大戰秦俑情》裡若驚鴻一瞥的古裝,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堪比《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影片中的她身著旗袍裝,風流魅惑,一舉手,一投足,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 搖啊搖——永遠搖不到的外婆橋!
    思索良久,還是從「搖啊搖——永遠搖不到的外婆橋」開始吧!一段不堪回憶的往事,每每想起總禁不住會令人潸然淚下。一、外婆跑了!賣了自己唯一的一個年僅五、六歲的女兒,跟著原國民黨部隊的一個駕駛兵跑的。這個駕駛兵所在部隊原隸屬龍雲,常年流連於雲、貴、川一帶;說是剿匪,其實就是剿共。
  • 憶我們唱過的溧陽童謠……赤卵伢,滾冬瓜|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牽磨踏磨.....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誇我好寶寶, 外公叫我哭死寶, 媽媽叫我現眼寶, 一寶一寶又一寶。赤卵伢,滾冬瓜,一滾滾到婆婆家,婆婆弗在家,弄碗泡飯就歸家。點點點點飛,飛到婆婆瓜菜園裡,婆婆出來亂亂雞,飛到南山竹海裡。
  • 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當年為啥得不了坎城金棕櫚獎?
    1995年,張藝謀執導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再次成為坎城的焦點,張藝謀的意圖非常明顯,借用1994年獲獎的國際知名度作為再次獲獎的鋪墊,劍指坎城金棕櫚獎。可惜的是,最終《搖啊搖》只獲得了坎城技術大獎,這相當於是一個評審的「安慰獎」或「鼓勵獎」,並不計入評審團獎項之中,只是徒有顏面而已。
  • 陳巧莉:外婆橋
    我對逝去的外婆的記憶就是這樣,我時常在「外婆橋」上思念外婆,就像她從未走遠一樣。 ——題記 每次回老家,總不忘去看一看那座外婆橋,那名字是我和小弟兒時給它取的。多少年過去了,在那座橋上,我們依然能看到外婆的影子。外婆橋的橋身,就如活著時的外婆一樣,身材瘦小,它只是一座簡陋得很不起眼的石橋,但它卻是東嶺許多村民們從自家屋舍走到田間地頭幹活時的必經之路。
  • 慈谿方言歌曲《外婆橋》
    這首歌從詞曲創作、演唱,到錄音、MV製作,都完全由阿拉慈谿人完成,最後由慈谿本土文化創作團出品。歌中不但用了大量慈谿話特有的表達方式,而且所有的押韻也都是按照慈谿話來的,特別美妙。歌詞:忖(2)起外婆橋 河塘裡小船搖啊搖寶寶搖籃裡向睏晏覺外婆相(3)之寶寶咪咪笑 手推搖籃輕輕搖忖起外婆橋 樹高頭小鳥叫啊叫寶寶朝之外婆嘎嘎個笑外婆抱起心肝小寶寶 對之寶寶唱歌謠鳳凰做窠海中央 鴉雀做窠樹中央老鷹做窠山裡向 黃鶯做窠搭涼棚燕子做窠泥伏梁 麻雀做窠瓦縫長黃鱔做窠田塍埂小路亭人下茄秧 觀海衛人燕話(4)
  • 今天,我站在了外婆橋上!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外婆念一句, 搖啊搖,要到外婆橋, 我跟著學一句。 外婆叫我好寶寶。 外婆又念一句, 外婆請我吃年糕糖...... 。 就這樣,我的創新常常引得外婆開懷地大笑。 搖啊搖 的日子很快就結束了。我背上書包上學了。
  • 張藝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鞏俐演繹歌舞皇后的愛與無奈
    聽說這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拍攝完之後,張藝謀和鞏俐就分手了。這部片子確切來說,劇情一般,也找不到可以闡釋的點。說是表現舞女的悲苦吧,還不至於如此的苦大仇深。只能說,能夠表現出一個女人身在名利場的那種愛與無奈吧。
  • 寧波童謠「外婆橋」
    在這些童謠中最著名的還得算《搖呀搖、搖到外婆橋……》了,大家都曉得有個「外婆橋」,但誰也弄不清楚這個出處在哪裡?據我手頭的資料表明,「外婆橋」很可能就在阿拉寧波。它是從寧波傳到上海然後走向各地的。那麼,為什麼說「外婆橋」屬於阿拉寧波的呢?我們可先從字面上來分析一下:「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來該訪棉花,舅舅來該摘枇杷,舅姆樹上拗朵花,蹺得蹺得走人家。人客來蒞勿瀉茶,咯囉咯囉辱人家。」
  •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觀後感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張指導的一部過往的電影,整部電影看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劇情比較拖沓,感覺應該拍成一部連續劇妖嬈,上海灘的風騷,內心的渴望,演的微妙微翹,但是劇情並沒有給予她遊走在大哥和二哥之間的那種侷促,不安,如何站位表露出來,整片看起來,完全就是一個會唱戲的戲子,最後水生報信二爺要殺小姐的情節,也是感覺硬塞進來的情節,可能導演想突出一個主題,成敗都是因為女人吧……整部電影,通過唯美的畫面,動聽的老歌曲,在那個年代,是一部聽覺和視覺的上癮片,但是貫穿整部戲的是性,從問水生,是否睡過女人,到二爺偷偷跑到小姐家裡
  • 沈煜倫新歌《外婆橋》暖心上線 經典童謠勾起兒時回憶
    原標題:沈煜倫新歌《外婆橋》暖心上線 經典童謠勾起兒時回憶   7月12日,實力歌手沈煜倫全新單曲《外婆橋》在全網各大音樂平臺正式上線。作為沈煜倫2019全新音樂專輯《重》第二章節【重逢】的第二支單曲,《外婆橋》用溫情暖心的曲風,戳中了廣大網友們的淚點。
  • 搖到外婆橋請我吃年糕,杭州有支「打年糕隊」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黃鶯 通訊員 陳麗利 胡欣佳 文/攝「搖呀搖,搖到外婆橋。」這句童謠耳熟能詳,下面幾句你還知道嗎?在杭州轉塘街道外桐塢的村民禮堂上,寫著全文「外婆請我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塊,鹽蘸蘸少吃塊,弟弟吃了快長高,舅舅吃了事業高,我麼吃了成績高。」過年,仿佛一定要吃塊年糕,不僅圖好吃,口彩也好。
  • 蘇州河上的「外婆橋」|十日談 建築可閱讀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熟悉親切的童謠展開了我們對「外婆橋」的無盡聯想,殊不知,它就是上海灘聞名遐邇的百年老橋——外白渡橋。與世界上諸多城市一樣,上海也是因水而生。蘇州河作為上海的母親河原名吳淞江,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道,河道九曲十八彎,最終匯入了黃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