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家在古徽州的發源地——休寧縣汊口鎮,在外婆即將離世的時候我堅守著一份承諾:每年要去外婆家。今年的春節我照例去了。去外婆家,不如說是去尋夢更為貼切些,因外婆離開我們已三十多年,外婆家的老宅由於年代久遠也在十年前坍塌了,留在這個世上的只有我孩提時代遙遠而溫馨的記憶了……
汊口古鎮據文字記載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遠遠望去,小鎮環抱在峰巒疊翠溪水縈繞之中,清一色明清式建築的古民居沿石板路依次排開,清澈的溪水從房前屋後的青石板下穿過,縱橫交錯,穿行其間似在水墨丹青畫中遊,讓人流連忘返。外婆家的老宅就坐落在村口的溪水上,被當地人譽為「水樓」,始建於程氏42世,按照家譜推算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聽外婆說,祖先們之所以將房屋建於水上就是要汲取水之靈氣,保佑子孫後代們家業興旺發達。老宅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整棟由磚木結構組成的建築群橫臥溪水之上,沿水面以上米高均是用丈餘長的青石板塊壘砌而成的房基,基礎之上乃為二層的「三間二廂」、「天井堂院」的房宅,老宅建築面積達八百餘平方米,僅庭堂佔地近一畝。廂房兩側是高大的馬頭牆,粉牆黛瓦掩映在綠樹蒼翠間,數百年來老宅成了古鎮上一道亮麗風景。
少年和孩提時代,每遇寒暑假,外婆總是領著我和哥哥回到老宅住上一段時間,這也許是我最難忘的童年時光了。在這裡,白天同小夥伴們下河捉魚摸蝦、躲貓貓、玩遊戲,晚上坐在老宅的天井下,數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聽外婆講敘遙遠而動聽的故事……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歷歷在目。
聽外婆說,外公家世代經商有數百年的歷史,到了外公這一代已是民國初年,在上海經營著當鋪、鹽業和茶行。歷史上徽商一度稱雄於中國商界五百年,鑄就了「無徽不成鎮」的徽商盛世的歷史奇蹟。我想外公家的歷史是整個徽商家庭的縮影,否則在四百年前的明朝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沒有富庶的家業做基礎是絕對辦不到的。
外婆的娘家姓戴,在屯溪老街的隆阜,也是世代經商。民國初年與外公結合,在當時也稱得上是「門當戶對」。記得在我懂事以後,外婆回憶她初嫁時的情景:那年她只有十七歲,是一個雪花飄飄的臘月,她坐在大花轎上臉凍得發紫但卻不感覺冷,迎親的鞭炮震得轎車左右搖晃,轎夫們抬著陪嫁的嫁妝,從屯溪老街頭一直拖到老街的尾足有一、二裡長……。從外婆那神情中,可以看得出,雖然當時徽州女人是朱子禮教的犧牲品,與「貞節牌坊」相聯繫,但無不從中意會到外婆雖初為人婦,卻滿意地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與彼時彼地千萬名「徽州女人」相比而言,她肯定是幸福的。
徽州女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肩負徽商的興衰,築壘著家族的後盾,默默地用青春書寫著一出出血淚史。外婆當然也不例外,「初為人婦」的她還在新婚期間外公就外出經商,赴上海打理生意,外婆就如千萬名「徽州女人」一樣,在家「服侍公婆、生兒育女、勤儉持家」。每年的寒冬臘月年關將近之時,是外出徽商們回家團聚之的日子,在這個時候,外婆就每日來到河邊的木橋上翹首遠望河對岸的石板路,盼著外公身影出現。但徽商有著「一世夫妻三年半」之說,就是說作為徽商的夫妻一世相聚的時間正常的也只有三年半。但就這樣並非所有徽商們都能夠順利地在年關回家過年,遇到戰亂、生意不順、傷病等,往往數年乃至數十年回不了一次家,有的就永遠客死在異域他鄉魂歸故裡了。
外婆從小讀過「私塾」,「四書五經」爛熟於胸,但讓我感受到外婆與所有「徽州女人」相比,她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在那個封建的年代裡,她毅然不顧家族的反對,將我的母親送到當時名震省內外的「貴族學校」——屯溪女中就讀,母親後來就是從這裡走出了徽州,並從此參加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的建設。
外公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後來將一生中都沒有走出過家門的外婆接了出來,從此與我們這個家一起「輾轉南北」,外婆以她那善良、賢德、勤勞、樸實等徽州女人特有的品德影響和教育著我們,把我們從襁褓中一直撫育成人。在後來,每遇人生挫折,或參加檢察工作之後,在偵查特大殺人、搶劫等嚴重暴力刑事犯罪案件和承辦重大疑難複雜的職務犯罪案件中,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表現出處變不驚、胸有成竹的智慧,與這段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已八十有五高齡的外婆好像預感到自己將要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一個晚上同我和母親說:「我這一生很知足了,我想回到汊口那老屋裡去,那才是我的家,我只有回到老宅裡才能閉上眼睛,我死後不要忘記每年到墳頭上來看我……。」在回到老屋的第二天上午,外婆坐在廳堂的太師椅上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
徘徊在這片空曠的古宅基上我久久不忍離去,遠處綿綿細雨灑落在片片青石板上泛出幽褐的光,似乎在訴說著它曾經的過往。氤氳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百年前,一位嬌羞的新娘坐著大花轎在陣陣鞭炮聲中忐忑不安地踏進程家大門;仿佛看到了寒冬臘月裡一位年輕的媳婦倚在老屋邊的木橋上痴痴地等候著十年未歸的丈夫;仿佛看到了童年時代一群頑皮的孩童圍著老宅嬉戲歡鬧的場景;仿佛看到了年邁的外婆一手拄著拐杖一手牽著幼小的我走在綿延無盡的石板路上……
關不掉的思緒比落葉零亂,抹不去的思念在眼眶打轉,曾經的喧鬧如今的悽涼,滄海變遷如何不讓人流連,依稀記起童年的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好,外婆笑,外婆誇我好寶寶……」
(作者單位:安徽宣城宣州區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