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測評】叫人不注意它也難:英國傲立Audiolab M-DAC+ USB DAC

2021-02-14 視聽發燒網

如果您預算有限,正在找一臺臺幣5萬元以內的USB DAC,請注意Audiolab M-DAC+,它能讓您「耳目一新」。

日前,得知編輯部收到這臺Audiolab M-DAC+,我當下自告奮勇接下這臺USB DAC的評論任務。幾個月前,我才剛聽過Audiolab 8300CD和8300A的組合,當時對這套售價十萬出頭的組合印象深刻,認為這是難得一見的全能組合,絕對能得實用主義至上的樂迷喜愛,而且售價平易近人,在這個音響高價化發展的年代,尤為難得。念及於此,不禁又要幫Audiolab按個贊。

站在M-DAC的成功基礎上,加值再升級

Audiolab在2011年秋季推出M-DAC,因為它體積小巧卻功能豐富,外觀簡約耐看,加上不俗的聲音表現,獲得媒體和市場的多重肯定。原廠甚至得意地在官網上大張旗鼓地昭告天下:「M-DAC連續四年獲得媒體頒發不同的獎項」。Audiolab在M-DAC取得市場成功後還推出了M-CDT轉盤和M-PWR後級,將這些加起來,就成為一組小巧、不佔空間的迷你音響組合,原廠稱之為「Lab系列」。M-DAC和它的兄弟們再怎麼優秀,終究還有進步的空間。Audiolab要幫它再升級。

2015年第三季,Audiolab推出三項新產品,其中兩個,就是先前報導過的8300CD以及8300A,前者是一臺身兼DAC功能的CD播放器,後者是每聲道75瓦且內建唱頭放大的綜合擴大機。另一項新產品正是M-DAC+,加上一個「Plus」,表示這是加強版本,此間代理商更將之稱為「旗艦增強版」,光這中文名頭,聽起來就夠威了。

外觀處處流露簡約美學

是不是真的這麼厲害呢?先從看的見的外觀說起,加了一個「Plus」,果然不一樣,面板設計不同了,體積也不一樣了。M-DAC+的視覺中心是面板中央的橢圓形OLED屏幕,左右兩側分別是音量調整旋鈕(VOL)以及訊源切換/選擇鈕(SEL),在音量旋鈕右側是圓形的開關觸控鍵,在選擇鈕左側則是一個6.3mm的耳機插孔。以圓形為基礎,左右對稱的設計,既簡單又大方;方正機箱延續傳統,但搭配起富簡約美學的面板,就呈現出相當有設計感的樣貌。Audiolab越來越有型了。

最高支持32bit/384KHz、DSD256 

跟先前的M-DAC比起來,這個「旗艦加強版」的M-DAC+有什麼更厲害的地方呢?總不能改個外觀就算改款,就要人買單吧?首先,DAC最重要的就是其數字解碼能力,M-DAC+使用一枚ESS Sabre32 9018,與前代相同,但是當年受限於接收晶片,這顆數字引擎的強大性能被封印了起來,今日才得解放。之前的M-DAC配有2組同軸、2組光纖、1組USB B-type的數字輸入,Plus版則增加1組AES/EBU輸入,以及一個USB A-type輸入。舊版的S/PDIF數字輸入,同軸最高支持到24bit/192KHz,光纖只支持到24bit/96KHz;如今則讓所有S/PDIF輸入端都支持到24bit/192KHz。至於用來連接計算機訊源的USB B-type,則從先前最高僅支持到PCM 24bit/96KHz,一舉提升到32bit/384KHz,此外,還可支持DSD解碼,最高可對應DSD256(11.2MHz)。在數字規格方面,M-DAC+可謂全面進化,完全對應高解析音樂播放,未來數年內,你都不用擔心M-DAC+的規格不夠用,只怕你的音樂檔案不夠多,規格不夠高。

JFET晶體A類放大輸出

擁有高運算能力的DAC晶片還不夠,Audiolab也針對這枚ESS Sabre32 9018特別設計了線路,包括使用專門的主時鐘,以求最小化時基誤差,避免其劣化音質。DAC的功用在於將數字訊號轉換成模擬訊號,因此,模擬輸出的線路設計對聲音良窳影響甚巨。Audiolab沒有走便宜路子採OPA放大,而是以JFET晶體做A類放大輸出,這能讓模擬輸出失真更低、噪訊更低,確保了聲音質量。就如前代機一樣,M-DAC+內部線路採全平衡設計,這對於聲音的純淨度和分離度大有幫助,以四萬臺幣有找的價位帶,具備全平衡線路、場效應晶體A類放大的DAC還真不多見。

全新設計的電源供應線路

之前的M-DAC的電源供應器是外接式的,雖然有隔離電磁波幹擾的好處,但是外掛「一隻小老鼠」在後面,多少有點不方便,而且沒辦法換線調音,少了一層發燒逸趣。這回Audiolab M-DAC+將電源做回機器裡面,紮實地給了線性電源,使用一顆環形變壓器。雖然變壓器只有一顆,但數字與模擬部分是分別供電,並且透過電路分別提供DAC不同部分各自所需的電壓,儘可能讓供電更純淨,以求聲音的好表現。原廠還特別強調,這個用在M-DAC+當中的電源供應線路,是Audiolab的工程師最新的研發成果,也是首度將此應用於DAC產品上。

內建性能卓越的耳擴線路,驅動HE-560也虎虎生風

加強版的M-DAC+背後多了一組USB A-type輸入,這是給iPod/iPhone/iPad用的,用家只要以傳輸線連接您的蘋果裝置到M-DAC+上,即可播放當中的音樂檔案,算是果粉的特別福利。當然,M-DAC+也顧到耳機族的需要,6.3mm的耳機輸入,讓您的M-DAC+就算沒接上擴大機和喇叭,也能帶給您桌上聆聽的樂趣。

我試著使用M-DAC+的耳機輸出,發現它的驅動力相當好。我接上Sennheiser HD598(阻抗50Ω),讓HD598原本清秀的聲音增了血肉、多了氣力,人聲更為飽滿,聲音更為緻密,而且音樂的層次起伏與動態表現也多有進步,比起我直接插上擴大機Micromega IA400的耳機插孔進步一截。用HifiMan HE560這個「大食」耳機試,更讓我驚訝。HE560是出了名的難推,U-Audio編輯部備了一臺,專拿來考耳擴,能把它推好的,就算厲害。我驚訝的就在這裡,M-DAC+不是一臺「兼有DAC的耳擴」,而是一臺「兼有耳擴的DAC」,沒想到它竟把「副業」經營得這麼嚇嚇叫。當然,音量還是要開大一點,但M-DAC+把HE560推得又穩又沈,連透明度都推得出來。單是這個耳擴,就有實力比拼市面上兩萬元等級的純耳擴。這樣一算,單「副業」價值就值一半售價,「本業」加上還得了。才聽過M-DAC+的耳擴,心中就亮起一句評語:「C/P值真是破表」。

選單功能豐富,富有使用趣味的「數字前級」

一如Audiolab這些年的設計,訊源不只是訊源,還要身兼數位前級的角色。M-DAC+內建數字音控,只要在選單中做好設定,將模擬輸出調成可變,即能將M-DAC+的模擬輸出直接接上後級,構成簡單的系統,可以在許多的數字輸入間做切換;M-DAC+多達7組數字輸入,就算當成家庭影音數字中心都不為過。雖然一般前級的控制不過就是音量和訊源切換,但Audiolab的數字前級功能不只這樣。它延續了前代機的7種PCM數字濾波模式,又新增了4種DSD濾波模式,賦予了聲音調變的可能,增添聽音樂的樂趣。除此之外,左右聲道平衡可調、DAC輸出的增益(0db/ +3dB)可調、12V觸發控制啟動與否可調、開機時訊源默認位置可調、時基誤差消除帶寬可調、取樣率顯示模式可調、OLED屏幕亮度可調。光要試過一輪」M-DAC+選單裡的各項功能,就要花上不少時間。果然不愧是「加強版」。

鮮活生猛,輕易帶出樂曲熱情,叫人不注意它也難

我把M-DAC+接上Micromega IA400,喇叭則是Pierre-Etienne Leon Quattro+。一開聲就聽得相當討喜的聲音:溫暖、飽滿、濃鬱、細節量足、具寬鬆感、背景安靜、音像浮凸、空間開闊、低頻有力。通常,我在剛接上器材之後,習慣先放一段音樂,同時作點別的事情,過些時候再回來;這一方面是為了熱機,二方面是想先聽一下這器材的聲音特質,也好想想該聽什麼。那天,我照舊如此,放上一張巴西吉他手Marco Pereira領軍的爵士錄音「Stella del Mattino」(EGEA, SCA124),想先收拾一下家裡,然後再來好好聽器材。但M-DAC+大概不安於我以這般態度對待它,因此用Pereira奔放熱情的吉他演奏把我召喚回來。這吉他聽來真是鮮活又生猛,就像剛撈起的大魚那般有力,這可是我在自用CD播放器Audio Aero Prima II上從沒聽到的活力。我草草收了一下桌子,就回到聆聽座位。

M-DAC+的音質飽滿又帶著暖意,讓音樂形體顯得略略龐大一些,聽起吉他,不但吉他演奏的擦弦、撥彈等動作細節清楚,吉他音箱的共鳴更是豐富滿盈。貝斯撥彈的顆粒大顆又圓滾,有著很好的彈性。打擊樂不僅有鼓,還有一些手搖的民俗樂器,製造出音樂的熱鬧氛圍,單聽第一軌「Na baixa do sapateiro」,就讓感受到無比的熱情,M-DAC+很輕易地就把音樂中該有的熱度給釋放出來,更甚我以往對該曲的印象,在動靜收放之間,盡顯音樂中專屬於拉丁人的語彙。聽第五軌「Medley」,裡頭Pereira的solo精彩至極,M-DAC+信息量豐富,就讓許多聲音細節,乃至於細部層次都能毫不遮掩地暢快表露。聽罷一曲,只有一言——痛快!

溫暖潤澤的聲音,讓音樂情感為濃烈

能放也能收,表現要夠全方位,才是一部好器材。我換聽一張大提琴與鋼琴作品(Phaedra, 92017),這張CD錄音相當乾淨,乾淨到在某些系統上聽,甚至會覺得有點幹。若在調教得好的系統上聽,卻一點不會有乾澀難咽之感,只感覺兩件樂器共鳴相和的融洽和諧。透過M-DAC+,我聽見豐富的大提琴演奏細節,拉奏時的擦弦質感,左手揉弦的起伏也表達的清楚,甚至可以感覺到演奏者一首揉弦,一手拉弓,身體還伴隨著演奏而晃動。信息量豐富,才有此畫面的重建能力。鋼琴的位置在右方偏後,與大提琴兼有著左右與前後的位置區別,我聽見了深度的對比。鋼琴的聲音顯得飽滿一些,聽起來既溫且潤,彈到低音處,不但有了重量,還能保有解析。單是聽第一軌August de Boeck的「Cantilena」(抒情曲),就夠醉人的了,這是Boeck改寫自他的歌劇「Winternachtsdroom」(冬夜之夢)的女高音詠嘆調。M-DAC+讓樂器略往前傾一些,充滿表現欲地,把寫在音符背後的情感述完道盡。M-DAC+讓這首Cantilena顯得更為戲劇一點,聆聽時所感受到的情感更為濃烈。

音場開闊有深度,聲音飽滿力度足

在表現大場面時,M-DAC+能鋪陳出一個開闊且有深度的音場。聽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演奏華格納的序曲集(EMI 7243 5 62772 2),唐懷瑟序曲中帶著哀傷又帶著悲壯的音樂,一層一層交迭簇擁上來,讓音樂如海濤、如江浪,捲動著正襟危坐在喇叭前的我。這裡的弦樂有著厚度,那個翻湧情緒的力道自然強烈。襯底的低音弦樂部給予了穩固的下盤支撐,也把音樂中的壯烈情懷唱得更有詩意也更壯闊。M-DAC+把樂團各聲部、各器樂部輪番遞次、爭相湧出的演奏,有條不紊地清楚展現。

因為聲音溫暖又飽滿,加以力度十足,聽到華格納音樂中的銅管演奏,最是過癮。例如在「漂泊的荷蘭人」開頭,先以弦樂快速的拉奏,把聽眾的情緒直接引入暴風雨中航行的緊張情緒,接著,法國號、長號、小號又接連出現,把水手們奮力與惡劣天候搏鬥,帶著不安和恐懼的情緒給唱將出來。遠方的定音鼓把舞臺的深度給敲了開來,M-DAC+傾吐音樂的方式不但直率真誠、沒有保留,甚至我還覺得它的表現方式比別人還更張揚一點。如果是湯,它這碗更濃,什麼風味都更豐富濃鬱一些。

解析度好,細節無所遁藏

以上都還是聽CD規格的AIFF文件,如果聽高解析檔案呢?M-DAC+的顯示屏可及時顯示當前播放音樂的解析率,方便聆聽者參考對照。我在MacBook用Audirvana播放從Blue Coast下載來的檔案,聽大家都熟的「Looking for a Home」,主唱的Keith Greeninger像是位滿載著故事的大叔,略帶沙啞的嗓音,一字一字地吟唱出那歷經人間冷暖無常的滄桑與無奈。M-DAC+出色的解析力,加上DSD文件,讓音樂中許多細節更清楚的浮現出來,也把演唱的畫面帶得更近。對照起CD規格的WAV文件,DSD檔案有著更豐富的細節、更清楚的輪廓、更開闊的空間、更明確的定位。CD規格檔案已經很好聽了,一旦換上DSD檔,差異則非常明顯,就像是摘去度數不足的舊眼鏡,換上剛配好的新眼鏡一般,什麼都清楚了。

單挑四倍價DAC

「真是不錯的DAC。」邊聽我心裡邊想著。音場開闊,聲音飽滿,細節豐富,音像浮凸,聽起音樂頗有現場感受,讓人想一直聽下去。「若拿高階一點的DAC,它有沒有辦法比得過?」想要一戰成名,最好是找個高手挑戰。我把所有線材原封不動地移到手邊的Audiomat Tempo 2.8上,這可是一臺售價15萬臺幣的DAC,而且也是去年Audiomat才推出的新產品,採取電源分離的設計,其電源線路脫胎自原廠次旗艦Maestro 3,數字核心使用的是旭化成AKM4495晶片,可支持PCM最高32bit/384KHZ、DSD128的解碼,數字性能與原廠旗艦Maestro 3 Reference並駕。臺幣3萬多的M-DAC+要尬臺幣15萬的Tempo 2.8,這仗怎麼打?

我帶著幾分興奮之情,把Tempo 2.8接上系統,放了好些音樂來聽。很可惜的,M-DAC+單挑Tempo 2.8這場以小博大的戲碼,並沒有出現少年戴維擊倒歌利亞的戲劇性結果。Tempo 2.8勝在光澤感、勝在細膩度、勝在層次性、勝在空間感,這些是兩者差別最大之處。而Tempo 2.8讓音樂更有生命、更富色彩,在層次中可見層次,在細節中還有細節,而且聲音力道該強就強、應弱即弱,就如武俠小說裡的高手,拳腳內勁俱收放自如。M-DAC+單獨聽之不覺有何不足,一旦拿Tempo 2.8來對比,立刻聲音顯得匠氣了些,少了一股氣韻和靈動。我試著以德城的DSC-3這條純銀訊號線來調整,能讓M-DAC+聽來光澤感和活生感都更進步,但美感和氣質仍不如Tempo 2.8那般宛如天成。不過,M-DAC+也不是一敗塗地,它更飽滿溫潤的音色,以及開闊寬大的音場,在小空間裡相當合用,搭配上小系統,會有讓書架喇叭長出腳來的效果。況且,它還有耳擴,還有音控可當前級,這些Tempo 2.8可不會了。想想這價差,再想想其聲音特性走向不同,M-DAC+還是超值。

買下「耳目一新」

比上不足,比下仍是有餘。我拿Micromega MyDAC與之相比,M-DAC+的細節信息量就明顯較為充足,聲音的立體感也好上一點,舞臺、音場也顯更寬些,形體也更飽滿清楚。至於功能就更不必說了,M-DAC+比作為純數模轉換器的MyDAC強的多。因此,我如此推薦:如果您手上的DAC規格太舊,想要在有限預算內買到一臺功能齊備、規格拔尖、實用機能好、聲音有水平的DAC,M-DAC+絕對是入門者或「小氣音響族」的絕佳選擇。如果您已有一臺一、兩萬元的平價DAC,想要升級器材,M-DAC+也值得您考慮,因為它的外觀、設計、聲音都讓人花四萬元買入,能一點也不心疼,能讓您「耳目」一新。

器材規格

型式:USB DAC

使用解碼晶片:ESS Sabre32 9018

最高取樣頻率:24-bit / 192kHz (Optical, Coaxial, AES)、32-bit / 384kHz (USB)

2.8MHz (DSD64), 5.6MHz (DSD128), 11.2MHz (DSD256)

數位數入:Coaxial×2、Toslink Optical×2、AES/EBU×1, USB for PC USB×1, USB for iPod/iPhone/iPad×1

數字輸出:Coaxial×1、Toslink Optical×1

輸出電壓:2.25Vrms ±0.1(非平衡)、4.5Vrms ±0.1(平衡)

輸出阻抗:10Ω

總諧波失真:<0.002%

頻率響應:20Hz ~ 20KHz (± 0.2dB)

訊噪比:>115dB(RCA)、>120dB(XLR)

動態範圍:> 115dB(RCA)、> 120dB(XLR)

交越失真:<-120dB(RCA)、<-130dB(XLR)

尺寸:114×247×292mm(H×W×D)

重量:3.7kg

敬請點擊「閱讀原文」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視聽發燒網」,獲取更多更新快音響資訊。

添加微信號:sthificom 或掃描下圖二維碼進行關注。

動圖

相關焦點

  • 【數碼時代】超脫平價的大器:傲立Audiolab M-DAC
    它沒有精雕細琢的華麗外型,卻奢華地架構出模擬全平衡輸出;它也缺乏眩目全彩的顯示屏幕,但甚為大方地用上2.7吋的OLED高對比度顯示屏。不僅如此,最為核心的數模轉換電路,Audiolab竟用上規格高達32Bit/84MHz的DAC晶片,可說是平價數模轉換器中,絕無僅有的「高級配備」。再來,M-DAC也具備USB輸入端子,在異步傳輸模式下,最高可支持24/96檔案,而且相關操作相當簡易。
  • 【評析】叫人不注意它也難-Audiolab M-DAC+ USB DAC
    如果您預算有限,正在找一臺萬元以內的USB DAC,請注意Audiolab M-DAC+,它能讓您「耳目一新」。Audiolab在M-DAC取得市場成功後還推出了M-CDT轉盤和M-PWR後級,將這些加起來,就成為一組小巧、不佔空間的迷你音響組合,原廠稱之為「Lab系列」。M-DAC和它的兄弟們再怎麼優秀,終究還有進步的空間。Audiolab要幫它再升級。
  • audiolab M-DAC mini 試用筆記
    中午休息的時候,《視聽前線》的一位編輯Q了一下我,說他們也在加班,還說有個小東西可以給我帶回家品嘗一下,問我有沒有興趣,了解了一下是一部解碼耳放,audiolab的M-DAC mini,我說好啊,儘管來吧,有文章任務也可以。
  • 桌面HIFI組合構建:CHORD熱門 USB DAC 推介
    另一個缺點就是不設XLR輸出,配合Genelec等不設RCA的有源音箱就不太適合。 文章節選自:https://www.spill.hk/features/desktop-audio-basic-setup-and-buying-guide/usb-dac-buying-guide/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 小酒配音壺(iFi Hi-dac),聽說喝酒後聽音樂更嗨喲!
    作為新產品系列中的第一個,推出了一款高價值,高性能的可攜式音頻解碼器/耳機放大器,它被稱為「hip-dac」,解碼部分為32Bit/384kHz,耳放放大部分的單端輸出為280 mW,平衡輸出為400 mW。與ZEN DAC不同(它們讓人為之眼前一亮),hip-dac的用途是便攜,隨時隨地的使用。
  • 適合你的聽覺,原音重現 - hip-dac解碼耳放一體機
    而現在說的這個東西DAC/amp(數字/模擬轉換器和音頻放大器),雖然談不上夢想,也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一種追求高品質生活而誕生的其中一種產物 - 更好的聲音,演唱會現場感的原音重現,簡而言之,就是類似於一種外置音效卡的東西,而我們就在追求著的DAC就是其中一種。
  • 讓高品質音樂伴你行走,可攜式解碼耳放 - 悅爾法 hip-dac
    產品構造Hip-dac具有全金屬結構,非常的結實與牢固。如果有熟悉iFi 悅爾法X系列產品的人會發現它們的高度和寬度大致相同,但hip-dac要更薄一些。對不熟悉的人來說,hip-dac比一副撲克牌略寬,差不多的高和厚;放棄了X系列那堪稱指紋收集器的鍍鋅金屬表面,轉而採用了手感更好和不會殘留指紋的金屬磨砂材質,。
  • 其他DAC難以匹敵的優勢--英國Rega(君子) DAC USB
  • 【器材測評】金燦燦的德米安·馬丁Demian Martin籤名版:新派NUPRiME DAC-10HSE
    但是,體型嬌小的便攜器材雖然便利,卻在「聲音」這個關鍵上不得不有所妥協,滿足不了某些發燒友的追求,而且,年輕人在經濟條件和居住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會「雙修」,兼顧耳機和音箱系統,這個時候,時尚和好聲音就成為剛需。
  • 從 DAC 2018 Day1 看 IC 設計熱點
    今天走馬觀花,獲取的內容並不多,本文不長只是談一談我捕捉到的幾個熱點,更多內容可以在後續 DAC 的分享中展開。這個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代人更多地將目光集中到了 CS 行業,並且是 EE 這種小眾的 CS 行業,當然 CS 的技能是相通的,不同的軟體只是業務場景不同而已。半導體的下一個熱點可能是 AI,ML,或者是 Automotive 都會在中國具有龐大的市場。同時中國的整體消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市場的成熟度不斷完善。
  • 個人迷你影院分享,一個人的影音世界,簡約不簡單
    玩音響多年,器材積累越來越多,每套都可以獨當一面,突然想,何不綜合在一起打一套影院系統呢!
  • 【新品速遞】搭載 Space Optmization 空間優化:Linn Majik DSM 無線串流播放 DAC 擴大機
    Linn Majik DSM 是一臺具備完整串流播放、DAC、唱放與 HDMI 輸出/入的綜合擴大機,你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使用它,只要接上音箱即可聆聽,盡享高解析音樂的優異音質與無比便利性。就如同 Linn 其他高階播放器或 DAC,Majik DSM 亦配備了 Space Optmization 空間優化功能,讓你輕鬆克服不良空間聲學狀況或是音箱擺位,而成為空間的主人。Majik DSM 也提供了一組 RCA 模擬輸入,您可自行定義為高電平輸入或 MM唱頭輸入,所以要聽黑膠也沒問題。
  • 【數碼時代】最具模擬味的DAC:南瓜NAGRA CLASSIC DAC
    隨著近十年CAS 的冒起, 好多人亦有個疑問,我還需要CD嗎?從網上購買歌曲,又或是自行備份手頭上的 CD, 都是一班 CAS 愛好者之日常「工序」。要知道過往從網上購買歌曲並不便宜,所以備份 CD, 已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備份 CD 工序的繁瑣,還要在計算機中裝這裝那,還未說線材與解碼器的配搭,到頭來聲音可能比用開的CD 機更為差劣,實在令到我,或一些稱為「計算機盲」的發燒友卻步。
  • 【器材測評】在乎音樂的人,來吧!:英國之寶Meridian M6 數位有源音箱
    與其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它是數位主動音箱,我想把問題往前延伸一點,我們得先認識Meridian在想什麼。成立於1977年的Meridian,正處於音響數位時代的開端,他們定位了自己的角色,專注於數位器材與技術的開發。他們有兩大重要成就,且此二者影響整個音響產業的未來發展甚是巨大;一個是DSP數位主動音箱,一個是Sooloos數位音樂播放系統。
  • 金燦燦的新派(NUPRiME)DAC-10HSE
    上世紀80、90年代,有一種東西叫做「組合音響」,一套(疊)機器包羅萬有,收音機、卡座、CD機、均衡器、功放、音箱,有時候還有卡拉OK機,閃爍的燈光璀璨絢爛,極大地滿足大家對於多功能(人有我必須有)的需求。
  • 丙Vlog05 | 拍摩託測評 需要什麼器材?
    .」 → 點選"設為星標 ★ "文/小丙攝影/小丙想拍摩託測評, 但是沒有金主爸爸和團隊支持。想買專業拍攝器材, 但動輒五到十萬的花銷根本負擔不起, 就算買了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用。這一切困難都讓獨自完成影片拍攝變成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