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借鑑」到「品牌輸出」、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園區製造」到「園區創造」、從「先行先試」向「示範引領」……開發建設26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重大跨越,經濟密度、創新濃度、開放程度躍居全國前列。昔日阡陌縱橫的農田水鄉上,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傲然於世。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蘇州工業園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指標實現逆勢增長:1至11月,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4570億元,增長5.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2.62億元,同比增長3.5%;實際使用外資18億美元,同比增長92%;完成進出口863.5億美元,同比增長7.9%,成為全省經濟復甦最快、發展態勢最好的區域之一。
當前,蘇州工業園區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緊抓「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自貿區建設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實施的歷史機遇,努力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在實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排名「四連冠」的基礎上,補齊短板、拉長長板,加快構築現代化創新產業體系,不斷豐富「園區經驗」的實踐內涵。
構建「2+3」產業體系:把「產業地標」樹起來
「蘇州工業園區綜合競爭力躍升至全國第二,並一舉拿下產業競爭力、人才競爭力兩個單項第一。」在前不久舉辦的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2020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超凡的表現讓園區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
鎖定生物醫藥這個「一號產業」,蘇州工業園區已集聚20個中外院士團隊、72位「國家頂尖人才」的團隊項目、超1000名各級領軍人才,帶動創新人才總量超4萬人,創新型企業數量、創新型人才規模、近三年新批生物創新藥數量、企業融資總額等指標均佔全國20%以上。
獨墅湖畔,信達生物製藥集團僅用9年多時間,就實現了4個單抗藥產品獲批上市的發展奇蹟。目前,企業已建立起一條包括23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代謝、自身免疫等多個疾病領域,打造了包括新藥研發、生產及質量、臨床開發、商業化銷售的貫通生物創新藥開發全周期的高質量技術平臺。在業內,「信達速度」不僅刷新了世界紀錄,也成為蘇州工業園區悉心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的最佳體現。
面對「井噴」的產業紅利,園區人並沒有止步。基於對行業的深度認知,他們已將目光瞄準下一個「風口」。今年5月,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位於桑田島區域的二期項目全部啟用,將產業鏈的觸角延伸至免疫治療領域,致力於打造一個高標準產業化基地。「細胞與基因治療,是我們未來重點布局的產業方向。」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龐俊勇說。目前,產業園內已集聚該領域創新企業近30家、領軍人才10餘位,基本形成基因編輯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以及其它基因治療(mRNA等)四個細分領域。
前瞻布局、科學謀劃、持續發力,這是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所有重點產業的「秘訣」。多年來,園區堅持引進和培育並舉,逐步形成了「2+3」特色產業體系:「2」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3」是指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納米技術應用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納米技術應用產業起步更早。」相關負責人舉例,早在2006年,園區就將納米技術應用作為重點產業打造,2010年又率先將其列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探索出「八個一」發展機制,即制定一個產業規劃、組建一家國資公司、建設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大院大所、設立一隻產業基金、成立一個服務機構、搭建一批合作平合、打造一個品牌盛會。目前,園區已成為世界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
再如,針對人工智慧產業,園區明確了智能晶片、智能軟體、智能硬體三大主攻方向,要求圍繞主攻方向著力引育一批創新企業,聚力建設一批重大平臺,加快開放一批應用場景。截至目前,園區已集聚人工智慧相關企業650家,從業人員超2萬人。
連續多年,三大新興產業保持30%以上的增幅,去年總產值超2030億元,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分別達到61.3%、70.1%。今年8月,園區發布推動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深化產業制度集成創新,力爭全年生物醫藥和納米技術應用兩大產業產值雙超1000億元,人工智慧產業產值超400億元,全力打造蘇州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核心區、世界級納米技術應用產業集群和全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高地。圍繞這一目標,今年下半年,全球人工智慧產品應用博覽會、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等一系列行業重量級會議密集舉辦,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針對兩大主導產業,蘇州工業園區經發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通過廣泛宣傳、重點挖潛、支持引導,推動企業獲得一批上級榮譽稱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創製一批新標準、轉化一批重大成果。特別是在支持「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方面,園區已率先實現5G信號全覆蓋,夯實了經濟社會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基礎。數易其稿、即將出臺的《蘇州工業園區關於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為園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打造四大產業園:把「創新平臺」建起來
作為蘇州自貿片區的標誌性門戶項目,今年10月,蘇州自貿商務中心啟動建設。該項目位於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總部基地核心區域,總佔地面積約7.1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6.3萬平方米,有機整合研發辦公、商務辦公、商業、會展、酒店等多種業態,總投資近40億元。
這一年多來,包括蘇州自貿商務中心在內,一大批創新項目在企業總部基地加速匯聚。從去年5月中銳集團總部大樓項目開工,到去年8月恆泰創新中心開工,再到今年2月君實生物醫藥總部基地項目進場……企業總部基地朝著「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的區域門戶樞紐」這一目標穩步邁進。
產業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載體支撐。當前,蘇州工業園區正全力推動四大產業園——高端製造與國際貿易區金光科技產業園、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上市企業產業園、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企業總部基地、金雞湖商務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的開發建設,鼓勵支持符合功能定位的新興產業項目向產業園集群、集聚發展。
今年起,依託四大產業園,園區積極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跑出招商引資「加速度」,推動產業向更高端攀升。
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多個全球巨頭企業密集在園區「加碼」「擴容」。7月,丹納赫中國診斷平臺研發製造基地項目落戶園區,項目總投資上億美元,規劃建設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功能,未來將主要從事快速診斷儀器和試劑研發、生產、銷售,預計於2023年投產。據悉,美國丹納赫集團成立於1984年,是全球領先的科學和技術創新型投資集團,業務遍布125個國家。這是丹納赫集團繼旗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後第二次落子園區。
從產業類別上來看,園區引進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其中,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領域是最大亮點。除了丹納赫中國診斷平臺研發製造基地,園區今年還引入了參天製藥全球眼科製藥基地、羅氏組織診斷及系統試劑項目、百多力心臟起搏器研發製造基地、巴可醫療影像設備研發製造等項目。
放眼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投資增速普遍放緩,但蘇州工業園區「一枝獨秀」。今年1至11月,園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2.62億元,同比增長3.5%。在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方面,截至11月底,4個省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12.80億元,完成率150.6%,列蘇州全市第二;康美包亞太無菌包材廠、亞盛醫藥小分子化學製劑藥品基地、北部市民中心、金雞湖隧道等市重點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據統計,開發建設20多年來,園區已累計吸引外資項目4500多個,實際利用外資341億美元,9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44個項目。這張漂亮的成績單,充分體現了園區招商引資工作的「高水平」和「專業化」。
優化營商環境:把「頭部企業」聚起來
12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辦上市苗圃答謝嘉年華,近300位上市苗圃企業家及服務機構代表齊聚金雞湖畔。「上市苗圃工程是園區創新推出的專門幫助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一項服務。」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杜豐說,「我們的初衷是,既要服務企業上市,又要服務上市企業。」
目前,上市苗圃庫中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和人工智慧三大領域。針對行業特點和企業自身情況,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採用「一企一策」模式,為每一家入庫企業量身定製服務方案。按照計劃,至2021年,苗圃工程入庫企業將輸送擬上市企業不少於30家。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做強「龍頭支撐」的上市企業,是蘇州工業園區構築現代化創新產業體系的題中之義。隨著一批「高、精、尖」企業加速成長,資本市場「園區板塊」持續擴大。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實現境內外上市企業43家,其中A股上市30家、香港聯交所11家、納斯達克1家、新三板精選層1家。
和鉑醫藥(蘇州)有限公司是今年園區第8家上市公司,於12月10日登陸港交所主板。和鉑醫藥執行董事、執行長兼董事會主席王勁松說,公司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建有一個近3500平方米的實驗室,未來還將在產業園建設中試生產基地,滿足臨床樣品生產以及潛在商業化生產的需求。在他看來,園區既有貼心的親商服務,更有蓬勃的產業生態,是企業創新發展的理想環境。
今年7月,蘇州工業園區發布營商環境「新30條」,圍繞「聚焦企業發展需求」「優化政府服務」兩大維度安排了30項主要任務,並梳理細化成近200項任務清單,其中100多項舉措為國內首創或領先。
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丁立新說,「新30條」是對蘇州工業園區營商環境的又一次集成優化,明確了園區深化營商環境改革的「時間表」和「施工圖」。作為蘇州自貿片區實施地,蘇州工業園區以「打造全國開發區中最具示範的營商環境高地」為目標,完善營商環境建設推進機制,開展營商環境建設成效評估,為擦亮「蘇州最舒心」營商環境4S品牌作貢獻。
用優質服務留住企業,用良好生態「黏」住企業,園區人信心滿滿。有了這樣的底氣,園區今年提出,要精準引進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加速培育高水平創新企業集群,引導企業及其項目實實在在地嵌入園區產業鏈中,力爭年內新增科技項目1000個;支持獨角獸和瞪羚企業發力奔跑,力爭年內培育獨角獸企業總數達10家、瞪羚和瞪羚培育企業450家;壯大高新技術企業主力軍團,力爭年內淨增高企600家,有效期內高企總數超2000家……臨近年末,一個個「小目標」已一步步變成現實。
升級人才政策:把「高端人才」留下來
「從人才獎勵政策發布,到首批獎勵資金發放,中間只隔了短短一個多月,這充分體現了園區對人才的重視。」禮來蘇州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羅伯託·福西塔諾說,對他而言,這不只是一筆物質獎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
人才被認為是產業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的結構和層次,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產業的結構和層次。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深入推進「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人才優先戰略,通過大力實施金雞湖人才計劃,在全球範圍匯聚和配置人才資源。
今年4月,作為蘇州自貿片區建設的承載地,蘇州工業園區結合產業發展需要,對標先進地區,集中出臺了《關於加快集聚高端和急需人才的若干意見》(簡稱「人才新政30條」)、《關於加快集聚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的若干措施》(簡稱「生物醫藥產業人才政策15條」),在以往人才政策的基礎上打造「升級組合版」。
以「人才新政30條」為例,該政策面向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等各類人才,從創業扶持、人才住房、人才補貼、企業引才、人才培訓培養、外國人才引進、人才服務等多維度發力。根據新政,在園區產業發展或前沿科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高端人才,以及園區新興產業領域新引進的緊缺急需人才,年薪高於40萬元的,按規定根據個人薪酬給予每年不超過40萬元的獎勵,有特殊貢獻的最高可給予每年100萬元獎勵。在創業扶持方面,政策提出頂尖人才補貼金額上不封頂。
「發布政策不難,難的是政策如何真正落地和兌現。」蘇州自貿片區綜合協調局副局長祝歡說,在蘇州自貿片區,只要說到,就會不打折扣地做到。今年6月,「人才新政30條」裡提出的高端和急需人才獎勵首次發放,34人獲得超800萬元,羅伯託·福西塔諾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園區的誠意和高效,讓他更加堅定了在這裡深耕發展的決心。今年,禮來又在園區新投資了一個胰島素罐裝工廠項目。
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園區人才服務不斷加碼,「親才」氛圍越來越濃。今年7月,在2020年(第十二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期間,園區一舉發布三項人才服務機制——打造長三角地區首個「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平臺」,致力於構建兼具行業深度和創新活力的「智力共享生態圈」;建成蘇州市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基地,為科研人員提供更便利的高級職稱評審服務;啟動「金雞湖合伙人計劃」,整合本地頭部服務機構的資源,形成服務人才的合力……
「對高端人才來說,到園區創業或工作,自己及配偶、子女均可參加園區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落戶、入學等事項均可在『一網通辦』政務服務系統一鍵辦理,若沒有住房還能申請設施齊備的公租房、長租公寓等……」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就是要替他們考慮到方方面面的細節,甚至連駕照轉換這樣的小事,我們也提前想到了。」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累計集聚各類人才超45萬人,其中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超5萬人,入選領軍人才數持續保持全國開發區和省市第一,被評為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被確定為中組部人才工作聯繫點。一批批優秀人才在園區紮根,帶來了創新創業的活力,增強了產業發展的動力。
■ 本版撰稿 孟 旭 ■ 圖片提供 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