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單獨一個人的意思嗎?聽佛陀告訴你什麼是勝妙獨處

2020-12-22 三耳話人生

很多人都把獨處當成一個人的獨行,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等等。其實獨處有另一層深意,我請佛陀來告訴你。

其實獨處更深的意思在印度佛陀時代,佛說過一部經叫《勝妙獨處經》,經文中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

那個時候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個叫上座的比丘,獨住一處,常愛讚嘆獨處的好處,獨自乞食,獨自回來,獨坐禪思。

這一天,很多比丘圍坐在佛陀身邊,跟佛陀說: 「世尊,有一個上座比丘,喜歡獨處,也喜歡讚嘆獨處者,」佛陀與一比丘說: 「去把這位比丘叫過來吧。」

不一會,上座比丘被叫到佛陀跟前,佛陀問他: 「你是喜歡獨處,也經常讚嘆獨處者嗎?」上座回道: 「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上座比丘說: 「我有一個比你那個獨處更勝妙的獨處,你想知道嗎?」

上座比丘與眾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齊呼道: 「當然了,世尊,願意聽您說」

佛陀說道: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當下於此時,如實行諦觀。行者住於斯,安穩無障礙……

怎麼說不要念過去呢?因為人總是想,我過去多年輕;我以前享受有多好;我過去很風光的;我曾經非常快樂,如果總是思維這些事,心裡就執著這些,不肯放下,這些事已經屬於過去,當下不存在了,如果遇到這樣的人,這是念過去。

如何是不念過去呢?如果有人這樣思維到過去之事,心裡知道,這些想法屬於過去,當下不復存在。於是不再念過去。這樣的人,屬於不念過去。

如果有人思維未來我會老吧,我擁有的財物不會沒吧?未來我的感受或享受不知道會怎麼樣?未來自己的事業不知道會如何?未來自己會過得開心嗎?這樣的人總念著未來。

如果有人思維到未來,知道這只是個白日夢,這些屬於未來,未來還沒到。不再去思維,這樣的人是不念未來。

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深入觀察當下發生的事情,但不要執著它。這是獨處的最美妙的方法。

今天也有很多人喜歡獨處,如果我們像佛陀所教導的那樣,知道了勝妙獨處經的方法,沒有必要脫離社會而獨居一處。把社會推得遠遠地而獨自住在森林中,並不能保證內心就是清淨的。假如我們繼續回憶過去、擔心未來或者沉溺於當下的煩惱中,我們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獨處。

因為他沒有擺脫將他捆綁起來的桎梏。他就是與這些桎梏生活在一起。這些頭腦中的妄想就是我們的桎梏。

如果一個人擺脫了這些桎梏,即使他活在鬧市裡面,他仍然是一個知道勝妙獨處經的人,他過著獨處的生活,因為他擺脫了所有形式的執著。

相關焦點

  • 獨處,一個人的對話
    這種對孤獨的理解似乎暗示,孤獨不是自我選擇,而是一個強加的狀態,即一個人不能按照社會預期的方式融入社會。進一步說,它可能意味著獨處的人是一些有問題的或有缺陷的人。社會媒體給我們的印象—幻覺—即使只是與別人以文字交流都能把雙方聯繫起來。滑鼠點擊「喜歡」意味著「我看過你的文章,同意你的觀點」。評論作為交談的一種方式,好像我們真的與作者在同一個時空交流。
  • 如何獨處?
    © Hristo Rusev/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我們能從單獨監禁的倖存者身上學到什麼首先,我們需要區分自願獨處和被迫獨處。很多人曾自願嘗試獨處,比如隱士、僧侶、哲學家和藝術家,他們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獨處經驗。
  •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也就是說一個人獨來獨往,其實並不是說明一個人不會社交,不合群,而是說明一個人未來很貴重。也就是很厲害,是強者的意思。02 能獨來獨往的人,內心世界很強大現實中,總聽人說,某某某不合群,總是一個人。有人說下班了,她從不參加我們的聚會,總是一個人,這樣的人有什麼意思呢?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樣?我認為長期獨處,對人的性格影響不大。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是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是無法「獨處」的性格,他很難做到「長期獨處」。被動獨處,是現實情況的改變,導致一個人,不得不獨處。比如:一個人突然失業了,切斷了他的工作社交;繼而分手或離婚了,又阻隔了親密關係的交往;然後,朋友們也越來越少了,於是他很少與人交流。長期獨處。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獨處就被動的。
  • 什麼是獨處呢?有人說獨處的重點在「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網上關於獨處的釋義為一個人單獨生活,單從字面上看我就覺得特別孤獨。人是群居動物,無論你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地享受美食,還是喜歡和一群人一起,都無法擺脫社會性和人際關係。比起常說到不必要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喧囂來說,我們好像更無法忍受一個人的孤獨。嘴邊總是掛著喜歡獨處的人,大多都是來源於現實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不如意。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也可以安然地處之,並且有著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
  •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人生為什麼需要獨處# 一個人在家,有太多事可以幹了,可以澆花弄草,可以追劇,可以看書,可以唱歌,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我很喜歡獨處的時光,真的一點都不孤單,反而很自由,很隨性。有時候想想,獨來獨往的生活,真的挺舒服的。
  • 獨處是「營養品」還是「毒藥」,你還傻傻分不清嗎?
    獨處,字面意思,就是自己跟自己相處,很多人覺得這不是孤單或者寂寞的一個表現嗎?其實不是的。以至於後面他們問了我這段旅行一個人會不會很孤單的時候,我說並沒有,不但沒有,而且還挺快樂。我還在青旅認識了一些其他國家的朋友,一邊藉助著我摳腳的英文,一邊藉助著翻譯機,也勉強能達到溝通的效果,這種感覺非常的奇妙。以至於到了後來,我有了新的感悟,獨處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 一個人獨處久了,會上癮
    雖然一個人的狀態,在他人看起來很孤獨,可是自己卻是快樂的,那是孤獨的快樂,而孤獨的快樂,是思想的快樂,是真實的快樂,要真正地獲得這種快樂,前提是必須真實地對待自己,當與他人相處時,大多數是在想如何與他人更好的相處,以獲得更加順暢的交流,而一旦出於這個目的,就破壞了真實的前提,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而一個人時的獨處,更容易進入真正孤獨的狀態,獲得孤獨的快樂,
  • 一個人的時候,要學會忍受孤獨,學會獨處
    在不知不覺的時候,我們竟然看不清自己追尋的理想究竟是什麼了,很難區分現在的自己和內心的需求了。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放下我們的腳步,一個人去獨處,放緩前進的步伐,讓我們的身心有節奏的變緩變慢,在獨處的時候,理清我們的整個的思路,讓我們重新確定前進的方向,不要只是忙著向前衝,要找準方向。
  • 獨處時光
    一個人在深沉的夜裡沉思,一個人聽著音樂發呆,一個人在陽光下清點往事,一個人捧一杯香茗靜享安寧,一個人品讀詩書與眾多有趣的心靈對話,一個人去尋找詩和遠方……每個人都應該騰出一點時間給自己。詩人濟慈說:「一個人,看著一朵花慢慢地開放,是自己一生極大的幸福。」獨處有味是清歡,無法真正體會獨處的美妙,是生活的一大缺憾。
  • 你怎樣獨處,就過怎樣的人生
    你的獨處,失控了嗎 小惠可能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一種很普遍的獨處現象——自己的獨處時間,沒有按照意願來安排,失控了。為什麼很多人的獨處,會失控呢?用科學的方法解答,應該是你被自己的大腦操控了。除了失控,很多人的獨處也會陷入到另外一種狀態:迷茫。
  • 南華真人:獨處讓一個人變得出眾
    是孤獨讓一個人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和別人在一起,我們總處於社會狀態;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我們才接近自然狀態。孤獨是自己走向自己。當我們不用被迫與他人對話,才有時間與自己對話。社交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獨處卻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 我享受這獨處的時光
    跑步之後,總是要再走幾圈,不為別的,我享受這獨處的時光。你上一次獨處是在什麼時間?沒有手機,沒有手錶,隻身一人。去年3月份,因為要準備國考面試,還沒過完年便早早回到了武漢。那時距離正式開學還有近10天,在宿舍經歷了第一段獨處的時光,也因此愛上了獨處。
  • 每日親近主: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獨處的小圍欄經文:《馬可福音》 6:30~56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可6:46當3個孩子尚在年幼時,我丈夫需要外出旅行講道,還要照顧許多別人的需要。我常常一個人,又要帶孩子,又要操持家務。然而,在那段時間,我卻找到了一塊安靜的地方,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一孩子們玩的圍欄。這個小圍欄就在院子的中間,大小剛剛夠我坐在裡面。每天我把孩子們放到院子裡玩的時候,我就會爬進這個小圍欄裡面,花15分鐘寶貴的時間與我的上帝獨處、禱告。我用這段時間祈求上帝指明我前面的方向。
  • 為什麼你總是渴望獨處,又害怕孤獨?
    有幾個讀者都在後臺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總是在熱鬧中渴望獨處,一個人卻又害怕孤獨?我們獨處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呢?好像回答最多的就是葛優躺玩手機。他告訴我說:為了生活奔波的日常,你覺得只是疲憊徒勞地挖坑而已。只有在這段獨處的日子裡,你不發一言,往心裡慢慢地填著鬆軟的土。
  •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關於獨處
    什麼是獨處,有些人可能看著一個人獨自待著的時候,認為這個「獨處」的人是不是孤僻或者孤獨。
  • 你怎樣獨處,就怎麼樣過人生
    網上有這樣的一句話:你如何獨處,未來就會如何過人生。一開始看到這句話,覺得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可是細想卻是令人震驚不已。是啊!我們的獨處太重要了,如何獨處的人,就會如何過人生。知乎上有這樣的一個問答:你覺得一個人的獨處重要嗎?有很多網友都回答重要,可是卻說不上來重要的原因。
  • 劉若英,一個人的獨處,是無法選擇的生存狀態
    奶茶劉若英,花一年的時間探討、反思自處與相處的道理都在這一本書中呈現,書中的金句很多,我會在以下的文字中和你分享書中的精華。劉若英在自序中說,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你是一個人,所以必定孤獨,或因為有人相伴,所以圓滿。孤獨感對我來說並不意味著痛苦,那只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相處的狀態。
  • 你敢不敢一個人獨處?
    你是否害怕一個人獨處,你敢不敢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買菜,一個人做飯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如果你說yes,那麼你真的很厲害,為你點讚哦![贊]人是群居動物,離開了群體,一個人會顯得特別的孤單。正是因為這樣,那些敢於離開群體獨自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但其實一個人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不一定跟寂寞畫上等號。一個人生活可以說走,了無牽掛。其實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有一段「獨居時光」。也許是單身很久,一直獨自生活。
  • 獨處,是成年人的清歡
    他把自己的這段經歷,寫成長篇散文《瓦爾登湖》,藉此記錄一個人生活的美好時光,並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獨處也是一種享受,是一個人內心靈魂深處的精神享受。 現實生活中,我們沒必要像梭羅一樣,斷絕與外界的所有聯繫,但我們可以留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光,專注於生活中的各種小事,心無旁騖地享受生活,賦予獨處更豐富飽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