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獨處當成一個人的獨行,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等等。其實獨處有另一層深意,我請佛陀來告訴你。
其實獨處更深的意思在印度佛陀時代,佛說過一部經叫《勝妙獨處經》,經文中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
那個時候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個叫上座的比丘,獨住一處,常愛讚嘆獨處的好處,獨自乞食,獨自回來,獨坐禪思。
這一天,很多比丘圍坐在佛陀身邊,跟佛陀說: 「世尊,有一個上座比丘,喜歡獨處,也喜歡讚嘆獨處者,」佛陀與一比丘說: 「去把這位比丘叫過來吧。」
不一會,上座比丘被叫到佛陀跟前,佛陀問他: 「你是喜歡獨處,也經常讚嘆獨處者嗎?」上座回道: 「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上座比丘說: 「我有一個比你那個獨處更勝妙的獨處,你想知道嗎?」
上座比丘與眾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齊呼道: 「當然了,世尊,願意聽您說」
佛陀說道: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當下於此時,如實行諦觀。行者住於斯,安穩無障礙……
怎麼說不要念過去呢?因為人總是想,我過去多年輕;我以前享受有多好;我過去很風光的;我曾經非常快樂,如果總是思維這些事,心裡就執著這些,不肯放下,這些事已經屬於過去,當下不存在了,如果遇到這樣的人,這是念過去。
如何是不念過去呢?如果有人這樣思維到過去之事,心裡知道,這些想法屬於過去,當下不復存在。於是不再念過去。這樣的人,屬於不念過去。
如果有人思維未來我會老吧,我擁有的財物不會沒吧?未來我的感受或享受不知道會怎麼樣?未來自己的事業不知道會如何?未來自己會過得開心嗎?這樣的人總念著未來。
如果有人思維到未來,知道這只是個白日夢,這些屬於未來,未來還沒到。不再去思維,這樣的人是不念未來。
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深入觀察當下發生的事情,但不要執著它。這是獨處的最美妙的方法。
今天也有很多人喜歡獨處,如果我們像佛陀所教導的那樣,知道了勝妙獨處經的方法,沒有必要脫離社會而獨居一處。把社會推得遠遠地而獨自住在森林中,並不能保證內心就是清淨的。假如我們繼續回憶過去、擔心未來或者沉溺於當下的煩惱中,我們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獨處。
因為他沒有擺脫將他捆綁起來的桎梏。他就是與這些桎梏生活在一起。這些頭腦中的妄想就是我們的桎梏。
如果一個人擺脫了這些桎梏,即使他活在鬧市裡面,他仍然是一個知道勝妙獨處經的人,他過著獨處的生活,因為他擺脫了所有形式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