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楊槍槍
如果可以把人生按模塊來劃分的話,有一種分類方法,就是可以簡單地歸類為:自己待著、和別人待著,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獨處、與他人共處,這組合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在與他人相處中,由於角色限制,我們不得不扮演好一個母親、一個女兒等等,唯有在獨處的時候,我們才能回歸真正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擁有什麼樣的獨處時光,也就意味著我們將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01.
你的獨處,失控了嗎
關於獨處,很多人的理想畫面,可能是這樣的:
靠在舒服的沙發椅上,在一盞柔和如蜜的檯燈下,翻看張愛玲的小說或者任何自己喜歡的書籍。看累的時候可以聽聽音樂放鬆,或者給自己養的花花草草澆水。
幻想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骨感的。很唯美的關於獨處的想像,在現實中,很可能徹底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找我諮詢的小惠就這樣,她說自己每次獨處前,都有各種計劃,比方說要讀本書,或者去健身房跑個步等等。
可是真到一個人的時候,原本的計劃,都會被手機給擊敗。她拿起手機,一會刷刷淘寶,一會刷刷抖音,獨處的時間就這樣被消耗掉了,而那些事先想好的計劃,也都成了空想。
而越是這樣,她就越沒有動力去做那些計劃中的事,索性就讓自己在抖音中徹底沉淪,她說,有一次她刷了整個通宵。
小惠可能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一種很普遍的獨處現象——自己的獨處時間,沒有按照意願來安排,失控了。
為什麼很多人的獨處,會失控呢?用科學的方法解答,應該是你被自己的大腦操控了。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兩個畫面:一個是你在跑步機上要堅持40分鐘的跑步,一個是你躺在沙發上看抖音裡的小姐姐跳舞?
這兩幅畫面,會讓你產生什麼感受?第二幅畫面讓你覺得更輕鬆,是不是?
這就是大腦對你進行控制的第一步:自我暗示。也就是說,你在還沒行動前,已經通過自我暗示,對你原來的計劃加大了難度。
「既然刷抖音如此輕鬆,那就先刷十分鐘,再行動吧。」很多人會這樣想,於是Ta就打開了抖音,結果發現自己就停不來。
這是因為大腦在對你進行第二步的控制:誘發反應。現代心理學通過一些技術對大腦進行監測,發現人在有某種獲得感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多巴胺的興奮狀態。
而抖音/淘寶等軟體,是可以讓人快速產生獲得感的,這時候大腦在它的誘發下,不停地產生興奮狀態,讓你無法停下來。
如果你也陷入到這樣的獨處狀態,你要做的,就是不能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要成為它的主人。拒絕大腦給你的暗示和誘惑,堅定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02.
你的獨處,是迷茫的嗎
除了失控,很多人的獨處也會陷入到另外一種狀態:迷茫。這種迷茫,體現在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我的朋友小菲,就是常常處在不知道一個人該幹什麼的狀態。
如今35歲的小菲,已經在家裡做了七年的全職媽媽,平常的日子裡,她的生活以經營一日三餐、輔導孩子作業為主要內容。
可每每當孩子去上學、老公去上班,家裡只剩下她一個人的時候,她都覺得很迷茫,不知道該幹點什麼。
其實不只是小菲,生活中可能有許多人都是這樣,比方說周末來了,也不知道該做點什麼,於是就窩在家裡的沙發上,看了兩天的電視劇,繼續迎接新一周的工作了。
這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但如果把這樣的狀態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裡來看,你也許就看見了變化和差距。
同樣是周末的獨處,你在家看電視度過,辦公室的同事卻去參加了司法考試的培訓,這樣的時間積累的結果,就是大概在兩年後,你還在這家公司原來的位置上朝九晚五地工作著,而你的同事,則很可能有了更好的職業選擇。
無論是小菲,還是像小菲一樣,對獨處感到迷茫的人,都是對發展性的自我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人的一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每個人都有自我發展的訴求和相應要解決的衝突。
比如,埃裡克森認為,人到中年期(30-50歲),要面臨的衝突就是生育和自我專注的衝突。
在這個階段,很多人會成立家庭,生兒育女,這是像小菲一樣的人所面臨的共同處境,但與此同時,他們其實也有自我專注的發展需求,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用在自我投資上,來獲取更有成就感的發展性的自我。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活到30多歲,就產生一種「人生就這樣了」的終結感,她們把自己剩下的人生全部奉獻給周圍的人,唯獨沒有考慮自己。所以一旦當周邊的人不在身邊的時候,她們就陷入了一種迷茫的狀態。
這樣把自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一個很危險的選擇,因為一旦關係遭到破壞,這個人就很容易體驗到自我的毀滅感,很多女性的中年危機、中年抑鬱就來自於此。
如果你的獨處總是很迷茫的狀態,說明你對自己的關心和投入還不夠多,你也許需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愛自己上。
03.
積極獨處,是自我成就
獨處的本質,是一個人在一個空間內處理與自我的關係。
無論是小惠的刷抖音,還是小菲的迷茫,本質上都是她們和內在的自我無法保持同頻共振,所以她們都無法從獨處中獲得愉悅的情緒和內在的滋養,這都算是消極的獨處。
能夠積極獨處的人,內在一定是和諧的,Ta沒有那麼多的內在衝突,因此在獨處的時候,能夠體驗到愉悅,並且能夠從中獲取力量。積極獨處是經過理性評估過後,做的一種主動選擇。
韓寒有一次在高曉松的節目《曉說》裡直言:「我很少社交,不是說我不能社交,或者說自己處理不好社交,我是純粹意義上的不喜歡社交」。
事實上,不止韓寒,大多數有所成就的人,都更喜歡獨處,也更需要獨處,因為在獨處的時間裡,他們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斷靠近理想中的自我。
前些天,一個叫做田中耕一(以下簡稱田中)的日本科學家的故事在微信上火了。
簡單說來,就是28歲時的一次失誤操作,讓40多歲還默默無聞的田中意外獲得了諾貝爾獎。一時間,國內外的媒體都邀約採訪,在採訪最後一天,一個外國記者問田中:「此刻最想幹嘛?」,田中微笑著答道:「讓我一個人待著」。
獲得諾貝爾獎後的田中,本來可以被提升到部長職位,靠媒體提升個人的影響力,但是他拒絕了升職,也拒絕了一切媒體採訪,他把大量的時間用來「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待著幹嘛呢?——繼續在實驗室搞他最喜歡的科學研究。
獲得諾貝爾獎的16年後,田中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科研突破,權威雜誌《自然》刊登了他的新研究,迎來了業界無數讚譽。
在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你喜歡幹什麼?也許很多人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恰恰是這個你沒有認真思考過的問題,可能正在悄無聲息地決定著你的人生。
就像田中一樣,很多目標感清晰的人,會把獨處的時間當作寶藏,他們充分利用獨處的時間,進行自我增值。
想擁有馬甲線,獨處的時候就泡在健身房;想換更好的工作,獨處的時候就把時間花在對業務能力的鑽研上;想過得更豐盈,就把獨處的時間用來學習各種新技能……
你把獨處的時間放在哪裡,它就會回饋給你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
楊思遠,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追求實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思遠心舍(ID:siyuanxinshe),新書《別讓壞情緒毀了你的人生》,正在熱賣中。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當你獨處時,你通常會做什麼?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知名心理學者、心理作家
金穎老師
在女神節帶來
」愛自己——找回自性,一輩子做女神「免費直播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