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韜武略,才智過人,大漢王朝一位被低估的文武全才:韓安國

2020-12-25 騰訊網

大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以強悍著稱,而強悍的背後除了有超強的國力做基礎,更重要的是大漢王朝人才濟濟,猛將如雲,「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霸氣十足的豪言就是對漢朝國力強勁和兵多將廣的最好詮釋。

大漢軍隊

在漢朝的能臣武將中,除了那些有開國之功的文貴武勳,其他聲名赫赫的有功之臣也枚不勝舉,比如有「帝國雙璧」之稱的衛青、霍去病,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有投筆從戎,威震遠域的班超,以及治軍嚴謹、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等等。然而,在將星璀璨的大漢王朝,還有一位文韜武略,才智過人的文武全才,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死灰復燃」的韓安國。

韓安國劇照

如果不是因為《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的緣故,許多人估計都不知道漢朝還有韓安國這類的人物,在這部電視劇中,涉及韓安國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是也基本將韓安國一生之中主要的功績給輕描淡寫的表達出來了。比如韓安國參與平定七國之亂,抵禦吳楚叛軍、出謀劃策,解決帝王嫌隙、統帥三軍,設計伏擊匈奴等等,以電視劇的演繹為引子,再去了解歷史上真正的韓安國,就會發現他真的是一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治世之才!

老成持重,抵禦吳楚叛軍,聲名遠揚

韓安國是睢陽人,他自幼就博覽群書,後來專攻《韓非子》和雜家學說,博採眾長,而睢陽在當時是梁國的地盤,等他學成以後,就到梁王麾下做官,深受梁王器重。

在他侍奉梁王期間,漢朝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劉啟的中央政權岌岌可危,作為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挺身而出,承擔起了阻擊叛軍的重任,而正是這個機會讓韓安國從此脫穎而出。

梁王劉武劇照

當吳楚聯軍進攻到梁國之地,遭到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由於梁國是進攻長安的戰略要地,所以,吳楚聯軍為了拿下梁國,不顧一切的輪番攻城,猛攻之下的梁國眼看就抵擋不住,梁王便向漢景帝緊急求助,但是當時擔任平叛主帥的周亞夫從全局考慮,希望在梁國拖住叛軍主力的同時,伺機切斷叛軍的補給線,然後擊潰叛軍,並沒有直接增兵去救援梁國,即便漢景帝下令都沒用。

周亞夫劇照

眼看求助無果,無奈之下的梁王開始任用韓安國和張羽擔任禦敵將軍,準備做最後的殊死抵抗,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念支撐下,韓安國和張羽兩人緊密配合,張羽原本就是帶兵之人,所以他在前線率軍禦敵作戰,而韓安國作為一個文臣,老成持重,就在後方運籌帷幄,堅守城池。

韓安國劇照

《史記》記載

「張羽力戰,安國持重」

,最終,在他們兩人一攻一守的通力配合之下,梁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也成功的頂住了叛軍的猛烈攻擊,久攻不下的叛軍無奈之下只能調轉方向轉攻其他地方,平叛形勢就此出現轉機,而韓安國和張羽二人也因為禦敵之功,從此聲名遠揚。

深明大義,化解帝、王嫌隙,忠心耿耿

在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定以後,朝廷論功行賞,梁王劉武因為禦敵功勞極大,加上他和漢景帝兄弟兩人的感情本來就很好,而且梁王作為竇太后的小兒子,也深得竇太后喜愛,所以,漢景帝封賞給梁王許多天子才能用的東西,比如車駕、旌旗儀仗等,在這種巨大的榮寵之中,梁王就開始迷失自我,肆意僭越,出入的排場堪比天子。

漢景帝與梁王劉武

漢景帝知道梁王的僭越行為以後,就很生氣,竇太后知道以後,也對梁王的行為不滿意,並準備責罰梁王的出格行為,作為梁使的韓安國知道以後,就很緊張,於是就想盡各種辦法去化解梁王的這次危機。

由於正在氣頭上的漢景帝和竇太后都不願意見梁使,韓安國就採取曲線救國的方式,先去找了館陶長公主,言辭誠懇的向館陶公主說明了皇帝和太后對梁王的誤解,韓安國細數了梁王的功勞,然後指出梁王出行用皇帝所賞賜的車駕儀仗,僭越臣子的本分,用天子的排場,都是出於彰顯皇帝和太后對他的喜愛,從而讓母子和兄弟之間的親情更加歡洽,並沒有任何不臣之心。

竇太后劇照

館陶公主將韓安國的話如數告訴竇太后,竇太后知道她誤解了梁王,於是很高興把這些內容轉達給漢景帝,漢景帝也消除了對梁王的芥蒂,從此以後,梁王與皇帝和太后的感情更加的深厚了,這都是韓安國的功勞。

羊勝、公孫詭勸說梁王

後來,梁王聽信羊勝、公孫詭的讒言,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並且殺害了朝廷派來的大臣袁盎,當漢景帝派人來調查的時候,梁王劉武將他二人隱匿在王府,導致朝廷派來的人一直沒有搜捕到二人。韓安國知道以後,感覺到後果很嚴重,於是就找到梁王,用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祖劉勸邦、景帝劉啟與廢太子臨江王劉榮的關係為例,勸諫他不要對皇位有非分之想,並且告誡他「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現在有太后罩著你,等太后不在,誰還能罩著你?梁王聽完以後恍然大悟,自覺的交出了羊勝、公孫詭二人,才化解了這場政治危機。

梁王劉武劇照

韓安國深明大義,兩次挽救皇室關係,避免了同室操戈的悲劇發生,於公於私都忠心耿耿,深得皇帝、太后和梁王的器重,他的舞臺也從諸侯國,走向了中央政權。

審時度勢,有勇有謀,盡顯百家之長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韓安國通過賄賂國舅爺田蚡的方式,在中央政權立足腳跟。在他擔任御史大夫的時候,匈奴派人來漢朝請求和親,朝中官員針對和親的事宜,分為兩派,以大行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希望發兵攻打匈奴,徹底的解決匈奴問題,以韓安國為代表的主和派,他們認為目前還不是打仗的最佳時機,希望通過和親來換取和平。

韓安國與漢武帝

韓安國認為即便派兵去攻打他們,漢軍千裡奔襲,等到戰場也人困馬乏,而匈奴人強馬壯,漢軍很難取得勝利,就算打贏了也不一定能控制住他們的百姓,不如和親來換取和平發展的機會,針對韓安國對待這次和親的態度,《史記》有詳細的記載:

「千裡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裡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漢武帝聽完韓安國的觀點之後,感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暫時隱忍,同意與匈奴和親。

韓安國劇照

如果說因為韓安國在這次和親問題上的主和態度,就認為他是一個怯懦的主和派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在有合適的對匈奴作戰的時機時,他就成為了一位堅定的主戰派。

在馬邑設計圍剿匈奴的行動中,他就擔任了統軍的主將,李廣、公孫賀、王恢等名將都在他的麾下,在這場行動中,原本要誘惑匈奴大軍進去漢軍設好的伏擊圈,但是因為疏忽,誘敵之計被匈奴單于看穿,於是率軍退去,靜待時機的韓安國見匈奴一直沒有動靜,就改變了原來的作戰方案,率軍出擊,可等到漢軍追到邊塞,眼看實在追不上了,也撤了回來。

匈奴軍隊

這次伏擊戰雖然一無所獲,但是也足以證明韓安國審時度勢的能力,面對匈奴問題,他沒有拘泥於簡單的主戰或者主和,而是有勇有謀,該和就和,能戰則戰,他的戰略思維盡顯諸子百家之所長。

因傷憾失丞相之位,黯然謝幕

漢武帝的丞相田蚡死後,在篩選丞相人選的時候,韓安國以其超眾的才能成為不二的人選,漢武帝也決定任用他為丞相。

田蚡劇照

但是,天意弄人,在他給漢武帝引導車駕的時候,從馬車上摔了下來,跌跛了腳,而漢武帝又不可能任用一個坡腳的官員作為威嚴的丞相,所以,韓安國也因此與丞相之位失之交臂。

韓安國抑鬱而終

在衛青、霍去病等一幹年輕將領崛起之後,年老的韓安國也逐漸被漢武帝冷落,退居幕後,遠離朝廷,最終悶悶不樂,憂鬱而亡。

相關焦點

  • 歷史上七大文武全才之人
    雖然總體來說關羽的「文」的水平不如「武」的水平高,但關二爺是個文武全才是得到民間和傳統文化認可的。第六名:唐朝和武周兩朝宰相,東方福爾摩斯狄仁傑關於狄仁傑的認識,很多人可能停留在影視劇中那個大胖子的造型,狄仁傑的人身安全要靠李元芳保護。但諸位有所不知,真實的歷史上狄仁傑是一名武狀元,搞不好是可以暴揍李元芳的。
  • 歷史上最出名的四個人,文武樣樣精通,可以說是文武全才都不為過
    古代封建王朝的時候,可以說出現了很多比較厲害的人物,他們在古代歷史上都非常的出名,甚至在現在也都家喻戶曉,而古代的人,在文學方面特別出名的,或者在武學方面特別出名的都數不勝數,但是文武全才,樣樣精通的人卻非常的少,而文武全才的這些人,可以說在歷史上是非常的受賞識,甚至非常的受用的,而我們今天來講的就是歷史上最厲害的四個
  • 以柴榮的文韜武略,若再有五年光陰,能否實現統一大志?
    以當時柴榮的文韜武略,以及當時後周國力之強盛,且麾下名臣良將眾多,如果再有五年,柴榮的統一大志不難實現。 柴榮是能文能武的全才,史書中這樣記載,「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就是說柴榮相貌堂堂,精於騎馬射箭,又讀了大量史書及著作,且老成持重。 柴榮雖生長於富貴之家,卻很了解民間疾苦。
  • 《漢武大帝》中的韓安國,表現得亦正亦邪,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七國之亂爆發後,韓安國堅決站在中央政府一邊,力挺梁王劉武做屏障先鋒,就是典型的例子。梁國與吳楚毗鄰,最先能感受到七國之亂的壓力,也最容易產生思想混亂,如果不能看出七國的虛張聲勢,很難堅持自己的信念。
  • 電視劇連載 大漢劉邦
    ,創立大漢王朝,奮鬥不息的傳奇人生;及其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從一位布衣小吏,登上了漢高祖皇帝的寶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奇蹟。他不忘家鄉,與民同樂,有情有義,感恩父老子弟,賜沛豐湯沐邑;充滿了家國情懷。譜寫了一曲千古絕唱——「大風歌」。該劇,讓觀眾重新、正確的認識了劉邦;他並非某些人所說的"流氓皇帝","酒徒無賴"等錯誤偏見。而是一位,以「天下苦秦久也」為己任,關心百姓苦難,敢於擔當的大英雄!
  • 撥開歷史疑雲,還原真相:石達開出走後,有否另建「太平安國」?
    石達開非但斷然拒絕,還挑釁性的在回書中改國號為「太平安國」,改年號為「丁巳元年」。即石達開從天京潛逃回自己的大本營安慶,派人到金柱關等處粘貼告示,解散心向天京的舊部,聲稱願意跟隨他幹的儘快趕到安慶報到,不願幹的分付盤纏剃髮返回原籍,告示末尾赫然籤署上「太平安國丁巳元年」字樣。福興斷言:石達開已經另樹一幟、獨成一國——國號就叫「太平安國」!
  • 細讀歷史:韓安國的死灰復燃和李廣的拔刀自刎
    韓安國自幼博覽群書,成為遠近聞名的辯士與學問家。漢武帝時,進入漢朝中央政權的核心圈子。出則為將,入則為相,這可能是中國士人最高的理想,他幾乎都實現了。但他只當過代相,也就是代理丞相。後來漢武帝本來是要安排他當丞相的,卻不想在任命之前他不小心摔了一跤。這一跤摔得不輕,腿都斷了,所以漢武帝就任用了另外的人。
  • 最後的輓歌:大漢王朝鎮魂曲
    以前大漢皇后的身份,會不會幸災樂禍?而以曹操女兒的身份,又會不會痛哭流涕?史籍不會記錄她的心情,因為她在當時已經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老婦人。去世時,雖然依然有大漢皇后轟轟烈烈的儀仗,但誰又會當真?在她去世後的第六年,鹹熙二年,司馬炎逼曹奐退位,大魏王朝滅亡。
  •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大漢王朝
    正是這兩位溫和而恭儉的仁君為大漢帝國打下了國富的底子。 他們不霸不狂,沒有開疆擴土的豐功偉績,卻輕徭薄賦,注重民生。 他們不毒不專,沒有加強集權於一身,卻節儉謙讓,廢除肉刑。
  • 「外戚幹政」對一個王朝影響有多大?大漢王朝為此差點夭折
    外戚幹政,素來就是封建王朝的大忌。古來多少封建朝代或直接或間接地因為外戚幹政,斷送了自家的江山。不過仔細想來,在封建時期,外戚幹政似乎也無可避免。古代是家天下,哪家人要是成了皇族,那就世世代代都是皇族,總是要高人一等的。
  • 文韜武略皆是帝王之才,陰錯陽差無帝王之運,一世為臣恭親王
    因此一般人都認為在立皇儲上,肯定要選擇文武優秀德才兼備的人選,但是事實上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如此。比如說,清末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忻,敏而好學智謀過人,但是終其一生不過是個親王,那麼為什麼在各方面都比鹹豐帝優秀的恭親王當初沒能登上大寶,君臨天下呢?首先,古代皇位繼承非常注重嫡長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皇室繼承的默認規則。
  • 大秦帝國,大漢王朝:為什麼有的朝代叫帝國,有的只能叫王朝?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老哥都想過,所以昊童就借這個機會來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王朝與帝國的區別,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我才不會告訴你們有幾部電視劇叫大秦帝國,還有幾本書叫大漢王朝,嘿嘿)。帝國帝國是個外來詞兒,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沒有那個朝代真正的稱自己為帝國。
  • 大漢丞相韓安國,用哭來解決問題,因腿瘸而失去相位,最後又是怎麼「死灰復燃」的?
    經常在電影中扮演蔣.介.石的特型演員孫飛虎曾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飾演韓安國這一角色。電視劇中,韓安國去世後,漢武帝慨嘆道:「此乃國器之臣啊!」可見韓安國在皇帝心目中佔據重要地位。大長公主看著這位眼淚汪汪的韓安國,也心生惻隱,答應調解兄弟間的矛盾。她立即找到太后,把韓安國的話一字不差地複述了一遍。老太后一聽,大喜,讓大長公主趕緊講給景帝聽。
  • 宋朝的「二婚」皇后不止一位,原來宋仁宗的曹皇后真的嫁過人!
    看到這裡,有些網友就疑問了,嫁過人的女子也能成為皇后?還是僅僅是編劇創的橋段呢?翻查宋代的各種歷史資料發現,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在入宮之前確實嫁過人。前夫一心向道,新婚之日出逃,曹氏姑娘一臉懵逼曹皇后出身於宋朝高門大族「真定曹氏」家族,將門之女,祖父是北宋王朝的開國元勳
  • 中建七局帶你走進大漢王朝
    中建七局帶你走進大漢王朝 2020-11-02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漢宣帝劉詢:幼年鋃鐺入獄卻成為大漢的中興之主
    身逢變故,鋃鐺入獄按說大漢的皇位與他幾乎再無任何交集,可是上天自有庇佑,大漢朝的皇位經過幾十年的傳承竟然傳到了劉病已身上。這位曾經的階下囚一躍成為大漢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並將大漢帝國推向最為強盛的地步。霍光等人便從宗室近支選擇昌邑王劉賀成為新一任的大漢皇帝。劉賀在皇位上只呆了27天,但是在這短短的27天他卻幹出了1000多件荒唐之事。權臣霍光和張安世商議廢黜了劉賀。
  • 被低估的《劍王朝》,看懂了這三點,才能愛上這部劇
    從吐槽李現「壞了的劉海」造型,到吐槽因插足文章馬伊利的婚姻,事業陷入低谷的姚笛,再到吐槽整個劇情,《劍王朝》陷入了口碑的惡性循環。很多觀眾將同期上線的《劍王朝》和《慶餘年》進行對比,殊不知,兩部電視劇的定位根本不同。《慶餘年》在精神領袖葉輕眉的隱形推動下,所有人物圍繞範閒展開,是一部披著權謀外衣的輕喜劇,從演員都劇情,每一個細胞都在搞笑。
  • 強過趙姬、敢與華陽鬥、對嬴政下手,夏太后被嚴重低估,墓葬為證
    韓國恆惠王不過夏姬並沒有得到當時安國君嬴柱的獨寵,但不代表夏姬沒有能量。夏姬為安國君嬴柱生下一子,名為嬴異人,未來的秦莊襄王。因為安國君嬴柱獨寵華陽夫人,夏姬母子得不到重視,只得蟄伏等待時機。後來安國君嬴柱登基成為秦王,嬴異人成為太子;嬴柱去世後,嬴異人繼位成為秦王,尊稱養母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后,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而嬴異人的妻子趙姬自然就是王后了。
  • 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大漢王朝建立之初的郡國並行,讓其保證統治核心穩固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成為了大一統王朝的一塊絆腳石。那些被分封的異姓王他們的權勢並不亞於劉邦。有些異姓王所統御的國土面積甚至要遠遠超過劉邦,這些國中之國勢力最為強大者為楚王韓信,其擁有城池高達一百多座,成為劉邦心中最為擔憂的存在。只是,劉邦在立國之初迫於壓力,只能分封這些異姓王。
  • 大漢後期為什麼會冤案連連人心惶惶,一個江湖術士可以告訴你答案
    大漢後期漢武帝自己疑神疑鬼不說,還過分聽信一個江湖術士的話,攪得朝局上下冤案連連,人心惶惶。漢武帝劉徹的前半生可以說是雄才武略,風生水起,但是後半生也偏離了軌跡。劉徹病入膏肓,開始瘋狂了。江充對滿朝文武大臣和後宮嬪妃一一動手了,無一倖免。只要是他看著不順眼或者是得罪他的都含冤而死了。他還私設公堂,屈打成招,株連無辜,頓時整個本京城都籠罩值啊一片恐怖之中。更為厲害的是,江充要對太子和皇后下手。他就是想找太子的茬,扣押了太子的車馬,關押了太子的隨從,還去漢武帝那裡告狀,漢武帝竟然聽信他的讒言,還表揚了他。如此的昏庸又怎麼來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