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芳
1974年,蔡曉芳首度以令各界驚豔的「寶石紅釉杯」,開啟了臺灣茶器創作的序曲。1984年,接受臺北故宮博物院委託,為新設之「三希堂」研製茶具後,「曉芳窯」名聲大噪。兩岸普遍尊稱蔡曉芳為「當代臺灣官窯主人」。
行走官窯的「老靈魂」
「曉芳窯」,一個載錄於國外旅遊指南中臺灣的「重要景點」。這個在臺灣北投地區因為陶瓷而逐漸成形的「聚落」被譽為「小故宮」。今年75歲高齡的蔡曉芳先生是「曉芳窯」的主人,被人親切地稱為「臺灣官窯大師」。他不是一個好的對話者,他不會渲染自己傳奇而又幸運的人生,甚至無法用語言準確地描述某件器物帶給自己的跨越時間的感動。蔡曉芳是那種天生就有著一顆「老靈魂」的人,中國五大名窯他樣樣精通,仿佛自己是一個親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人。科學家的頭腦,加上藝術家的審美和氣質,造就了這位中國的官窯大師,而他也開創出一系列深具文人品味與美學內涵的茶器,讓喝茶這件事更富有了深意。
宋徽宗式的瘋狂
1974年,一隻「寶石紅釉杯」在臺灣古董圈引起了一陣風波。這是蔡曉芳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帶著作品前往古董街,尋求鑑賞。「這是你做的紅釉杯?」幾乎所有的古董商都向他投來了疑惑的眼光。眼前的這個杯子,無論是器形或用釉均堪稱無出其右。蔡曉芳燒制的紅釉所呈現出深沉包辦的血紅色澤,將陶瓷的生命力鮮明地呈現了出來。更讓大家難以相信的是,這個「寶石紅釉杯」有別於景德鎮制器從拉坯、繪畫、燒制完全分工,各司其職,蔡曉芳則是從土質的選擇、篩選到造型、釉彩、燒窯等,全部一己之力完成。這樣的震撼,在當時的臺灣古董界簡直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許多古董商爭相出價。蔡曉芳信心倍增,決定創辦自己的工作室,全心投入創作。
然而,燒制過程卻常常陷入困境,紅釉是因銅元素的微妙變化產生的,燒制過程中,溫度、溼度的微妙變化,都可能讓銅元素發生不穩定性,進而影響色彩的變化,甚至在器物表面產生瑕疵。蔡曉芳希望從中國傳統找到一些啟迪,便前往臺北故宮觀察:「紅釉觀音瓶」情有獨鍾,每次都要在前面站上幾個小時,隔著玻璃仔細觀察和揣摩。蔡曉芳專注的眼神,引起了臺北故宮人員的注意。幾天後,故宮器物組組長董依華終於忍不住上前詢問。
蔡曉芳說明了來意,他的故事很快就在故宮中流傳開來。故宮方面經過商討決定,破例做了一件事情:讓蔡曉芳可以直接面對這件器物。在工作人員和警衛們的戒備下,「紅釉觀音瓶」從玻璃櫃中被小心地取出,擺在蔡曉芳面前。脫離了厚重玻璃的禁錮,瓷瓶的釉色和光澤都更加沁人心魄,蔡曉芳細細思量,若有所悟。
「那時候,就算拿出來了,我也是不能上手的,只能零距離地觀察它,但是這對於我來說已經算是最大的震撼了。」蔡曉芳說,就在那一天,他與幾千年前的寶物在時空上有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古時頂級制瓷工藝,大多已經失傳。現代人甚至難以想像,古時的工匠是怎麼伏在燒旺的爐火邊,度過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的。而蔡曉芳就像一個古時執著的工匠,窯洞裡最細微的聲響,都會讓他血脈噴張。
在「曉芳窯」的器物中,其如同玉或君子一般暖暖含光的特質,十足顯透出宋代以來相承的氣韻與風骨。他所附帶給觀者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以及一種生命的潛質,而此種種均來自於曉芳對陶瓷的堅持與執念。
當蔡曉芳複製的作品得到很多人認可之後,一個來自故宮的邀約擺在蔡曉芳面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希望仿製一批文物,讓古老器物可以更好地保存,並能探索一些失傳的技藝。蔡曉芳的出現,正與蔣院長的期待不謀而合。
在臺北故宮的庫房深處,蔡曉芳開始了面向浩蕩歷史煙波的徵程。一件又一件足以亂真的瓷器從蔡曉芳手中出現。從北宋的汝窯到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乃至清朝粉彩、鬥彩、孔雀藍、嬌黃、青瓷與各式紅釉,不一而足。他的仿製品也時常替代臺北故宮的真品前往境外參展。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怎樣抵達這些古老秘密深處的。面對人們的好奇,蔡曉芳往往只是微微一笑,他說自己能夠仿製成功,同樣源於夢中的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