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飯 | #電視劇中的情感故事#系列
如懿與乾隆情起年少,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如懿的感情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從一而終都沒有改變,但乾隆對如懿的情感卻經不住考驗。
在別人的挑唆之下,乾隆和如懿之間的信任逐漸消失不見,意見不合之處也越來越多,不斷爭吵,是他們們婚姻破裂的開始。
深海不會以為一杯沸水而沸騰,一口也吃不成一個大胖子。
所有看似不好的現象都是逐漸累積的結果,感情也是一樣,動心可以是一瞬間,但要守住這多年積累的感情,卻需要恆久的耐力,對皇帝來說,新鮮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會變心,其實也是一種必然。
01所有的離開都不是一時興起
如果他真的足夠喜歡你,就會主動找你。如果沒有主動找你,那一定就是他還有更好的選擇,或者是在等待更好的出現,當他不再開始主動的時候,就是婚變的開始。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這部電影為我們講述了最通俗的愛情道理。
相愛時,會為了對方的優點而去主動忽略她本身存在的缺點;不愛時,又總會放大她身上的小瑕疵,即使有時候並不是她的錯,也會下意識將責任推到她身上。
所有分開的結果都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早有預謀,皇帝最後不僅是離開了如懿,還廢除了如懿所有的頭銜。
乾隆和如懿半輩子的感情抵不過乾隆自己的疑心病和別人的詆毀,遇見刺客時不將如懿的安危放在首位,反而把凌雲徹為救皇后有了肌膚接觸而耿耿於懷,這樣的行為怎能不讓如懿寒心?
皇帝的心思最難揣摩,所有的事情都抵不過他自己的名聲和皇家的清譽,即使是自己親生兒子的安危,即使是同床共枕多年的妻子。他沒有真心,所以他身邊親近的人,也越來越少。
02爭吵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心平氣和的溝通永遠比激烈的爭吵更有力量,可情緒實在太難控制,很難有人能用理智左右自己的情緒,被情緒掌控力量的人反而很多。
乾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沒有人能真正約束他的想法,當他不再有耐心與如懿溝通,爭吵就成了兩個人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
乾隆已經記不清上一次和如懿好好說話是什麼時候,似乎越到後面矛盾越多。
如懿未出世的孩子被炩妃暗害,欽天監被炩妃收買告訴皇上是如懿命硬,克夫克子,運勢不好,是個不祥之人,可怕的是,皇帝竟然寧願相信虛無縹緲的天象之說,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後宮之中有人會暗害皇后。
乾隆和如懿兩個人之間的信任一點點崩塌,再也不能心平氣和地說話,爭吵成了他們之間最多的交流方式。
如懿自始至終就是個重感情的人,所以如懿看不慣皇帝事事以利為先的想法和做法。
皇帝則看不慣身為皇后的如懿事事不以大局為重,總是使自己的小性子,還多次將如懿與崩逝的孝賢皇后相比。
兩個人之間多次累積的矛盾一觸即發,多次爭吵將彼此之間的距離越推越遠。
其實雙方都懂得如果願意為對方退一步就會解決,可他們誰都不想成為先低頭的那一個,所以他們在後來婚姻破裂,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03婚姻雙方最怕的就是一方早已經想好放棄
親密關係是兩個人共同維持的結果,最怕的就是一個人早有預謀的想要分開,而另一個卻還在痛苦的等待,辛苦地維持這段關係,就如同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想要結束一段關係時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一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開始對另一方進行冷暴力,在無形之中漸漸摧毀另一個人自己的世界觀。
最簡單的重複就是最隱形的洗腦方式,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人而放棄自己的整個世界。
皇帝坐擁整個後宮,而如懿只擁有皇帝自己,但皇帝仍然不滿足,凌雲徹捨身救下如懿的性命,而皇帝卻只在意被一個侍衛碰到了自己的女人,這讓人心寒的想法,讓如懿與皇帝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如懿傳》和《甄嬛傳》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前者將感情刻畫到了極致,將如懿與皇帝之間的從相愛到相互厭棄的這段過程穿插於宮廷之間,後者則是專注於宮鬥和女性的自我成長。
在《如懿傳》中,感情問題被如懿放在首位,對於皇帝,她有難以掩飾的失望甚至絕望,在那個年代卻又無能為力。
感情不能用理智來衡量,先放開手的一定是被愛的那個人。
04寫在最後
婚姻本來是愛情的結晶,卻陰差陽錯變成了愛情的墳墓,誰都不想將一開始的喜劇變成悲劇,但深陷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無能為力。
被愛的人總是不會理解主動去愛的那個人有多辛苦,主動去愛的人也不願意去考慮被愛的人是否願意接受,如果一開始在一起就是勉強,那以後關於婚姻的路,只會更加坎坷。
「忍」字並不適用於愛情裡,有矛盾時應該及時提出來,而不是一直累積,一次次疊加的失望,最後只會變成絕望,再也不能變成從前希望的曙光。
如懿與乾隆的婚姻變化印證了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對於婚姻的描寫: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去。
如果沒有帝後的身份,或許他們能夠輕鬆一些,但偏偏他們身上都肩負著太重大的責任。愛情註定要為權力爭鬥讓路,乾隆和如懿的婚姻沒有成為感情的增潤劑,反而成了束縛雙方的繩索,被困在一個迷宮裡找不到盡頭。
每一段感情的結束,都不會因為鬧了一次矛盾而結束,都是不斷累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