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戀愛網綜都頻繁上熱搜,小印很好奇,這年頭都興看人談戀愛了?
小印也在周圍朋友間做了個意見收集,發現談戀愛的綜藝受眾也太出乎所料了。
除了媽媽輩的中年婦女喜歡看,年輕的女生也喜歡看,甚至00後也難擋「看人談戀愛」的樂趣。
等等,你不是不想談戀愛嗎,嗑這種戀愛綜藝幹嘛?
單身怎麼了?!單身狗也需要補充糖分好嗎?!
別以為年輕人不愛看相親。
年輕人、中年人扎堆看人談戀愛
前幾天,《心動的信號3》最後一期,節目組搞了一次歷史性「大售後」——讓三季的素人嘉賓破次元壁相見。
於是當晚#心動的信號3 全員solo#成功登頂熱搜。
看到這條熱搜,小印一個爆哭啊
姚沐希和彭措還是分手了啊,明明在節目裡那麼甜……
果然「奇聞cp」(趙琦君&楊凱雯)才是素人戀愛綜藝天花板,連日常vlog都是滿屏的胰島素。
雖然素人戀愛結束了,不過沒關係,糖分不會缺席,我們有《女兒們的戀愛》!
這邊看盛況承認對金莎一見鍾情。
那邊嘆黃皓對蕭亞軒關心備至。
今天又是被姐弟戀甜哭的一天~
自1998年《玫瑰之約》開播之後,各種戀愛綜藝層出不窮,多樣的婚戀節目猶如一場圈地運動,將各個圈層的觀眾收入囊中,一條龍式的婚戀綜藝就此誕生。
相親類有《非誠勿擾》、《非常完美》、《新相親大會》
婚戀教程類有《女兒們的戀愛》、《戀夢空間》、《心動的信號》
婚後相處類有《做家務的男人》、《妻子的浪漫旅行》
什麼?城市相親沒意思?
別急,農村相親節目《鄉約》你值得擁有。
只有中年人才看婚戀節目?還真不是。
以江蘇衛視全新婚戀節目——《新相親大會》為例,不僅在電視端,一舉奪得周日同時段收視冠軍、上半年新節目收視冠軍以及婚戀情感類節目收視冠軍「三冠王」;
在社交媒體端,截至2020年11月9日,#新相親大會#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9.5億,相關討論73.4萬,多次登上熱搜,掀起全網相親話題大討論。
而且據數據分析,收看節目的觀眾中,適婚男女佔到了20%,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高校大學生。
所以,別再說只有中年人才看婚戀節目了,年輕人也一樣愛看。
十年前,《非誠勿擾》首播,成為江蘇衛視綜藝之王,掀起了一波至今都沒有衰落的、全民式的相親節目熱潮。
馬諾那句「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車後座笑」,一舉將它推向熱度之巔,而將這種拜金言論般向臺前的相親節目也一度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這還不夠戲劇衝突,那就一家人齊上陣。《中國式相親》讓父母走向前臺,各種「毀三觀」言論層出不窮。
經過多年演化,單純的相親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想要更多元的戀愛形
式。
《女兒們的戀愛》將女明星的戀愛生活搬上臺前,明星以本人身份參加戀愛節目,觀眾也跟著他們的愛情經歷起起伏伏,誰還不是一隻「愛情寄生蟲」?
隨著韓國戀愛節目《Heart Signal》的熱播,素人戀愛真人秀又成了時下熱潮,騰訊的《心動的信號》、愛奇藝的《喜歡你,我也是》、浙江衛視的《遇見你真好》、湖南衛視的《戀夢空間》……各種類似綜藝扎堆出現。
從《非誠勿擾》「有請24位單身女嘉賓」到《心動的信號》「你只管說,我永遠會接你的話」,婚戀綜藝也從圍觀式的相親大會變成了體驗式的婚姻觀察。
雖然傳統相親節目依舊堅挺,但從各家推出的婚戀綜藝來看,戀愛觀察類才是目前大勢。
看別人談戀愛,爽自己?
難道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窺私慾嗎?
非也。
固然這其中有窺私獵奇的因素,但這20年婚戀綜藝演變史更多是折射了兩性在心理狀態和價值觀念上的變化。
不管是1998年的《玫瑰有約》還是2010年的《非誠勿擾》,都是速配類相親節目,最後有沒有牽手成功才是節目所看重的,而戀愛這個過程則被置後了。
即使後期出現過「九男追一女」的模式創新,男女之間還是沒有機會進行日常互動,只能基於職業、興趣、家庭背景這種「硬通貨」你來我往。
「一群年輕人在節目裡輾轉相親,
面對一地雞毛,
你很難感受到他們對愛情的信念感。」
而戀愛觀察類綜藝走的是體驗派的路子。
不管是《心動的信號》還是《女兒們的戀愛》都抓住了戀愛中的「曖昧」,從初見到認識,再到選擇、約會,每一個過程都有故事,嘉賓們不用考慮家庭、孩子、父母壓力,約會就是約會,喜歡就是喜歡。
戀愛是美好的,它不能量化。
現在的年輕人更看重的是交往的感覺。甜甜的小互動才能戳中粉紅泡泡。
想當初,在五六十年代,父輩們為了自主都要反對包辦,到了21世紀,怎麼還能進行條件連連看呢?
除了婚戀觀的變化,圍觀吃瓜也是戀愛觀察綜藝大行其道的原因。
俊男靚女各種暗戳戳的小動作、攪局者私藏的小九九、幕後觀察員們的推理分析……這不就是一場大型的懸疑偶像劇嘛。
這方面的代表作當屬《心動的信號》。
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男男女女彼此試探,本以為塵埃落定,沒成想還有攪局的「活體鯰魚」,持續送上神反轉和危機感。
小到廚房幹活,大到簡訊配對,從廚房修羅場到暗流湧動的餐桌,畢竟嘉賓個個顏值出挑、事業有成,誰也不想活在無人問津的角落,於是,激烈的正面競爭讓小清新純愛電影變成了一出驚心動魄的宮鬥劇。
羅曼蒂克式的戀愛,卻無時不刻不透露出愛情中那些難以言喻的因素:競爭、偽裝、虛榮……
但這種苦澀不僅不會勸退觀眾,反而會勾起他們「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八卦之火,在圍觀中一次又一次激起他們的「顱內高潮」。
棚外和棚內的雙重敘事也讓觀眾擁有了上帝視角。
以往的婚戀節目大多只為觀眾展現了一個視角,而近幾年的戀愛觀察類綜藝則通過觀察室的明星設置構建了多樣的視角。
棚外被觀察的嘉賓進行著自我展演,觀察室內的明星則對他們的行為做出評價和預測,雙方互不交流,因此,屏端的觀眾就擁有了唯一知曉全部事態發展的上帝視角。
《女兒們的戀愛》中,沈夢辰與杜海濤的親密行為就讓沈爸爸驚愕不已。
在第一現場的紀實拍攝,我們看別人怎麼談戀愛,粉紅氣球彌補我們的「愛情糖分」;在第二現場的觀察室解讀,我們看明星們各抒己見、預測嘉賓的行為走向。
一個感性,一個理性,這種「畫中畫」的節目模式就給了觀眾更多樣的解讀視角。
看節目的我們不僅在看戀愛綜藝,也在看明星脫口秀;不僅在看宮鬥偶像劇,也在看懸疑推理劇,更重要的是,上帝視角的我們得以縱覽全局,一窺所有的碰撞。
為何我們寧肯看別人談戀愛?
論「口嫌體正直」,沒有人比得過當代年輕人。
一邊說談戀愛麻煩,一邊又樂此不疲地在網上對愛情觀評頭論足。
一邊說「單身貴族」,一邊又希望能被丘比特之箭擊中。
美國社會學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提出了「懶人行動主義」,指那些易於表達和分享,但缺乏真正實際行動的人。人們嚮往美好的愛情,也不吝於表達自己的愛情觀,但真要讓他們放手爭取,一個個卻又變成了「行動廢物」。
戀愛綜藝的火爆,恰恰折射了這種「懶人行動主義」。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原子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我們看似擁有了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但這種機會的獲得是以喪失人的親身性接觸為代價的。
而高強度的工作方式更是擠壓了年輕人的閒暇時間。
所以現代人是孤獨的,但這種孤獨不是魯賓孫那種無人相見的孤單,而是身處人群中的寂寞。
人們渴望異性,但又不希望異性打擾自己的獨立空間;人們渴望情感生活,但又倍感現實人際關係的複雜。
人們對感情問題越來越謹慎小心,戀愛領域的二八定律愈發明顯,20%的人談了80%的戀愛,而剩下的大多數人缺乏戀愛技巧,更缺少迎難而上的自信,只懂拱手被挑選,不敢放手去爭取。
是人都有情感需求,柏拉圖的《會飲》中阿里斯託芬的講辭寫到,具有性別的人都被分割後的「一半」,凡人終其一生都有著不懈的動力去找尋另一半,從而實現對完整的追求。「渴望和追求那完整,就是所謂愛欲。」
但現代人這種無處安放的情感該如何排遣?
婚戀綜藝就提供了一種「想像的解決方式」。
不管是配對式的《非常勿擾》還是體驗派的《心動的信號》,它們通過把愛情舞臺化,脫離了現實的愛情困境,也脫離了現實關係無聊沉悶的複雜性。
隨著節目的展開,屏幕裡那些被動的場合我們身臨其境,那些失落的情緒我們感同身受,人們在屏幕這端,以一種游離的形式,用最小的受損比,在娛樂中完成對愛情的再認知、再體驗、再思考。
從表面上看,現在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想談戀愛了。
畢竟現在城市裡的娛樂方式很多,只要你願意,總能找到辦法打發空虛無聊的時光。
「為什麼要談戀愛?是手機不好玩還是愛豆不好看?」這句話已經不是一種反諷,而是很多年輕人真實的心聲。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對愛情本身沒有期待。
不論是速配式相親,還是明星組cp,亦或是戀愛推理,流水的婚戀節目形式背後,是鐵打的脫單焦慮和相親困境。
但是,正如這個世界並不存在學習了就能掌握的生活技巧,我們在綜藝中的體驗也會隨著節目終了而結束。
所以,除非是鐵了心要當「寡王」,情感空擋的填補還是得自力更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