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12月25日晚,由北京人藝表演學員班14位青年演員出演的「畢業大戲」《北街南院》進行了彩排演出。
學員班版《北街南院》劇照。攝影:李春光
2019年12月16日,北京人藝表演學員班正式開班,在1043名報名者中有800餘人參加考試,最終有15名學員正式入選,除一名學員中途離開外,14名在北京人藝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習與實踐。此次,由學員班班主任嶽秀清挑選的「畢業大戲」《北街南院》是2003年北京人藝委約作家王儉在北京「非典」肆虐期間創作的一部充滿濃鬱京味風格的話劇作品。據了解,《北街南院》由學員班助教、北京人藝青年演員、導演閆銳執導,在修改了原作第一幕的基礎上,閆銳將14名學員分成數個小組,按組別分段創作。在保留疫情大背景的基礎上,更是以「14天」小院經歷為時間主線,由學員自己重新編入全新的故事情節,再由導演進行修改,給予最終意見。這版《北街南院》幾乎可以被看做「北京人藝表演學員班」專屬創作版,從舞臺設計到人物表達,均無不強烈散發著年輕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導演閆銳在現場執導。攝影:李春光
濮存昕、馮遠徵、龔麗君、嶽秀清、唐燁等多名任教老師前來觀看了此次彩排演出。演出開始前,他們與全體學員在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內留下了一張充滿特別意義的畢業照。
2019級北京人藝表演學員班畢業照。攝影:王小寧
濮存昕曾在線上給全體學員進行了十餘天的臺詞訓練課,之後還親自開班組織學員進行表演片段訓練。在濮存昕看來,學員班的孩子們能夠將自己的時間計劃好,拿出一年的時間加入學員訓練班非常不容易,這一年時間,無論對他們的現在還是未來,無疑是非常好的提高表演能力的機會。濮存昕覺得,從學員的角度,無論戲曲、芭蕾還是音樂,在任何一門藝術領域,演員訓練都已形成機制,但在話劇的院團卻不常見。「這一次學員班的經驗,讓我們第一次面對教學,到底標準是什麼?辦法是什麼?怎樣改變才算合理?都處於摸索階段。 『學海無涯』不是一句套話。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哪怕到了自己這樣的年紀,也還在不斷地思考,有什麼門可以推,還有什麼空間可以進步,而現階段學員班最重要的還是基本功培養。」
學員班版《北街南院》劇照。攝影:李春光
對於一路伴隨學員成長,一年前還是演員隊隊長、如今已經升任北京人藝副院長的馮遠徵來說,他真的是跟學員們感情最深的人。馮遠徵覺得,自己並非是學員伯樂,而是扶他們上馬走一程的人。面對結業,最終還是要有「甄別」,學員中有人將告別北京人藝。馮遠徵表示,自己不會參與最終的考核打分。「他們每個人在我心目中分量都很重,如果有人要離開的話,並不代表他們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人藝,但是我表態不打分,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像我自己的孩子,誰離開我都非常心疼。」馮遠徵透露,在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嚴厲批評過學員們兩次,時刻提醒每個人最終有「甄別」,不要自己飄飄然。甚至有時氣到說出,「你們都被濮哥、龔姐姐、唐燁老師寵壞了。」馮遠徵認為,人藝開設表演學員班的標準不是為了選男、女主角,而是按照行當來選,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也沒有全是英俊小生,這些演員要符合未來人藝舞臺的需求。
在學員班的班主任嶽秀清看來,她從這些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執著與努力,但作為班主任,她也時刻提醒著他們要堅持。「堅持其實很重要,這些學員當中,有很多人來之前已經排過很多作品,但進到人藝就要犧牲自己的所有時間,也失去了生活來源。一年來,每個人都有飛躍性的提升,從舞臺上展現,包括塑造人物的能力都有了蛻變式的提高,作為班主任非常欣慰。」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