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近年「黑仔」已榮升「黑哥」,原因有二。第一,人人都不好意思再叫他「黑仔」了,正如華仔變成華哥,古仔變成古生一樣,50歲人再叫「黑仔」的話,就真是黑仔,於是獲得尊稱「黑哥」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第二,近年姜皓文確實不再黑仔,江湖傳聞有指「沒有姜皓文就開不成戲」,兩三年間他一共狂拍了26部電影,就算拉長戰線,近五、六年他更拍了超過40部,拍完未上映的已有好幾部。
電影圈裡實在有太多人對我好,很多編劇、老闆都給我很多機會,我經常擔心我會用盡這些額度,好似今屆金像獎,雖然我有兩個提名,但我都覺得會否用盡額度呢?
最終額度會否用盡,最終他會否得獎,實屬未知之數。不過,踏入半百之後時來運到,得到做男主角的機會,而且好事成雙,未來一連兩部《電影痴漢》、《翠絲》都是擔正演出,不用再扮鬼扮馬扮搞笑,至少已成功擺脫黑仔之名,怎樣說都是一件好事。
多謝古天樂
「黑哥」的故事,可以從去年開始說起。入行三十多年,上年姜皓文終於憑著《樹大招風》的精湛演技,第一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即使最終輸給《一念無明》的曾志偉,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也豁然不同。來到今年,連續兩屆提名金像男配角,亦連番代言廣告,恰恰是事業起飛,他隨即打岔:
事業起飛咁勁?哈哈!的確,這幾年來行得很順。(有否覺得自己大器晚成?)其實不該說大器晚成,我經常覺得,不是老臣子做得耐,別人就一定要頒獎給你,有時只是時運未到,又或者不是時運問題,而是你未去到那個成績。如果沒成績給人看到,你做幾十年都不會得到啦,所以不算是大器晚成。
無論你信不信命,的而且確,姜皓文過了50歲,事業才有突破,他卻認為,主要是選老闆。
我一直做好自己,總相信勤力始終會給人看到,沒理會何時才有收成。不過,我真的很感謝經理人公司,古天樂幫我鋪排了很多事情,幾乎將我重新琢磨出另一個姜皓文。
換句造說,姜皓文2.0?
他幫我調整了很多方面,幫我鋪了一條好路,安排了很多方面,起初我也戰戰兢兢:「得唔得架,老闆,好似唔系好得喎!」他拍心口說:「得架,你信我啦。」結果,我真的相信了古天樂;結果,我一路走得很順利,之前我一直很擔心的東西,只是白白擔心。
究竟姜皓文2.0是怎樣的?
大家都見到啦,近年我所做的演出角色、戲份,他都幫我調校到恰到好處,就像《五個小孩的校長》那種爸爸角色,觀眾看到相當入肉,更發現到姜皓文有這一份特質。從《五個小孩的校長》開始的好幾部戲,加上之前林超賢導演的《激戰》,慢慢累積起來,有人會留意到我,真的全靠經理人公司「天下一」,而外界的反應亦明顯轉變得很大。
我沒有觀眾緣
這一切,又是關乎累積多年的觀眾緣?他反駁:
我沒有什麼觀眾緣,很兩極的,有些人很喜歡我,有些人又很不喜歡我,我是那一種很慢熱的,觀眾慢慢看我的演出才會喜歡,而不是一眼看見,隨即覺得我很厲害的那一類演員。
再三質疑,會否是香港年輕男演員相對不濟,因此觀眾寧願多看他這類「綠葉王」?他繼續不認同:
現在觀眾很聰明,主要看那個劇集或電影的製作,他們不會先看角色,而是那電影的質地、製作、成本等等,然後才看演員,不會以新演員、舊演員去區分。就算現在很多電影都用上更前輩級演員來演,一樣很賣得。
無庸置疑,近年姜皓文漸受歡迎,而且他不只得到觀眾歡迎,更受一眾導演青睞。常說他兩三年內狂拍了26部電影,翻查資料更顯示,近五、六年間他拍了超過40部電影。「譁,有沒有咁多呀?」有,單單拍完未上映的,已有《明日戰記》、《真.三國無雙》、《張天志》、《順風魚》、《電影痴漢》、《翠絲》,其中後兩者更是擔正做男主角。莫非,他從來不會推戲?
通常公司會先揀一轉劇本,接著再給我看,問我有沒有興趣、有沒有把握。但我真的很喜歡演戲,所以劇本走過來的話,八、九成我都會拍,有時未看都說照拍,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演戲。只要不是太過分,太難過自己心理關口的戲,我都會接。
怎樣才是太過分?
我不記得了,有時公司不想我重複扮演太似以前電視上的角色,或者一些不太靚仔的角色吧。我當然有推過戲啦,但其實也不多,應該只有幾部。
真心想知他推過什麼角色,但當然他避而不答。
不好意思再搞笑
江湖傳聞指:沒有姜皓文就開不成戲。他連忙否認。
很多導演真的覺得我適合角色,才會找我!我上次拍完林超賢,都不記得上一部是否《激戰》,直至現在他都沒找過我。我甚至打過電話問他是否放棄了我,他卻說角色不適合我,適合就會找我。就算杜生(杜琪峰)也是一樣,《樹大招風》之後就沒找我了,他們真的是適合才用,而不是很想用我。這是現實,他們不會因為那段時間誰人很紅,就找誰人。難道真的沒有你不行嘛,你覺得姜皓文是誰呀?
他認真分析過,早幾年他老是常出現,皆因每一部都是男人戲。
那時候我飾演了很多很陰沉的角色,亦即是一日喊幾十次那些呢。老實說,我不是靚仔,我不是好戲,但我可能著數過其他人,因為我經歷多,我的經歷真的太多,可以放到每一部戲入面。我是喜劇演員出身,最近有些導演、編劇、製作朋友又想我做回一些以前喜劇式的演出。
於是乎,今年上映的賀歲片《我的情敵女婿》及《大樂師.為愛配樂》,重現了以往的黑仔本色。
我很久沒拍過喜劇,直情忘記了。好似葉念琛的賀歲片《我的情敵女婿》,不是我不懂做,不是我不想做,但到了這個年紀,我做不出手,做不出以前渾渾噩噩、無無聊聊的東西,現在真的不好意思再做。
他笑說,今次與劉嘉玲演對手戲,不時看到對方滿有疑問,但大家最終在葉念琛的「淫威」之下,一同接受了。
他嫌我做得不夠,我卻覺得做出來有點像卡通片。其實真的有少許不好意思,始終年紀大了,思想不同了,現在再演這種,好像有點礙眼,不過出來的效果又不錯……
幸好,他壓根兒也知道有點礙眼,只是為了賀歲的戲劇效果,而不是重回舊路,否則真的覺得失望。姜皓文的那條舊路,不得不說回亞視。直至今日,他依然對亞視很有感情,卻只限於當年的亞視。
其實亞洲電視每一個幕後人都是很有火的製作人,我夠膽說,現在有頭有面有成績的電影人、電視人及製作人,全都是亞視出身,只不過以前的慣性收視,每部電視機的1號是TVB,2號才是亞視。沒錯,亞視出來的幕前人或幕後人,是比較吃力,但同時很有火,夠爆夠出色,但只限於我們這一代的亞洲電視。就算我在亞視的最後兩三年,經已是面目全非,不是我出身那時候的亞視了,甚至現在的亞視,我都很陌生。
我們這一代亞視
人生路就是這樣曲折離奇。早年在亞視甚為黑仔,但一離開亞視轉戰影壇,前路卻是一片光明。
我轉型得很渾渾噩噩,卻又很自自然然。那時我仍在做亞視,晶哥(王晶)經已找我出來拍電影,我一直都踏著影視兩邊。到後來正式全面拍戲,只因為亞視沒事好做,而電影通告又慢慢增加,我才順理成章去拍電影。
正如前述所提到的觀眾緣,他深明電視和電影的觀眾群屬於兩個不同範疇。
正如我駕車去入油,那個油站姐姐說,很久沒有在電視上看到我,只是間中在翻播那些電視劇看到我一兩眼,還問我最近忙什麼。我答拍電影,她卻說很少去看電影,叫我去拍電視劇呢。
影視路上兜兜轉轉,電視上的黑仔終於蛻變成影壇上的黑哥,如此轉型,又是否深信命運?
我沒有運氣,沒錯,即是「黑仔」啦。我經常想著,我一生裡面遇到太多不舒服、不好運的事情,但每一次都給我迎刃而解,每一次都有很多貴人幫我去解決很多事情,讓我大步攬過。好似電影圈裡實在有太多人對我好,很多編劇、老闆都給我很多機會,我經常擔心我會用盡這些額度,好似今屆金像獎,雖然我有兩個提名,但我都覺得會否用盡額度呢?
只吃海鮮不吃肉
要說黑仔經歷,看看他的童年生活,就知沒有最黑,只有更黑。生父在他出生時已經跟母親分開,人生從未見過父親一眼;後來母親改嫁後但病魔纏身,養父忙於工作,弟妹送到兒童院,到他14歲時,母親病逝,自己也入住兒童院了。
我的童年很複雜,小時候已沒有家庭這個觀念,散到不得了,幾兄弟姐妹完全分開到不同兒童院居住。從小我就養成怪癖,很孤獨,不喜歡與人交談,不喜歡表達自己,難以與人溝通,到現在都是一樣。
眼前的他,卻絕對不像如此孤僻之人。
有段時間,記者朋友都問我為何會做這一行,因為我沒話說,我是說話差、表達能力差、遲鈍、慢熱的人。
的而且確,難以想像。
直到18、19歲時,我開始做茄喱啡,起初對演戲沒大興趣,只是享受遊手好閒的感覺,餐搵餐食餐餐清,一日30元,說一句對白有8元,又不用回家,長期在廣播道公園打躉,第二日早上又開工,你去TVB,我去ATV,或者港臺、拍電影等等,慢慢拍下去才養成演戲興趣。那時只要肯做就有工作,一日跑幾轉都可以,這邊做死屍,另一邊做茶客,才賺到30元一日,否則哪有錢開飯呀?
提起開飯,近年他對飲食越來越有要求,所說的不是鮑參翅肚,而是戒掉肉食。
我戒了吃肉已有一段時間,忽然間不想吃肉,只吃海鮮。本來我已經戒吃牛肉好一段時間,當年外母患了大病,我對上天許願,如果她康復,我以後都不吃牛肉,結果她真的康復了,所以我順理成章不吃牛肉。至於其他肉類我都不吃,緣於有次在北京拍戲,坐車時看見有人在大街大巷裡食羊,之後整整一星期都不舒服,於是我問自己可否不吃肉。後來上網看了很多文章,得知養牛很影響生態,加上人大了,思想古靈精怪,開始思考這些方面,決定不再吃豬牛羊雞鴨鵝,只吃魚。就算現在吃魚,都不吃新鮮魚,只吃冰鮮魚,或者冰鮮青口等等,儘量吃清淡一點。以前有脂肪肝等等超標,現在什麼都沒有,真的難以令人置信。
適逢近年他又勤於運動,有時在家舉啞鈴,有時上街跑跑步,結果身體檢查有明顯改善。
還以為戒肉與宗教有關,他說自己沒有特定宗教信仰,有時祈禱,有時請教觀音,有時到佛堂抄經,真是想不到。
我小時候接觸過基督教,也讀過天主教學校,坐飛機時忽然會祈禱,重要關頭時我又會問觀音,我就是個這樣的人,對宗教總是臨急抱佛腳。某些時候到了一些不安心的環境,便會祈禱一下,與耶穌講幾句,然後心裡又會安靜起來,好似有人替我分擔了,偏偏我又沒有很虔誠地去主日學。另一方面,我間中又會去佛堂抄經,例如去慈山寺感受很舒服的環境,安靜地抄一篇經文,享受這個過程。
在他心中,宗教純粹是一個精神寄託……
撰稿:Nic Wong